范文
菜单

登高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栏目:反思
反思一:登高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往往在于“第一印象”。语文课的“第一印象”就像歌手登台,首先要压得住阵脚。

《登高》这节课的导入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我在上课之前做了学生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有了解。如果没有这一步,我想当时我对学生的迟到现象就没有心理准备。而且,很可能由于我的急躁会出现乱堂的现象。幸亏当时我沉住气了,我知道在一节课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情感状态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于是,我轻松地从学生当时的心情入手,对课文进行导入,学生也知道迟到是不对的,但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心情着想,感动之余也多了几分上课的热情。这对他们是好的开始,对这节课也是好的开始。但,这是一节公开课。出于对听课老师的尊重,我是应该在上课前把调课的情况亲自通知学生的。但,由于某种原因我没有这样做,只是让科代表代为通知。我想如果学生都没来上课,我该如何是好呢。这问题应该正视。

虎头蛇尾是语文课常犯的错误。其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入手来准备一节课,我们常常在一节课里杂乱地准备很多,甚至有一些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东西。《登高》这节课,我是比较好地避免了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这节课的课时是1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内容不能太多,同时,首尾要体现课堂的完整性。所以,课文的导入与结束,我都用了“人生在世不称意,                ”这样一种填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思维开放。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思考自身的生存处境。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又不脱离文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必须根据文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登高》是一首诗。最能体现诗歌文本魅力的方式就是朗诵。但,不怕笑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我最薄弱的一环。这次《登高》的教学,我以朗诵带理解可以说是教学的一个突破。过程是惊险的。所幸的是我懂得把课堂教给学生的做法,多让学生去朗读,而我自己只做朗读的指导。比如,在指导朗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学生看到“艰难”看到“潦倒”就想到诗人正为生活的艰难而痛哭流涕。如果,学生根据这样的理解去朗读的话,就违背了诗歌的意蕴了。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杜甫晚年的一首小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然后,让他们思考,诗中的诙谐风趣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都理解是一种坚忍的生活态度。所以,这联诗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它的意蕴,朗读才有启发性,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又比如,在指导首联朗读的时候,对“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学生看到的是一幅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的美丽图画。他们绝不会想到鸟的意象具有孤独的意味。为此,我让他们读杜甫《旅夜抒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句。不断地漂泊像个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所以,学生经我这样的一点拨就明白了诗中的鸟具有孤独的意味。而朗读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后,讲讲多媒体的应用。《登高》这节课的幻灯片可谓用到了点子上。既没有犯信息罗列的错误,又没有犯哗众取宠的毛病。而是做到每张幻灯片对学生的思维都有启发性。还有,《登高》这节课,是朗读教学。本来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别人的朗读录音的。也许,别人的范读比我的范读更好。但,我明白“声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道理。我亲自范读,更直观,更有感染力。这是录音所不能达到的,这也是我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的应用上,放弃比利用更难。

总之,反思为了“不思”。一节课的反思是一块泥土,积累够了就成了一座山。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


反思二: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对了解杜甫的晚年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杜甫思想和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了解杜甫生平,解读诗人思想;二是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目,学生对杜甫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登高》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杜甫思想”,就系统了解杜甫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诗歌所要表现的主旨”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登高》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操。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鉴赏诗句和体会意境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苍凉悲壮,雄浑开阔”的意境,学生也很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思三:登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的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     
    
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我涉猎了大量有关杜甫的书籍,然后总结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杜甫。其次,我在网上搜索名人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聆听名人名家的诵读,领会诗人写豪情、感沧桑的情怀。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本次教学,加深了我对诗歌的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一生。通过对诗歌的感悟,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快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课堂气氛融洽。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讨论和辩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这次授课,我的收益颇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足之处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过少。  
 

反思四:登高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重视诵读、探讨、自主与合作。
    
四读诗歌: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