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反思
时间: 06-21
栏目:反思
反思一:青松教学反思
《青松》这首诗选自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这一课要理解的两个难点是“挺且直” 、“松高洁”。
理解“挺且直”时,孩子们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他们说说此时的感觉。“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我肯定了孩子的理解,并对他们说:“这里的松树不是默默地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地抗争。”
接着我简单地给他们说了说陈毅作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渡过了难关。陈毅元帅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这为理解“松高洁”做了铺垫。
“松高洁”理解起来有难度,我引导孩子们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大雪过后,松树的叶子更绿了。” “松树经过大雪的考验,更加青翠挺拔了。”他们回答。于是我又为他们作了补充:陈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后,就会更见其高洁本性,这就是“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借赞颂青松,来赞颂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
孩子们对于诗意的理解体会到位了,朗读时感情特别真挚,看得出他们极力地想把松树不怕严寒的顽强品质表现出来。
反思二: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对学习古诗还是比较冷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开始教学,我适当修改了一下教案,改为诵读大赛,比比谁积累得古诗多,并给予奖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由于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背诵,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的意思。对诗意的理解,我想,如果孤立地去品析,往往是领会不深。为了突破重点,课前我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冬》、《岁寒三友》,学生对青松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己当作小诗人,处在诗的情境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这样青松坚强、高洁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不过,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
反思三:青松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登鹳雀楼》的教学过程,很受启发。我想通过上一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而且《青松》这首诗通俗易懂,所以我想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首先初读古诗:分组练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并且让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进行指导,如:“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我利用挂图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说说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洁净苍翠。最后,重点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些过早,有些知识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不过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还是很感兴趣。
反思四:青松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登鹳雀楼》后,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对学习古诗没有浓厚的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呢?于是在教学《青松》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用心的设计。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
《青松》这首诗选自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这一课要理解的两个难点是“挺且直” 、“松高洁”。
理解“挺且直”时,孩子们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他们说说此时的感觉。“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我肯定了孩子的理解,并对他们说:“这里的松树不是默默地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地抗争。”
接着我简单地给他们说了说陈毅作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渡过了难关。陈毅元帅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这为理解“松高洁”做了铺垫。
“松高洁”理解起来有难度,我引导孩子们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大雪过后,松树的叶子更绿了。” “松树经过大雪的考验,更加青翠挺拔了。”他们回答。于是我又为他们作了补充:陈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后,就会更见其高洁本性,这就是“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借赞颂青松,来赞颂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
孩子们对于诗意的理解体会到位了,朗读时感情特别真挚,看得出他们极力地想把松树不怕严寒的顽强品质表现出来。
反思二: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对学习古诗还是比较冷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开始教学,我适当修改了一下教案,改为诵读大赛,比比谁积累得古诗多,并给予奖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由于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背诵,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的意思。对诗意的理解,我想,如果孤立地去品析,往往是领会不深。为了突破重点,课前我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冬》、《岁寒三友》,学生对青松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己当作小诗人,处在诗的情境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这样青松坚强、高洁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不过,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
反思三:青松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登鹳雀楼》的教学过程,很受启发。我想通过上一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而且《青松》这首诗通俗易懂,所以我想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首先初读古诗:分组练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并且让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进行指导,如:“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我利用挂图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说说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洁净苍翠。最后,重点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些过早,有些知识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不过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还是很感兴趣。
反思四:青松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登鹳雀楼》后,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对学习古诗没有浓厚的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呢?于是在教学《青松》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用心的设计。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