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时间: 12-21
栏目:反思
篇一: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一、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剪裁教学内容,让教材成为一块跳板
《幸福是什么》为一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寻找到幸福的过程,告诉人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这一人生道理。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要深切地体会语言、感悟哲理则有一定难度。在写法上,作者善于布白留空,对于三个牧童分手后十年间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极为简约,仅通过三个牧童的简单讲述来表现。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布白恰好成为学生探索精神尽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对三个牧童及智慧女儿的几处语言描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言训练的焦点,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和表达力的语言性实践及体验生命历程的关键。这样处理既摆脱了串读串讲串问的陈旧教学模式,又集中了教学内容,长文短教,重敲一处,使教学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语言,展开想像,实现对课文情感的再创造
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便可展开教学全过程。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文题之后,激发学生自由谈谈对幸福的认识,什么“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安慰、向灾区儿童献爱心、心愿实现、画好了一幅画”等等,教师依据“过去”“现在”“未来”而分类板书,然后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学生自学自悟后分小组交流,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多媒体出示牧童的话:“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教师不断创造情景:遇到一个下肢瘫痪的老大娘,他是怎么做的呢?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制,在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情感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主体观,情与景交融,其乐亦融融。
三、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理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
诗是语言的精华,激情是点燃语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课堂,就有诗的火花在闪烁。在学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教师应关注着学生情感的点燃。要求学生回头看看黑板上课初留下的种种答案吧,学生提出将“买彩票得大奖”擦掉,我欣然照办。当学生默然时,我追问:黑板上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吗?学生答:有的是儿时的幸福,只不过是在享受幸福;现在的真的是幸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给了朋友、父母、老师以快乐;未来的是心中的梦想,只能期盼着未来再实现啦。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板书下“小时候、现在、未来”三个词语,并告诉他们:“是啊!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现在啊,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未来呢?幸福就是你们灿烂的前程!”并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诗,当然,孩子们的惊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变成了诗人,人人都才华横溢。
篇二: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课一开始,我与学生交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说自己过生日时父母买了蛋糕、送了礼物感觉很幸福;有的说自己生病了,妈妈细心照顾自己觉得很幸福;还有的说每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家长表扬自己时也是幸福的……孩子们说了很多,越说越兴奋,似乎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当中。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孩子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去给予爱,不会感恩的孩子将会是多么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经上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贵的沉默》,里面也讲到了感恩,讲到了向父母回报爱,短短的一个学期就忘了吗?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没办法,我只能放慢讲授的速度,让孩子们细细地去品味文中的三个牧童用十年的经历所获得的幸福的体验: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让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期待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规律的重复。在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渐渐清晰明朗的时候,我又对幸福的概念进行拓宽。不同职业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机朗诵了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同学们,《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课前你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现在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幸福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有一次在路上帮助了别人,人家对我说谢谢时,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说我在家里帮妈妈作家务时,妈妈夸我时,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感受比课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纯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感受,一直把这种通过帮助他人或劳动来获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 。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 ,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2、有钱就幸福吗?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 。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篇四: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人教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感写相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
一、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剪裁教学内容,让教材成为一块跳板
《幸福是什么》为一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寻找到幸福的过程,告诉人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这一人生道理。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要深切地体会语言、感悟哲理则有一定难度。在写法上,作者善于布白留空,对于三个牧童分手后十年间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极为简约,仅通过三个牧童的简单讲述来表现。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布白恰好成为学生探索精神尽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对三个牧童及智慧女儿的几处语言描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言训练的焦点,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和表达力的语言性实践及体验生命历程的关键。这样处理既摆脱了串读串讲串问的陈旧教学模式,又集中了教学内容,长文短教,重敲一处,使教学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语言,展开想像,实现对课文情感的再创造
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便可展开教学全过程。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文题之后,激发学生自由谈谈对幸福的认识,什么“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安慰、向灾区儿童献爱心、心愿实现、画好了一幅画”等等,教师依据“过去”“现在”“未来”而分类板书,然后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学生自学自悟后分小组交流,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多媒体出示牧童的话:“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教师不断创造情景:遇到一个下肢瘫痪的老大娘,他是怎么做的呢?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制,在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情感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主体观,情与景交融,其乐亦融融。
三、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理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
诗是语言的精华,激情是点燃语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课堂,就有诗的火花在闪烁。在学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教师应关注着学生情感的点燃。要求学生回头看看黑板上课初留下的种种答案吧,学生提出将“买彩票得大奖”擦掉,我欣然照办。当学生默然时,我追问:黑板上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吗?学生答:有的是儿时的幸福,只不过是在享受幸福;现在的真的是幸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给了朋友、父母、老师以快乐;未来的是心中的梦想,只能期盼着未来再实现啦。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板书下“小时候、现在、未来”三个词语,并告诉他们:“是啊!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现在啊,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未来呢?幸福就是你们灿烂的前程!”并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诗,当然,孩子们的惊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变成了诗人,人人都才华横溢。
篇二: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课一开始,我与学生交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说自己过生日时父母买了蛋糕、送了礼物感觉很幸福;有的说自己生病了,妈妈细心照顾自己觉得很幸福;还有的说每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家长表扬自己时也是幸福的……孩子们说了很多,越说越兴奋,似乎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当中。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孩子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去给予爱,不会感恩的孩子将会是多么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经上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贵的沉默》,里面也讲到了感恩,讲到了向父母回报爱,短短的一个学期就忘了吗?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没办法,我只能放慢讲授的速度,让孩子们细细地去品味文中的三个牧童用十年的经历所获得的幸福的体验: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让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期待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规律的重复。在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渐渐清晰明朗的时候,我又对幸福的概念进行拓宽。不同职业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机朗诵了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同学们,《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课前你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现在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幸福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有一次在路上帮助了别人,人家对我说谢谢时,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说我在家里帮妈妈作家务时,妈妈夸我时,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感受比课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纯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感受,一直把这种通过帮助他人或劳动来获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 。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 ,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2、有钱就幸福吗?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 。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篇四: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人教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感写相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