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时间: 06-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钟罩实验,由于抽气机的声音较大,电铃声音的变化不明显,可以通过抽气后向里放气的方法,让学生明显听到声音变大,从而推断出抽气时声音是变小的。再比如介绍声音是一种波,若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演示水波现象也很不明显,且声波也看不见、摸不到,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就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但也存在不足,现反思如下: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并且为后面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做好准备。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纸、橡皮筋、笔帽、水、衣架、乒乓球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思考……面对同样的学习主题,在探究声音产生和能否在固体中传播的活动中,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反思二: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三: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学生听到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声音作用,声音对我们很重要,进而引入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很多,而每节课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抖动纸片,咳嗽是喉结使手指感觉麻”两个实验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同时产生声音”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共识,但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时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拨动琴弦和敲击鼓面”两段视频,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为学生展示了演奏者陶醉地拨动琴弦,同时“振动的琴弦”发出优美的乐音;另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展示的是:当用力敲鼓时,鼓发出声音,同时鼓上的小纸片被鼓面弹起,学生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通过精选实验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典型实验快速领悟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完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备好课,精选实验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快速体会和理解物理知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
反思四: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心初二学科组的评优课在今天(9月25号)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起这节课的收获与遗憾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新颖。导入环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段声音模仿秀,学生模仿了蚊子、救护车、警报声、敲门声,并让学生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进行做好的准备。
2.课堂实验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明显。在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共进行了用随手的物体发声、敲音叉、敲鼓3个实验,在声音的传播环节进行了“敲衣服架、土电话、水中敲石头、真空铃共5个实验,在声音是一种波环节演示了绳波,在声能环节进行了“声波吹灭蜡烛实验”。粗略统计,这节课共完成了10个以上的实验,且实验器材大多数就地取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物体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极具说服力。
3.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节课共有5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重点,在这两部分用时最多,花大力气重点探究讲解;而在声音是一波、声速、声能方面用时较少,如难点问题——声音是一种波,简化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
4.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本节课中,每一个结论的得出之前都是让学生思考、交流,并且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课堂上让许多学生发言交流个人的事例,用学生的个人资源来丰满课堂。如在讲到声音有速度吗,你有那些事例能证明时,有同学就列举出了回声,非常好。此外,课堂上教师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如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要求上台做实验,教师并没有回避他们,大胆让这些学生发言或上台展示实验,结果这些学生表现的非常好,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地方,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个孩子。
(二)不足之处
1.课堂还是学生活动较少。在听完其他教师的同节课后,感到在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老师讲得较多,学生动得少、做得较少、说得较少,“一多三少”的情况。
2.课堂语速有些快,音调比较高昂,让学生感到听起来有些吃力。教学是一种优雅的艺术,也是一种慢的艺术,今后要注意个人的语言。
3.课堂上有个别实验漏做现象,如用乒乓球、水槽等物品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后,原本设计用嘴吹用绳子吊在试管中的泡沫塑球,观察泡沫塑球这一实验,但在授课时给遗忘了,这说明课堂无小事,事事要小心谨慎。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优雅的过程,优雅需要教师长年累月的修炼才能在课堂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而同课异构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修炼方式。在年复一年的这种修炼中,我在不经意间进步着、成长着,在不同老师的构建中品味着教学的智慧与真谛,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很累,但是没有付出那有收获,没有付出那有进步,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师者的快乐!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钟罩实验,由于抽气机的声音较大,电铃声音的变化不明显,可以通过抽气后向里放气的方法,让学生明显听到声音变大,从而推断出抽气时声音是变小的。再比如介绍声音是一种波,若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演示水波现象也很不明显,且声波也看不见、摸不到,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就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但也存在不足,现反思如下: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并且为后面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做好准备。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纸、橡皮筋、笔帽、水、衣架、乒乓球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思考……面对同样的学习主题,在探究声音产生和能否在固体中传播的活动中,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反思二: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三: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学生听到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声音作用,声音对我们很重要,进而引入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很多,而每节课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抖动纸片,咳嗽是喉结使手指感觉麻”两个实验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同时产生声音”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共识,但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时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拨动琴弦和敲击鼓面”两段视频,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为学生展示了演奏者陶醉地拨动琴弦,同时“振动的琴弦”发出优美的乐音;另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展示的是:当用力敲鼓时,鼓发出声音,同时鼓上的小纸片被鼓面弹起,学生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通过精选实验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典型实验快速领悟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完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备好课,精选实验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快速体会和理解物理知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
反思四: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心初二学科组的评优课在今天(9月25号)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起这节课的收获与遗憾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新颖。导入环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段声音模仿秀,学生模仿了蚊子、救护车、警报声、敲门声,并让学生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进行做好的准备。
2.课堂实验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明显。在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共进行了用随手的物体发声、敲音叉、敲鼓3个实验,在声音的传播环节进行了“敲衣服架、土电话、水中敲石头、真空铃共5个实验,在声音是一种波环节演示了绳波,在声能环节进行了“声波吹灭蜡烛实验”。粗略统计,这节课共完成了10个以上的实验,且实验器材大多数就地取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物体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极具说服力。
3.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节课共有5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重点,在这两部分用时最多,花大力气重点探究讲解;而在声音是一波、声速、声能方面用时较少,如难点问题——声音是一种波,简化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
4.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本节课中,每一个结论的得出之前都是让学生思考、交流,并且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课堂上让许多学生发言交流个人的事例,用学生的个人资源来丰满课堂。如在讲到声音有速度吗,你有那些事例能证明时,有同学就列举出了回声,非常好。此外,课堂上教师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如班上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要求上台做实验,教师并没有回避他们,大胆让这些学生发言或上台展示实验,结果这些学生表现的非常好,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地方,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个孩子。
(二)不足之处
1.课堂还是学生活动较少。在听完其他教师的同节课后,感到在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老师讲得较多,学生动得少、做得较少、说得较少,“一多三少”的情况。
2.课堂语速有些快,音调比较高昂,让学生感到听起来有些吃力。教学是一种优雅的艺术,也是一种慢的艺术,今后要注意个人的语言。
3.课堂上有个别实验漏做现象,如用乒乓球、水槽等物品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后,原本设计用嘴吹用绳子吊在试管中的泡沫塑球,观察泡沫塑球这一实验,但在授课时给遗忘了,这说明课堂无小事,事事要小心谨慎。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优雅的过程,优雅需要教师长年累月的修炼才能在课堂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而同课异构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修炼方式。在年复一年的这种修炼中,我在不经意间进步着、成长着,在不同老师的构建中品味着教学的智慧与真谛,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很累,但是没有付出那有收获,没有付出那有进步,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师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