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时间: 11-28 栏目:反思
篇一: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这节课的重点便是帮助学生认识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而对于教材设计的沙袋、水袋、空气袋来证明不同物质的传播效果不一样,控制变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学生敲桌子的力度无法量化,无法用工具测量,而且固体和液体的速度区别也无法很准确的通过敲击来测量,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证明,而是通过课件直接给出,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分为这样几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结合时事神六引入,宇航员在太空是怎么交流的,集中话题,引起学生兴趣。在通过实验演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二部分: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两实验:一是土电话实验,验证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二是在水中听玩具手机的声音,验证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这两个实验容易操作,目标明确,学生容易掌握,在验证液体能够传声的实验则放手让学生设计,再引导讨论玩具手中在水中的位置——置于水下又不碰到水槽底部。培养了学生们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及小组合作与协调能力。
    第三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个知识我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件的讲解了解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居中,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谈收获。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跟生活联系起来,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


篇二: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声音通过哪些途径传播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玻璃钟罩,做空气传播的实验。在做实验准备时,要准备好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等实验装置,把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告诉给学生,接着老师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发现玻璃钟罩里收录机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了声音要通过空气传播。然后做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我用手由重到轻的拍打桌面,让学生判断声音的大小和方向,并说出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我拍打桌面的力量很小,直到听不到时,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听到这种很轻的声音,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感受到桌子也能传播声音,从而知道了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并且让学生再动手试试其他的固体可不可以传播声音,传播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最后做液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我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水是否可传播声音呢?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在游泳的时候,潜入水下是否能听到声音,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接着,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按教材插图上的步骤进行实验。在水中碰响铜铃,看能不能听到铜铃发出的声音,再由学生自主作出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液体、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不足:
    1、在学习“用抽气机将钟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去,观察小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学生的理解不够。
    2、学生在分组试验通过“土电话”来感受声音的传播的方式时,有的学生没有将线拉直,所以影响了效果。


篇三: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第一个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是个难题。因为波的传播过程我们用眼睛不能观察到,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将声音传播的过程表现出来。一方面,通过振动的音叉在水面上形成波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振动;另一方面,利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描述看不见的“声波”。一个手机,点击手机声响,同时一圈一圈的声波四散开去,把无形的声波以有形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很好的解决。
    让学生通过“土电话”来感受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学生在分组试验时,有的学生没有将棉线拉直,所以影响了效果。又由于整个教室比较吵,所以学生试验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声音单元学生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控制教室音量,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了解不同物体的传播效果时,课前进行准备实验时,我简化了试验器材,就利用木尺,尼龙绳,棉线等来研究。在材料的一端用相同的力摩擦,让另一个同学在材料的一端听声音的效果,从而比较这些材料的传声效果。

篇四: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而经验的获得,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感悟—内化。只有多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多方位地感受与体验,才会使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与当前信息相互作用,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1、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并用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和赞赏的语气,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探索。
    让他们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感受声音里面的科学,初步掌握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及声音的传播途径。我尽量做到让整堂课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让教育的内容充实到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到生活就是教育,让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科学知识,训练了能力,尤其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都积累了感性经验,受到了锻炼。科学素养就在这样不断探究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