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时间: 11-28 栏目:反思
篇一: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篇二: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篇三: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其次是注重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课堂上,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向他们介绍探究的思路。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同桌合作,在实验中体会实验的魅力
  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加强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5、作为老师,还是没有真正的转变角色,例如,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出实验步骤,自己就着急把实验做给学生看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总之,为了上好每堂课,教师应该努力向其他教师吸取经验,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堂。


篇四: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虽然贴近生活,但作为农村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虽然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区分它们。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我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特征)
  追问:刚刚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声有什么不同?(声音的粗细、大小不同)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板书课题)
    (二)音调
  (选择班内有高音特征的女同学和低音特征的男同学读同一段课文)
  提问:女生和男生读书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女生细,男生粗)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规范概念——所谓声音的粗细科学上表达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生音调高,男生音调低。
  邀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尺发出声音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尺发出的音调相同吗?你认为钢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肯定音调的不同,但影响因素很可能回答与钢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板书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引发思考)
  启发: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巩固:手持钢尺使其振动,但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为什么?
  (三)响度
  引入概念;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放大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板书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音色
  (再次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民族乐器等声音。)学生一一辨别
  教师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板书: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拓展(三种典型的乐器)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最后汇总: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六)小结
  作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观察和思考,加强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确定共同关心的认识目标,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激起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愿望的起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