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 11-28
栏目:反思
篇一: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篇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捡到的各种树叶,激发学生画的兴趣,让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树叶的形状,通过让学生一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初步、直观感知 “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的一周等来认知“周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我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篇三: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一、老师“讲”得好“导”要更好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可称为开讲、开课等。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教师要想使一堂课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从教十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很注重导课环节。在导课时,我总是考虑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斟酌导课的用语。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力求让导课这一环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和简洁性,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这节课同课异构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抛开教材中列举的树叶,而采用教师最常使用的粉笔和板擦来导课,讲解周长。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感知,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获得成功感。老师引导孩子由看到摸,从摸到描,眼看,手摸,手描,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摸一摸、描一描、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达到学习数学知识之目的。
三、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设计的让学生猜腰围、测量腰围,学生同桌互量腰围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使学生学到了测量和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四、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的周长过程中,紧扣生活经验,问题富有挑战性,这些活动便于学生经历观察、测量、计算、交流。在知识的应用上,教师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先认识周长。再让学生通过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从具体到抽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充分的交流,恰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交流中每个学生不但能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还能学会听取他人意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应用数学知识。
篇四: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片断一中,我用“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紧接着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用彩笔来描一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再通过描树叶的一周的长,从而揭示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二、让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在片断三中,通过教师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
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了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片断三中,先组织学生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么测量和计算,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由于想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所以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后面环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部分练习只有留待下节课进行,因此对课堂的调控还有待加强。
篇五: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
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
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描树叶的外形、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描一周或摸一周;从一处开始,回到原处。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
量腰围时,我让学生解释出什么是腰围,再让同学估计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让一同学给老师量腰围,其他同学当监督员,大家总结出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后,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腰围估计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围。这样促使学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强。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毛线绕腰围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败笔之处: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
再教设想:
说周长环节可以让学生随意挑选图形来说,喜欢哪个图形就说哪个图形。还有时间上要安排的更合理一些。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篇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捡到的各种树叶,激发学生画的兴趣,让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树叶的形状,通过让学生一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初步、直观感知 “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的一周等来认知“周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我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篇三: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一、老师“讲”得好“导”要更好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可称为开讲、开课等。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教师要想使一堂课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从教十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很注重导课环节。在导课时,我总是考虑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斟酌导课的用语。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力求让导课这一环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和简洁性,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这节课同课异构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抛开教材中列举的树叶,而采用教师最常使用的粉笔和板擦来导课,讲解周长。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感知,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获得成功感。老师引导孩子由看到摸,从摸到描,眼看,手摸,手描,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摸一摸、描一描、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达到学习数学知识之目的。
三、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设计的让学生猜腰围、测量腰围,学生同桌互量腰围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使学生学到了测量和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四、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的周长过程中,紧扣生活经验,问题富有挑战性,这些活动便于学生经历观察、测量、计算、交流。在知识的应用上,教师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先认识周长。再让学生通过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从具体到抽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充分的交流,恰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交流中每个学生不但能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还能学会听取他人意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应用数学知识。
篇四: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片断一中,我用“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紧接着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用彩笔来描一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再通过描树叶的一周的长,从而揭示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二、让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在片断三中,通过教师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
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了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片断三中,先组织学生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么测量和计算,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由于想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所以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后面环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部分练习只有留待下节课进行,因此对课堂的调控还有待加强。
篇五: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
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
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描树叶的外形、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描一周或摸一周;从一处开始,回到原处。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
量腰围时,我让学生解释出什么是腰围,再让同学估计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让一同学给老师量腰围,其他同学当监督员,大家总结出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后,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腰围估计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围。这样促使学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强。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毛线绕腰围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败笔之处: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
再教设想:
说周长环节可以让学生随意挑选图形来说,喜欢哪个图形就说哪个图形。还有时间上要安排的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