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 07-03
栏目:反思
反思一: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量一量腰围,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说一说。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反思二: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反思三:周长教学反思
“学贵有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问是开启一个人的智慧之门,也是开启一堂好课的窗户,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好这扇门窗,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晶莹透亮。
周长是几何概念的起使内容,要真正教学好概念教学。 首先,应该充分把握好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概念。在初备课时,我就遇到了以下几点疑惑:
一、对于概念的中可否要“围”字。
书上是这样说的,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看到这样的一个定义,我就在想,不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吗?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围字,从书中的例子当中“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子的周长;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可以看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这个围字如果要,又该如何理解“围”字
围是靠边紧贴着围,还是就在图形上最边上的那条线上围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其他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此方面的内容,知道了人教版是这样来定义周长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北师大版是这样定义周长的:沿图形的边线画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结合这些教材的定义及查阅资料,我就可以对比理解周长的概念了。如果人教版是这样定义“封闭图形“,从这里就可以说明,周长是物体本身的特性,是图形本身所具有的,是他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而围字,感觉就有一个外化的过程,感觉不是他本身所具有的是围出来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就请教的数学组 姜 老师、 张 老师、 徐 老师等,通过他们的帮助,我理解了,这个围,是一个动词,是对测量周长的一个方法的指导,更加突出把周长概念的外化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明白了“围”字在西师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来编排的意图后,接着,又开始着眼思考我的第二个疑惑,——围到底如何来围。是贴着边线来围,还是就在边线上来围,根据资料的查找和请教其他老师的帮助,我明白了,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的,在这里可以在小学阶段不用给学生说这么细,这里的不同就在于对周长精确上的影响。
在深刻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我也就对我的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设计了。首先,我让学生先欣赏动画(小蚂蚁饶树叶走一周、小火车饶轨道跑一圈等)让学生初步从感官上感知一周,然后我又设计了拿出本班原来的照片,让学生试着对刚才一周的理解,来描一描照片的一周,使学生动手感知一周,并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一周,为对周长的理解做好准备。紧接着,带着学生对一周的理解,我直接就揭示了周长的定义:像这样围图型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我在对学生初步理解周长什么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抽象,添加实物表象,顺势说明,刚才小蚂蚁围树叶爬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霓虹灯围心形图跑一圈的长度就是新形图的周长,再让学生像老师这样来描述一下其他两个图形的周长指什么?目的在于通过这样说学生自己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接着,我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找生活中的周长,让学生在感受周长与生活联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最后,我设计了描一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周长的表象建立,并在反例辨析中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最后通过量一量,更加深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 测量周长的一些方法。最后,通过两道思考题,来发善学生的思维。
本来从设计上我认为应该是一堂逻辑性比较高的课堂,非常符合学生对周长概念认识的规律。但通过实际教学,新的问题出来了。学生在用粉笔围周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先画出其中两条边的边线,在从另两条边出发画出另外两条边的边线,这和我归纳的从一点出发,沿着图形又回到出发点优点矛盾,但他这样画是不是画出了图形的周长呢?实质这也是围出了图形的周长,那他对我归纳的有点不符,通过教学反思,实质上我是 没有抓好这个教学中的闪光点,这确实是围出了图形的周长,只要是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围出了图形的一周,不缺也不多围就是图形的周长,在实际教学中,我问学生这是不是围出了照片的周长,很多同学由于受前面动画从一点出发又回到出发点的影响,认为这样不是描出了图形的周长,教师可通过追问:为什么他不是围出了这个图形的周长呢?通过追问切实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围出了这个图形的一周不缺也不多就是围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而我归纳的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是对为了更好的围出图形的一周,不多也不少的一个描一周的指导,这样的知道学生更容易理解一周,我在教学中,还有一些还细的没有细下来,特别没掌控好的,就是在最后,这个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其实用了很多方法探究出来了图形的周长 ,但由于我在让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好,走离了这个活动的重点是 交流出探索找出图形周长 的方法而我重在让学生来汇报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我的意思在于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到周长是一种长度),偏离了重点。
反思四: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张班级春游的集体相片,以做相框这件事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镶金边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然后通过一组图形的比较,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测量五个图形(☆、□、△、 月亮、○)的周长,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完后小组汇报测量的数据和测量方法。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量一量腰围,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说一说。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反思二: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反思三:周长教学反思
“学贵有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问是开启一个人的智慧之门,也是开启一堂好课的窗户,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好这扇门窗,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晶莹透亮。
周长是几何概念的起使内容,要真正教学好概念教学。 首先,应该充分把握好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概念。在初备课时,我就遇到了以下几点疑惑:
一、对于概念的中可否要“围”字。
书上是这样说的,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看到这样的一个定义,我就在想,不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吗?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围字,从书中的例子当中“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子的周长;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可以看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这个围字如果要,又该如何理解“围”字
围是靠边紧贴着围,还是就在图形上最边上的那条线上围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其他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此方面的内容,知道了人教版是这样来定义周长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北师大版是这样定义周长的:沿图形的边线画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结合这些教材的定义及查阅资料,我就可以对比理解周长的概念了。如果人教版是这样定义“封闭图形“,从这里就可以说明,周长是物体本身的特性,是图形本身所具有的,是他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而围字,感觉就有一个外化的过程,感觉不是他本身所具有的是围出来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就请教的数学组 姜 老师、 张 老师、 徐 老师等,通过他们的帮助,我理解了,这个围,是一个动词,是对测量周长的一个方法的指导,更加突出把周长概念的外化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明白了“围”字在西师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来编排的意图后,接着,又开始着眼思考我的第二个疑惑,——围到底如何来围。是贴着边线来围,还是就在边线上来围,根据资料的查找和请教其他老师的帮助,我明白了,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的,在这里可以在小学阶段不用给学生说这么细,这里的不同就在于对周长精确上的影响。
在深刻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我也就对我的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设计了。首先,我让学生先欣赏动画(小蚂蚁饶树叶走一周、小火车饶轨道跑一圈等)让学生初步从感官上感知一周,然后我又设计了拿出本班原来的照片,让学生试着对刚才一周的理解,来描一描照片的一周,使学生动手感知一周,并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一周,为对周长的理解做好准备。紧接着,带着学生对一周的理解,我直接就揭示了周长的定义:像这样围图型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我在对学生初步理解周长什么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抽象,添加实物表象,顺势说明,刚才小蚂蚁围树叶爬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霓虹灯围心形图跑一圈的长度就是新形图的周长,再让学生像老师这样来描述一下其他两个图形的周长指什么?目的在于通过这样说学生自己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接着,我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找生活中的周长,让学生在感受周长与生活联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最后,我设计了描一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周长的表象建立,并在反例辨析中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最后通过量一量,更加深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 测量周长的一些方法。最后,通过两道思考题,来发善学生的思维。
本来从设计上我认为应该是一堂逻辑性比较高的课堂,非常符合学生对周长概念认识的规律。但通过实际教学,新的问题出来了。学生在用粉笔围周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先画出其中两条边的边线,在从另两条边出发画出另外两条边的边线,这和我归纳的从一点出发,沿着图形又回到出发点优点矛盾,但他这样画是不是画出了图形的周长呢?实质这也是围出了图形的周长,那他对我归纳的有点不符,通过教学反思,实质上我是 没有抓好这个教学中的闪光点,这确实是围出了图形的周长,只要是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围出了图形的一周,不缺也不多围就是图形的周长,在实际教学中,我问学生这是不是围出了照片的周长,很多同学由于受前面动画从一点出发又回到出发点的影响,认为这样不是描出了图形的周长,教师可通过追问:为什么他不是围出了这个图形的周长呢?通过追问切实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围出了这个图形的一周不缺也不多就是围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而我归纳的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是对为了更好的围出图形的一周,不多也不少的一个描一周的指导,这样的知道学生更容易理解一周,我在教学中,还有一些还细的没有细下来,特别没掌控好的,就是在最后,这个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其实用了很多方法探究出来了图形的周长 ,但由于我在让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好,走离了这个活动的重点是 交流出探索找出图形周长 的方法而我重在让学生来汇报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我的意思在于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到周长是一种长度),偏离了重点。
反思四: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张班级春游的集体相片,以做相框这件事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镶金边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然后通过一组图形的比较,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测量五个图形(☆、□、△、 月亮、○)的周长,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完后小组汇报测量的数据和测量方法。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