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时间: 12-21
栏目:反思
篇一: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篇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读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
为了突破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发展,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1、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2、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是难点,我设计提出以下问题突破:
1、结合课前准备,从历史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2、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效果很好。
篇三: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做为八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建立,如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避免片面地脱离历史实际地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成为这节课考虑的重点。本课尝试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来解决这些问题。纵观本课,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教学特点:
1、力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拓展教学的视野
本课从“为什么”入手,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机械的练习中跳出来,通过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这一方式,在创设历史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2、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确立新的课程教材观
本课在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增补了一些新的历史素材,为师生探究搭建了平台,引导学生经过对一系列历史现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来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有关教学设计的其他设想:
设想一:以陈独秀的生平为线索导入本课,同时突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设计如下:
(1)“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幼年丧父,随祖父习四书五经。”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2)“17岁(1896)中秀才第一名,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也只推行了103天。
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
(3)“23岁(1902)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
26岁(1905)加入同盟会 。
33岁(1912)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入狱,出狱后到日本。 ”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4、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
问:中国的前途何在?
5、导入新课:“36岁(1915)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 ”
设想二:强调历史认识的时代性,发展性
1、针对新文化动的缺陷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2、针对孔子文化热探究(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对于现今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三、存在的主要不足
课堂的过渡欠自然;前后知识的衔接、联系不够紧密;材料过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篇四: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3月底在德清高级中学举办了湖州市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就自己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的教学构思和课后反思谈一些自己的简单认识。
一、本节课的构思
1.关于本节课的主线索。我觉得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在教材的编写上:用更加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编写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所以教师授课时如能把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或历史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这些方面怎么样“新”;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篇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读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
为了突破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发展,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1、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2、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是难点,我设计提出以下问题突破:
1、结合课前准备,从历史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2、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效果很好。
篇三: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做为八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建立,如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避免片面地脱离历史实际地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成为这节课考虑的重点。本课尝试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来解决这些问题。纵观本课,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教学特点:
1、力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拓展教学的视野
本课从“为什么”入手,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机械的练习中跳出来,通过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这一方式,在创设历史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2、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确立新的课程教材观
本课在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增补了一些新的历史素材,为师生探究搭建了平台,引导学生经过对一系列历史现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来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有关教学设计的其他设想:
设想一:以陈独秀的生平为线索导入本课,同时突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设计如下:
(1)“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幼年丧父,随祖父习四书五经。”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2)“17岁(1896)中秀才第一名,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也只推行了103天。
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
(3)“23岁(1902)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
26岁(1905)加入同盟会 。
33岁(1912)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入狱,出狱后到日本。 ”
问:此时的中国人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答: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4、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
问:中国的前途何在?
5、导入新课:“36岁(1915)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 ”
设想二:强调历史认识的时代性,发展性
1、针对新文化动的缺陷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2、针对孔子文化热探究(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对于现今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三、存在的主要不足
课堂的过渡欠自然;前后知识的衔接、联系不够紧密;材料过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篇四: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3月底在德清高级中学举办了湖州市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就自己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的教学构思和课后反思谈一些自己的简单认识。
一、本节课的构思
1.关于本节课的主线索。我觉得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在教材的编写上:用更加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编写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所以教师授课时如能把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或历史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这些方面怎么样“新”;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