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时间: 01-13
栏目: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一: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三: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四:
面对着新一届的孩子,课是人非。这届孩子是6岁开始上小学,明显比以前的新生要小,刚开始中学生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有些孩子连课前准备都不知道准备些什么,每次课前我都要早到几分钟叮嘱他们把地球仪、书、地图册、填充图册、笔记本准备好,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我能体会现在的孩子累,还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生活在众人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之下,缺少主动性。
但是学到地球的运动,我还是有点高估了他们,本以为在小学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地球自自转的方向、周期,可是他们却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只有慢慢地边讲边演示,让学生跟我一起操作。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导言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当遇见一件事情不可能实现时我们通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有谁见过太阳从西边出来?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地球的运动。后来听了组内年轻老师的课,也给了我启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也是由一天天组成,一天又是由昼和夜构成的,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出标题。后来我在不同的班级也尝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从学生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就达到目的了。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三: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四:
面对着新一届的孩子,课是人非。这届孩子是6岁开始上小学,明显比以前的新生要小,刚开始中学生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有些孩子连课前准备都不知道准备些什么,每次课前我都要早到几分钟叮嘱他们把地球仪、书、地图册、填充图册、笔记本准备好,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我能体会现在的孩子累,还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生活在众人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之下,缺少主动性。
但是学到地球的运动,我还是有点高估了他们,本以为在小学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地球自自转的方向、周期,可是他们却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只有慢慢地边讲边演示,让学生跟我一起操作。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导言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当遇见一件事情不可能实现时我们通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有谁见过太阳从西边出来?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地球的运动。后来听了组内年轻老师的课,也给了我启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也是由一天天组成,一天又是由昼和夜构成的,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出标题。后来我在不同的班级也尝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从学生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就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