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时间: 08-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初中的《思想品德》为了进一步适合改革要求,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为坚强喝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这里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及反思。
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的演讲。
传统的重教轻学现象,加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不会学习。因此,我认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有鉴于此,我尝试实行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了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兴奋剂”。
其次,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课前预习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第三,教师教学中要设疑导思。
在第六课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如:针对学情设疑导思。针对“意志”、“坚强意志”等七年级学生难于直接理解的内容,在第一框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品》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在第二框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学情,采取“自我测试问卷”及组织学生参与“意志银行”活动等设疑,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
最后,注意课堂活动与讨论的实施。
在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如在第一框设计了“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在第二框“我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采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了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
通过第六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反思二: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将让学生做意志坚强的人作为研究课题。
一、明确目标,树立理想
在我国传统思想品质教育中,磨练意志的范例很多。例如:周总理的一生,为党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上课的时候,我带领学生重温周总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斗志,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付之以行动。同时还创造机会,利用机会,放手让学生参加课堂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达到“砺志”的目的。
二、培养“定位”意识
有了远大的理想,我再培养学生的“定位”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大多数的中学生的目标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待中考能考上一中或二中,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上一中或二中。可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一技之长,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导之以行
充分利用身边的典型范例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使学生羡慕和敬佩的同时,产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和决心。学生有了这种欲望之后,就会在他们日后的行为中看到自觉克服困难的积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讲了我校学生桑小芳的事迹,并让学生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让学生了解到她与困难做斗争时的想法。同学们触动很大,有许多同学表示要向桑小芳同学学习,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寄予希望,进行意志磨练
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磨练时,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是使学生意志品质逐渐完善的一种动力。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关心以外,在课外的时候,我总是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真切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真正爱护,从而体验到意志行为训练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这处满足和乐趣可以推动学生刻苦锻练自己的意志,从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五、建立“互相援助,选择坚强”信息资源库。
到了本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建立一个“互相援助,选择坚强”的信息资源库,建立资源库的过程都是由学生参加,我将他们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收集有关痛苦之中孕育着新的快乐,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挫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的典型事例;第二小组总结磨练坚强意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三小组写一写自己磨练意志,选择坚强的经历。一旦谁遭遇了失败和挫折,我们就动用这个资源库,向他发出各种“选择坚强”的援助信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成长的考验。
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对学生的坚强意志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启发,可是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培养中的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好,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论在发展方向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是不平衡的,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所以有少数同学只是跟在后面没有起到作用。
总之,我认为把“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作为专题研究还是有它的价值,只是需要在经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欣慰了。
反思三: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思想品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真正让课堂的主体——全体学生‘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行反思。
一、课前教师讲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前学生预习课文的内容,教师进行短时间的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说话的能力,加强师生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活’起来的兴奋剂。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有意识的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具体的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短文掌握每框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框题和短文是知识点的再现,阅读每框短文分析理解短文内容更能体现框题的观点,到达融会贯通的目的。
2.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短文,了解正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供了阅读实效。
三、教师设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1.针对学肯设疑反思
2.书中人物形象设疑反思
四、课堂活动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如在第一框设计:“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这一话题在第二框“我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争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中,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以讨论方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我们每节课都能做到探索与实践相结合。
反思四: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在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
初中的《思想品德》为了进一步适合改革要求,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为坚强喝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这里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及反思。
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的演讲。
传统的重教轻学现象,加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不会学习。因此,我认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有鉴于此,我尝试实行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了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兴奋剂”。
其次,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课前预习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第三,教师教学中要设疑导思。
在第六课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如:针对学情设疑导思。针对“意志”、“坚强意志”等七年级学生难于直接理解的内容,在第一框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品》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在第二框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学情,采取“自我测试问卷”及组织学生参与“意志银行”活动等设疑,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
最后,注意课堂活动与讨论的实施。
在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如在第一框设计了“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在第二框“我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采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了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
通过第六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反思二: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将让学生做意志坚强的人作为研究课题。
一、明确目标,树立理想
在我国传统思想品质教育中,磨练意志的范例很多。例如:周总理的一生,为党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上课的时候,我带领学生重温周总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斗志,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付之以行动。同时还创造机会,利用机会,放手让学生参加课堂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达到“砺志”的目的。
二、培养“定位”意识
有了远大的理想,我再培养学生的“定位”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大多数的中学生的目标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待中考能考上一中或二中,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上一中或二中。可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一技之长,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导之以行
充分利用身边的典型范例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使学生羡慕和敬佩的同时,产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和决心。学生有了这种欲望之后,就会在他们日后的行为中看到自觉克服困难的积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讲了我校学生桑小芳的事迹,并让学生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让学生了解到她与困难做斗争时的想法。同学们触动很大,有许多同学表示要向桑小芳同学学习,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寄予希望,进行意志磨练
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磨练时,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是使学生意志品质逐渐完善的一种动力。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关心以外,在课外的时候,我总是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真切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真正爱护,从而体验到意志行为训练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这处满足和乐趣可以推动学生刻苦锻练自己的意志,从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五、建立“互相援助,选择坚强”信息资源库。
到了本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建立一个“互相援助,选择坚强”的信息资源库,建立资源库的过程都是由学生参加,我将他们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收集有关痛苦之中孕育着新的快乐,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挫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的典型事例;第二小组总结磨练坚强意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三小组写一写自己磨练意志,选择坚强的经历。一旦谁遭遇了失败和挫折,我们就动用这个资源库,向他发出各种“选择坚强”的援助信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成长的考验。
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对学生的坚强意志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启发,可是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培养中的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好,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论在发展方向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是不平衡的,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所以有少数同学只是跟在后面没有起到作用。
总之,我认为把“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作为专题研究还是有它的价值,只是需要在经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欣慰了。
反思三: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思想品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真正让课堂的主体——全体学生‘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行反思。
一、课前教师讲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前学生预习课文的内容,教师进行短时间的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说话的能力,加强师生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活’起来的兴奋剂。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有意识的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具体的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短文掌握每框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框题和短文是知识点的再现,阅读每框短文分析理解短文内容更能体现框题的观点,到达融会贯通的目的。
2.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短文,了解正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供了阅读实效。
三、教师设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1.针对学肯设疑反思
2.书中人物形象设疑反思
四、课堂活动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如在第一框设计:“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这一话题在第二框“我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争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中,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以讨论方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我们每节课都能做到探索与实践相结合。
反思四:为坚强喝彩教学反思
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在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