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2)
时间: 08-18
栏目:反思
没有明确的中心目标,也就是没有重点,自己就能感觉到有点走马观花倾向。本课设计到的内容繁多,从蒙古的兴起,到元朝的统一,再到元朝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统治,最后还有民族融合的知识点。而我在备课时没有取舍,没有体现明确的中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致使一堂课下来,内容很多,转换很快,学生的节奏根本跟不上我的节奏,根本就像是我一个人在唱戏,气氛很闷,根本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二、本堂课我在备课过程中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因素,整堂课明显的备课理念都是以我个人为中心,在整个备课以及讲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关注最多的都是我要讲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本末倒置,根本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教师即使表演的再精彩,如果没有唤起学生的共鸣,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只让他们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他们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最表面的层次上,那将远远没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而得出结论的效果好。在本堂课上,我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一再的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探究的时间,都极大的影响了本堂课的课堂质量。
三、对时间的操控观念明显估计不足,本来我在设课时,是留有学生上课活动的时间的,比如在每一段视频以后,都应该有学生大约2分钟思考或探讨的时间,在我设计的重点环节,也就是行省制度部分也有三分钟的思考讨论时间和三分钟的辩论时间的,课堂小结也要有比较充裕的大约三分钟左右的学生总结的时间,而最后关于文天祥的爱国精神部分,还要有两个学生活动,大约十分钟的思考,总结,答辩的活动时间,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反馈,大约3分钟。回来细算了一下,如果都按照实际操作去完成的话,可能效果会比现在好的多,但是那总体课堂45分钟的时间却是远远不够的,一堂课的内容分成2节课去讲,时间还差不多!这一严重的失误,就是造成了课堂走马观花,满堂灌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我毫不否认,我自己还是有一点历史积淀和知识功底的,但是通过今天的这堂课使我认识到本不是你又一桶水,就能够给予学生想要喝的那一杯水。有的时候,上课不是上的老师的学问,而是你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得到最大的收获。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知识积淀不重要,我真的很佩服这次做课的很多位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缜密的推敲,说出来的话都很有功力,文学素养很浓,而又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可以想见。要想把自己所能利用到的自身资源充分的开发出来,使自己的知识为己所用,真正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我还有很长的路走。
五、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让我认识到对于新课标教学我还没有走进入门阶段,让我充分的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次发现的缺点很多,问题很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的加以改进。
反思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本课叙述宋亡元兴,有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单纯说人记事虽可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但对于感情外露、思维活跃的1班来说,还可适当提高。本人尝试引导学生学“评价”,用“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以学定教”的师生和谐互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基本上能较好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经过科组讨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方面:
1、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
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的辩论,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当我们想想他们只是刚走进初中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时,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通过不单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在讲到行省制度时,充分结合今天的广州属于当时的哪个行省来讲,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设置辩论题目时,评价人物的语气要比较符合学生要求。比如辩题可改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在总结时,引申的高度还不够。比如在讨论:“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关系”这个问题时,我用“合二为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在这里,我用了爱迪生的事例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例子的论证力不够说服力。并且对于“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对于这一点也表述不够充分。
3、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在学生展示作业方面,可以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描述,并且之后实行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份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4、课外知识补充得不够充分。
上述只是本人在开展本次公开课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由于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所以难免有词不达意,甚至错漏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力去解决。
二、本堂课我在备课过程中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因素,整堂课明显的备课理念都是以我个人为中心,在整个备课以及讲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关注最多的都是我要讲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本末倒置,根本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教师即使表演的再精彩,如果没有唤起学生的共鸣,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只让他们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他们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最表面的层次上,那将远远没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而得出结论的效果好。在本堂课上,我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一再的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探究的时间,都极大的影响了本堂课的课堂质量。
三、对时间的操控观念明显估计不足,本来我在设课时,是留有学生上课活动的时间的,比如在每一段视频以后,都应该有学生大约2分钟思考或探讨的时间,在我设计的重点环节,也就是行省制度部分也有三分钟的思考讨论时间和三分钟的辩论时间的,课堂小结也要有比较充裕的大约三分钟左右的学生总结的时间,而最后关于文天祥的爱国精神部分,还要有两个学生活动,大约十分钟的思考,总结,答辩的活动时间,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反馈,大约3分钟。回来细算了一下,如果都按照实际操作去完成的话,可能效果会比现在好的多,但是那总体课堂45分钟的时间却是远远不够的,一堂课的内容分成2节课去讲,时间还差不多!这一严重的失误,就是造成了课堂走马观花,满堂灌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我毫不否认,我自己还是有一点历史积淀和知识功底的,但是通过今天的这堂课使我认识到本不是你又一桶水,就能够给予学生想要喝的那一杯水。有的时候,上课不是上的老师的学问,而是你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得到最大的收获。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知识积淀不重要,我真的很佩服这次做课的很多位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缜密的推敲,说出来的话都很有功力,文学素养很浓,而又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可以想见。要想把自己所能利用到的自身资源充分的开发出来,使自己的知识为己所用,真正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我还有很长的路走。
五、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让我认识到对于新课标教学我还没有走进入门阶段,让我充分的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次发现的缺点很多,问题很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的加以改进。
反思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本课叙述宋亡元兴,有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单纯说人记事虽可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但对于感情外露、思维活跃的1班来说,还可适当提高。本人尝试引导学生学“评价”,用“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以学定教”的师生和谐互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基本上能较好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经过科组讨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方面:
1、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
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的辩论,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当我们想想他们只是刚走进初中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时,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通过不单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在讲到行省制度时,充分结合今天的广州属于当时的哪个行省来讲,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设置辩论题目时,评价人物的语气要比较符合学生要求。比如辩题可改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在总结时,引申的高度还不够。比如在讨论:“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关系”这个问题时,我用“合二为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在这里,我用了爱迪生的事例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例子的论证力不够说服力。并且对于“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对于这一点也表述不够充分。
3、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在学生展示作业方面,可以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描述,并且之后实行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份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4、课外知识补充得不够充分。
上述只是本人在开展本次公开课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由于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所以难免有词不达意,甚至错漏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力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