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时间: 08-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3、在设计本节课时本来打算让学生在黑板上现场画出香港的地图,但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发现,画地图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有点专业性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反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影响了学习效率。反思后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学生现场发挥画地图改为展示历史挂图由学生讲解香港组成部分,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反思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5月8日上午第2节课,我在初二10班上了一节交流课,讲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通过专家和主任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在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
在导入中我利用《七子之歌澳门》导入,学生兴趣较高。然后,我顺便提问:感受到这首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轻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1)关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由来,附之于香港、澳门的地图,让全班学生都通过地图认识到此问题的由来,也复习了旧课,联系了新知。(2)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我这样过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港澳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照顾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引出“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3)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具体讲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感受当时那段激动人心的时刻。(4)展望台湾统一的前景,引出下节课内容,做好铺垫。(5)小结,回顾这节课重点内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在观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时候,全体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自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表现。另外,通过使用大量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拓展了课程资源;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我还有待加强,同时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对学生讨论的结论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今后在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更加轻松的学习,这方面我还要多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效果。
反思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之后,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成功之处:
首先,在本节课的导入上,利用《七子之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和画面相结合,较好的到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即将要讲述的内容。
其次,本节课有的知识在同学们在地理的上学习已经有所接触,这样就减轻了我们教学的负担。在教学中我结合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讲述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让学生较好的明白了这一点。同时,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我让学生明白了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
第三,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及时的提醒了学生可以自己考虑一下,但不要在第一道题上过多浪费时间。这样学生就较好的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确保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第四,在拓展延伸中,我利用了2007年河南的中招的一道题,让学生去思考,让我们的学生能及时的了解一些中招题。同时让我平时的教学与中招考试结合起来,指导我的教学。另外,在这道题的设计上,我为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问法,引导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不足之处
首先,在这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上,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准备到位。我让学生做基础训练上的题,可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拿出来。而是在开始让学生做时才让学生开始拿出来,这样就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注重课堂的高效。
其次,在这节课上,我认为自己的话还是太多,在教学中,我应该尽量压缩自己的语言,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要做到抓住要点,语言的简洁。
反思四: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诗人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但是在前两次讲课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影响了效果。一个是在播放七子之歌的过程中本来学生已经在静静的聆听了,但是我出于让学生阅读课本熟悉教材的考虑,而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看书。这样显得画蛇添足了,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破坏了气氛。另外,在另一个班播放时学生又不够安静,只播放了短短的一段就停止了,没有让学生进入状态,忽略了这一点,也使得课前播放歌曲的设置没有达到效果。
另外就是在学案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原意本是体现出问题的梯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清楚现象与本质的含义,只是单纯的把材料中的内容读出来。比如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香港回归前与大陆的不同之处的时候,他们最初只是读出不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并没有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通过这道题的设置,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类似问题,提醒学生具体事例与概括的区别,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而且,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讨论的氛围。而且作为引导者,我的语言也过多,学生的主导性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成功之处:历史学科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门学科,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课前播放《七子之歌》情景的设置,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而邓小平在谈判中的讲话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运用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看了邓小平讲话的视频后,他们明显感受到了中国态度的坚决,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有了一些波动,紧接着趁热打铁,立即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学生的自豪感随着英国国旗的下降和中国国旗的升旗油然而生。当视频中的人群欢呼鼓掌时,学生的情绪至此达到高潮,学生们在整个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两次不由自主地鼓起掌。这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表现。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案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以往的教学更高。这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在设计教学时设计是一方面,但不能过于设计性,过于刻意。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在提问时多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追问,及发散性。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的效果。我作为新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到知识。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如何驾驭课堂,重难点的掌握,课堂语言的组织等,都要进一步改善。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3、在设计本节课时本来打算让学生在黑板上现场画出香港的地图,但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发现,画地图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有点专业性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反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影响了学习效率。反思后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学生现场发挥画地图改为展示历史挂图由学生讲解香港组成部分,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反思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5月8日上午第2节课,我在初二10班上了一节交流课,讲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通过专家和主任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在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
在导入中我利用《七子之歌澳门》导入,学生兴趣较高。然后,我顺便提问:感受到这首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轻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1)关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由来,附之于香港、澳门的地图,让全班学生都通过地图认识到此问题的由来,也复习了旧课,联系了新知。(2)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我这样过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港澳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照顾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引出“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3)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具体讲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感受当时那段激动人心的时刻。(4)展望台湾统一的前景,引出下节课内容,做好铺垫。(5)小结,回顾这节课重点内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在观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时候,全体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自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表现。另外,通过使用大量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拓展了课程资源;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我还有待加强,同时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对学生讨论的结论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今后在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更加轻松的学习,这方面我还要多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效果。
反思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之后,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成功之处:
首先,在本节课的导入上,利用《七子之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和画面相结合,较好的到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即将要讲述的内容。
其次,本节课有的知识在同学们在地理的上学习已经有所接触,这样就减轻了我们教学的负担。在教学中我结合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讲述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让学生较好的明白了这一点。同时,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我让学生明白了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
第三,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及时的提醒了学生可以自己考虑一下,但不要在第一道题上过多浪费时间。这样学生就较好的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确保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第四,在拓展延伸中,我利用了2007年河南的中招的一道题,让学生去思考,让我们的学生能及时的了解一些中招题。同时让我平时的教学与中招考试结合起来,指导我的教学。另外,在这道题的设计上,我为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问法,引导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不足之处
首先,在这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上,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准备到位。我让学生做基础训练上的题,可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拿出来。而是在开始让学生做时才让学生开始拿出来,这样就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注重课堂的高效。
其次,在这节课上,我认为自己的话还是太多,在教学中,我应该尽量压缩自己的语言,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要做到抓住要点,语言的简洁。
反思四: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诗人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但是在前两次讲课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影响了效果。一个是在播放七子之歌的过程中本来学生已经在静静的聆听了,但是我出于让学生阅读课本熟悉教材的考虑,而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看书。这样显得画蛇添足了,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破坏了气氛。另外,在另一个班播放时学生又不够安静,只播放了短短的一段就停止了,没有让学生进入状态,忽略了这一点,也使得课前播放歌曲的设置没有达到效果。
另外就是在学案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原意本是体现出问题的梯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清楚现象与本质的含义,只是单纯的把材料中的内容读出来。比如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香港回归前与大陆的不同之处的时候,他们最初只是读出不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并没有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通过这道题的设置,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类似问题,提醒学生具体事例与概括的区别,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而且,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讨论的氛围。而且作为引导者,我的语言也过多,学生的主导性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成功之处:历史学科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门学科,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课前播放《七子之歌》情景的设置,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而邓小平在谈判中的讲话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运用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看了邓小平讲话的视频后,他们明显感受到了中国态度的坚决,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有了一些波动,紧接着趁热打铁,立即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学生的自豪感随着英国国旗的下降和中国国旗的升旗油然而生。当视频中的人群欢呼鼓掌时,学生的情绪至此达到高潮,学生们在整个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两次不由自主地鼓起掌。这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表现。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案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以往的教学更高。这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在设计教学时设计是一方面,但不能过于设计性,过于刻意。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在提问时多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追问,及发散性。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的效果。我作为新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到知识。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如何驾驭课堂,重难点的掌握,课堂语言的组织等,都要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