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时间: 07-07
栏目:反思
作文一: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语言描写。
备课时,朗读了很多遍课文,发现本文人物语言很有特色——简短但富于变化。安恩在与第一个买牛人和第二次的买牛人——屠夫的谈话中都仅各用一句话:分别是“它是不卖的”与“它不卖的”。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次的情感态度完全不一致。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呢?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吗?还是引导学生自悟呢?我选取了后者。在教学中,我引导启发学生读上下文,揣摩作者的情感,然后请多个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在读出情感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恰当准确地把握,全班形成共识后,再找几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便如身临其境般进入角色,把握人物当时的情绪、心理,从而提高了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课上读课文,我总怕浪费时间,把读的工作和任务都放手的交给了学生,放在课下,有些听话的学生读了,可读时缺乏必要的现场指导,泛泛的读。不听话的学生就囫囵吞枣的读,甚至不读,语文的课堂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当然平平,分析人物形象很困难。可本次教学,通过读,本来很难解决的人物形象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更让我深切的意识到:语文课就该书声琅琅,只有读出情,才能悟出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二: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安恩和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却很巧妙;语言也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
像《安恩和奶牛》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是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课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读懂《安恩和奶牛》首先要知道,它是出自约翰尼斯延森的故事集《希默兰的故事》。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在丹麦几乎家喻户晓。安恩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故乡的农民的代表,作者的意旨在于赞美故乡人的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而健康的生活。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来把握安恩这个人物形象。在上课的时候,我交代的似乎不是特别到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安恩和奶牛》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却要在平凡中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方面来凸显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奶牛的态度的不同,进而表现安恩的态度的变化,心绪的起伏,矛盾的焦点始终落在奶牛身上。安恩和买牛人口角的升级,也是作者匠心别具,不露痕迹。买牛人的合理要求彰显了安恩行为的不合理,才有了安恩由“窘迫不安”到“气愤”到“神色慌乱”。只有引导学生读懂安恩的语言变化、神态变化才能读懂安恩的心理。最后一段的“真情吐露”,出人意料,真的撼动人心,令人动容。学生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此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下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以便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予以借鉴。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安恩的善良,这是学生能把握的;二是安恩对动物的平等相待,不仅仅关心了奶牛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关注到了奶牛的精神需要,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可以说是把爱心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也能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不过,主题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商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似乎是被淡忘了。
作文三: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与阅读,我布置他们利用三天假期,回去仔细阅读《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并圈画出重点字词,思考文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概括人物的特点。
三 天假期结束后,我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走进教室。简单的作者介绍后,我选出五位学生出示自己圈画出的词语(本以为这样简单的环节,他们会争先恐后去完成), 然而,当我让下面学生来认读黑板上的字词时,竟让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认识,失望与怒火在心中不断滋生,曼延。稳定心情,课堂教学,在一种极不和谐的氛围中艰 难地进行着,但我依然在期待着,期待在下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活跃起来。当我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根据要点概括 小说内容时,他们或低下头,或面面相觑,总之没有一个举手,即使我试着鼓励好几次,可是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教室里有的是一种压抑的安静。无奈中的我,带 着几分气愤的语气问道:“不会概括的举手。”在这种难得的寂静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接着我又追问一句:“会概括的举手。”这时孩子们都慢慢地举起了手,趁 机,我点了一位我认为不错的学生先来概括,想让她带好这个头,可是她站起来,捧着课本就读。在我再三强调,根据提示交代清楚黑板上的要点就行,概括不要求 说的非常详细,更不是读课文之后,我又让两位学生来尝试,可最终都不是那么令人如意。就这样,这节课在磕磕绊绊中迎来了下课的铃声,走出教室,我的心情却 很沉重,我不断自问:为什么自认为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上得如此的费劲,如此的不愉快?难道是孩子并没有按我的要求去阅读这篇课文,还是小说的内容概括对刚 升入初一的学生而言,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反复的思考中我领悟到:刚入初一的孩子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只是流于形式;我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没有检查,对他们完成的质量并不了解;学生对阅读课文时要做什么不知道,依然停留在你要我做什么的阶段;单纯识记词语比较枯燥,对于自 控力较差的初一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被动,更多的则是不愿意。写下自己的感悟,走出办公室,望着那已挂树梢的红彤彤的夕阳,我觉得心情好舒畅!
第 二天,再次走进课堂,我在简单的示范后,再次要求他们概括小说内容,这时那齐刷刷的小手如同一片小树林矗立在教室里。我徜徉在树林中,随意的指点着,他们 的进步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幸福!安恩人物特点概括时,短时间的小组讨论后,他们争相举起手,用完整的语言说道:“读完课文,我觉得安恩是一位恩慈、善良、 有爱心的人!”“我觉得安恩是一位爱干净的老奶奶。”(有学生窃窃笑着)“我觉得安恩是一位家里比较穷的人。”“我觉得安恩是一位懂得知足的人!”……一 句句精彩的概括,如同一串串优美的音符,传奏出动人的旋律。有根有据环节,同学们将概括回归文本,并归纳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对 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理解不如外貌、语言、动作那样容易理解。在第一次备课时,到这儿我觉得比较费劲,不知道下面将何去何从,不知道该如何巧妙引入下面内 容的讲解,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我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读这篇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或是你最没想到的?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小说结尾处:我是带奶牛 来散心的!那你初读是你认为安恩是带奶牛来干什么的呢?“卖的”(物主)对,老师和你们一样。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的说着。接着我又问道:“仔细观察,我们其实能发现安恩确实不是来卖牛的,你发现了吗?”同学们再次说出理由。“那么安恩为何不在第一个人来买牛时就告诉 他,说出真相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特色:造成悬念,层层设疑,引起读者兴趣,增强小说可读性,更深刻揭示小说主旨。
巧妙的设疑入问,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在课堂动了起来,让自己心情舒畅起来。
作文四: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名作,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艰涩,却因人物形象的朴质和构思的妙想脍炙人 口。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于是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时将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作为首要内容。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致刻画,安恩这个善良、淳朴、勤俭、博爱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人物刻画方法的指导将 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品读中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自主地生成和总结出人物特点,从而能让学生更主动、更扎实地 掌握学习重难点。四导四学稿的研学活动将课文分为三个主问题: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人文内涵。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架构方面给我们 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从课文的开头讲起,从人物的外貌描写讲起,这样的教学思路四平八稳,但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 略显呆板。我打算以特级教师王君的教学设计为蓝本,再结合四导四学稿的设计,最终形成我自己的教学思路。
我先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让学生 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接着从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安恩善良、淳朴的个性,最后再回到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安恩的外貌、神态,从 中得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结论:她是一个清贫、勤劳、自尊、善良、博爱的老妇人。这样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对比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 受,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课文,总结人物描写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这一课的生字词很多,在预习检测部分时并没有 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讲全面,导致学生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容易磕磕碰碰。在让学生起来对比朗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归纳人物描写方法,这让学生在掌握这 一方面的知识过程中学得不够深入。最后在总结课文的时候缺少对文章“闲适淡定生活态度”的内涵分析,使得课文分析得还不够全面透彻。
二、反思教学过程
1.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反思: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但学生由于知识层面较浅,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复述才会愈加使其完整,所以在复述时更应该着重指导孩子复述小说情节的方法。
2.找出这一小说中安恩在集市拒绝卖奶牛的段落。
反思:这一环节很容易设计成“分段概括段意”,这样设计就显得很生硬死板。我通过让学生寻找小说中发生矛盾冲突的部分,实际上也做到了划分段落,但是这样处理学生会更愿意积极寻找,更容易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划分段落,归纳情节。
3.对比品读课文中安恩拒绝卖奶牛时的对话,并从其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反 思:安恩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但是在面对谦恭的人和粗鲁的人时,安恩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学生能读出“它是不卖的”和“它不卖的”这两种语气的不同,前 者是对有礼貌的询问者谦恭的回答,而后者是对粗鲁者不屑的回答,从中可以体悟到安恩的善良与自尊。学生在这一环节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参与进来,创设了很 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寻找能体现安恩性格特点的句子时能充分领悟细节描写的作用,开动脑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同时也是学生习得阅读技巧的体现。
4.回到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安恩的外貌与神态。
反思:外貌与神态的描写主要凸显出安恩的清贫、勤劳以及安适从容的生活态度,这与之前分析出来的安恩的善良与高贵人格相结合,更能让学生感悟其淳朴与高尚的品性。
三、反思教学机智
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一下子很难读出安恩两次拒绝的语气差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并能亲自范读,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人物的语言及心理刻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中学生在寻找细节描写的语句并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有一些理解性的偏差,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干预,并帮助纠正,同时学生也能说出许多我们并没有想到的方面,而且也分析得合情合理,这时需要我们及时加以鼓励。
四、教学再设计
这 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为主,教会孩子如何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课堂上我将更加重视对学生方 法的指导,在“导评促学”部分增加一项短文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另外在课堂研学部分增加一个对于这篇小说写作特色分析的环节,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充 满矛盾、设置悬念的写作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仍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对安恩的安适从容的生活方式这一主题上没有深入挖掘,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文本分析显得粗浅淡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却让我在遗憾中收获。
《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语言描写。
备课时,朗读了很多遍课文,发现本文人物语言很有特色——简短但富于变化。安恩在与第一个买牛人和第二次的买牛人——屠夫的谈话中都仅各用一句话:分别是“它是不卖的”与“它不卖的”。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次的情感态度完全不一致。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呢?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吗?还是引导学生自悟呢?我选取了后者。在教学中,我引导启发学生读上下文,揣摩作者的情感,然后请多个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在读出情感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恰当准确地把握,全班形成共识后,再找几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便如身临其境般进入角色,把握人物当时的情绪、心理,从而提高了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课上读课文,我总怕浪费时间,把读的工作和任务都放手的交给了学生,放在课下,有些听话的学生读了,可读时缺乏必要的现场指导,泛泛的读。不听话的学生就囫囵吞枣的读,甚至不读,语文的课堂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当然平平,分析人物形象很困难。可本次教学,通过读,本来很难解决的人物形象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更让我深切的意识到:语文课就该书声琅琅,只有读出情,才能悟出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二: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安恩和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却很巧妙;语言也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
像《安恩和奶牛》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是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课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读懂《安恩和奶牛》首先要知道,它是出自约翰尼斯延森的故事集《希默兰的故事》。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在丹麦几乎家喻户晓。安恩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故乡的农民的代表,作者的意旨在于赞美故乡人的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而健康的生活。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来把握安恩这个人物形象。在上课的时候,我交代的似乎不是特别到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安恩和奶牛》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却要在平凡中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方面来凸显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奶牛的态度的不同,进而表现安恩的态度的变化,心绪的起伏,矛盾的焦点始终落在奶牛身上。安恩和买牛人口角的升级,也是作者匠心别具,不露痕迹。买牛人的合理要求彰显了安恩行为的不合理,才有了安恩由“窘迫不安”到“气愤”到“神色慌乱”。只有引导学生读懂安恩的语言变化、神态变化才能读懂安恩的心理。最后一段的“真情吐露”,出人意料,真的撼动人心,令人动容。学生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此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下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以便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予以借鉴。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安恩的善良,这是学生能把握的;二是安恩对动物的平等相待,不仅仅关心了奶牛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关注到了奶牛的精神需要,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可以说是把爱心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也能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不过,主题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商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似乎是被淡忘了。
作文三: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与阅读,我布置他们利用三天假期,回去仔细阅读《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并圈画出重点字词,思考文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概括人物的特点。
三 天假期结束后,我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走进教室。简单的作者介绍后,我选出五位学生出示自己圈画出的词语(本以为这样简单的环节,他们会争先恐后去完成), 然而,当我让下面学生来认读黑板上的字词时,竟让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认识,失望与怒火在心中不断滋生,曼延。稳定心情,课堂教学,在一种极不和谐的氛围中艰 难地进行着,但我依然在期待着,期待在下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活跃起来。当我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根据要点概括 小说内容时,他们或低下头,或面面相觑,总之没有一个举手,即使我试着鼓励好几次,可是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教室里有的是一种压抑的安静。无奈中的我,带 着几分气愤的语气问道:“不会概括的举手。”在这种难得的寂静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接着我又追问一句:“会概括的举手。”这时孩子们都慢慢地举起了手,趁 机,我点了一位我认为不错的学生先来概括,想让她带好这个头,可是她站起来,捧着课本就读。在我再三强调,根据提示交代清楚黑板上的要点就行,概括不要求 说的非常详细,更不是读课文之后,我又让两位学生来尝试,可最终都不是那么令人如意。就这样,这节课在磕磕绊绊中迎来了下课的铃声,走出教室,我的心情却 很沉重,我不断自问:为什么自认为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上得如此的费劲,如此的不愉快?难道是孩子并没有按我的要求去阅读这篇课文,还是小说的内容概括对刚 升入初一的学生而言,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反复的思考中我领悟到:刚入初一的孩子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只是流于形式;我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没有检查,对他们完成的质量并不了解;学生对阅读课文时要做什么不知道,依然停留在你要我做什么的阶段;单纯识记词语比较枯燥,对于自 控力较差的初一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被动,更多的则是不愿意。写下自己的感悟,走出办公室,望着那已挂树梢的红彤彤的夕阳,我觉得心情好舒畅!
第 二天,再次走进课堂,我在简单的示范后,再次要求他们概括小说内容,这时那齐刷刷的小手如同一片小树林矗立在教室里。我徜徉在树林中,随意的指点着,他们 的进步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幸福!安恩人物特点概括时,短时间的小组讨论后,他们争相举起手,用完整的语言说道:“读完课文,我觉得安恩是一位恩慈、善良、 有爱心的人!”“我觉得安恩是一位爱干净的老奶奶。”(有学生窃窃笑着)“我觉得安恩是一位家里比较穷的人。”“我觉得安恩是一位懂得知足的人!”……一 句句精彩的概括,如同一串串优美的音符,传奏出动人的旋律。有根有据环节,同学们将概括回归文本,并归纳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对 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理解不如外貌、语言、动作那样容易理解。在第一次备课时,到这儿我觉得比较费劲,不知道下面将何去何从,不知道该如何巧妙引入下面内 容的讲解,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我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读这篇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或是你最没想到的?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小说结尾处:我是带奶牛 来散心的!那你初读是你认为安恩是带奶牛来干什么的呢?“卖的”(物主)对,老师和你们一样。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的说着。接着我又问道:“仔细观察,我们其实能发现安恩确实不是来卖牛的,你发现了吗?”同学们再次说出理由。“那么安恩为何不在第一个人来买牛时就告诉 他,说出真相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特色:造成悬念,层层设疑,引起读者兴趣,增强小说可读性,更深刻揭示小说主旨。
巧妙的设疑入问,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在课堂动了起来,让自己心情舒畅起来。
作文四:安恩和奶牛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名作,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艰涩,却因人物形象的朴质和构思的妙想脍炙人 口。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于是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时将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作为首要内容。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致刻画,安恩这个善良、淳朴、勤俭、博爱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人物刻画方法的指导将 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品读中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自主地生成和总结出人物特点,从而能让学生更主动、更扎实地 掌握学习重难点。四导四学稿的研学活动将课文分为三个主问题: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人文内涵。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架构方面给我们 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从课文的开头讲起,从人物的外貌描写讲起,这样的教学思路四平八稳,但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 略显呆板。我打算以特级教师王君的教学设计为蓝本,再结合四导四学稿的设计,最终形成我自己的教学思路。
我先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让学生 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接着从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安恩善良、淳朴的个性,最后再回到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安恩的外貌、神态,从 中得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结论:她是一个清贫、勤劳、自尊、善良、博爱的老妇人。这样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对比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 受,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课文,总结人物描写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这一课的生字词很多,在预习检测部分时并没有 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讲全面,导致学生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容易磕磕碰碰。在让学生起来对比朗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归纳人物描写方法,这让学生在掌握这 一方面的知识过程中学得不够深入。最后在总结课文的时候缺少对文章“闲适淡定生活态度”的内涵分析,使得课文分析得还不够全面透彻。
二、反思教学过程
1.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反思: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但学生由于知识层面较浅,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复述才会愈加使其完整,所以在复述时更应该着重指导孩子复述小说情节的方法。
2.找出这一小说中安恩在集市拒绝卖奶牛的段落。
反思:这一环节很容易设计成“分段概括段意”,这样设计就显得很生硬死板。我通过让学生寻找小说中发生矛盾冲突的部分,实际上也做到了划分段落,但是这样处理学生会更愿意积极寻找,更容易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划分段落,归纳情节。
3.对比品读课文中安恩拒绝卖奶牛时的对话,并从其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反 思:安恩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但是在面对谦恭的人和粗鲁的人时,安恩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学生能读出“它是不卖的”和“它不卖的”这两种语气的不同,前 者是对有礼貌的询问者谦恭的回答,而后者是对粗鲁者不屑的回答,从中可以体悟到安恩的善良与自尊。学生在这一环节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参与进来,创设了很 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寻找能体现安恩性格特点的句子时能充分领悟细节描写的作用,开动脑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同时也是学生习得阅读技巧的体现。
4.回到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安恩的外貌与神态。
反思:外貌与神态的描写主要凸显出安恩的清贫、勤劳以及安适从容的生活态度,这与之前分析出来的安恩的善良与高贵人格相结合,更能让学生感悟其淳朴与高尚的品性。
三、反思教学机智
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一下子很难读出安恩两次拒绝的语气差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并能亲自范读,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人物的语言及心理刻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中学生在寻找细节描写的语句并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有一些理解性的偏差,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干预,并帮助纠正,同时学生也能说出许多我们并没有想到的方面,而且也分析得合情合理,这时需要我们及时加以鼓励。
四、教学再设计
这 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为主,教会孩子如何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课堂上我将更加重视对学生方 法的指导,在“导评促学”部分增加一项短文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另外在课堂研学部分增加一个对于这篇小说写作特色分析的环节,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充 满矛盾、设置悬念的写作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仍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对安恩的安适从容的生活方式这一主题上没有深入挖掘,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文本分析显得粗浅淡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却让我在遗憾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