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反思(2)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至尊红颜》以及《隋唐演义》等等。学生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有很多的话题。因为文艺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是有区别 的,所以学生们在谈论的时候,我在一旁帮助他们分辨。当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会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 针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和课堂之外学习内容的无限性这一特点,我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布置了学习任务,即让他们上网下载或上图书馆查找与新课有关的历史 资料,这样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课堂中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介绍和讲解他们所查找到的资料。这样可以更加丰富 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历史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 策和措施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今的实际。唐太宗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可以和今天党中央实行的取消农业税相结合。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 少吏多”的弊政,这可以和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去探索历史新知识,发现 历史新问题。
(4)、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要讲清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从他顺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在他统治时期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 盛的“贞观之治”。学生对武则天的评价要看
她对历史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5)、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对“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做了另外几种假设,即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权以后唐代会向何处去?会不会重蹈隋朝的覆辙?是否会出现象“贞观之治”一样的治世景象?等等,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6)、课堂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认识到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迎合社会需求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意识。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等等。
课堂中我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体,这是一个遗憾。
反思五: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上午第三节课,一堂新课涉及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及唐太宗的统治。
在 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 勇气,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对这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 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露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 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 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 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其称为明君的原因 (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 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 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 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 调整教学计划。
(2)、 针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和课堂之外学习内容的无限性这一特点,我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布置了学习任务,即让他们上网下载或上图书馆查找与新课有关的历史 资料,这样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课堂中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介绍和讲解他们所查找到的资料。这样可以更加丰富 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历史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 策和措施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今的实际。唐太宗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可以和今天党中央实行的取消农业税相结合。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 少吏多”的弊政,这可以和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去探索历史新知识,发现 历史新问题。
(4)、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要讲清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从他顺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在他统治时期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 盛的“贞观之治”。学生对武则天的评价要看
她对历史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5)、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对“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做了另外几种假设,即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权以后唐代会向何处去?会不会重蹈隋朝的覆辙?是否会出现象“贞观之治”一样的治世景象?等等,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6)、课堂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认识到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迎合社会需求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意识。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等等。
课堂中我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体,这是一个遗憾。
反思五: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上午第三节课,一堂新课涉及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及唐太宗的统治。
在 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 勇气,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对这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 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露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 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 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 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其称为明君的原因 (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 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 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 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 调整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