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时间: 07-25
栏目:反思
反思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老课文了,自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之后就没有删去过。原因在于课文说明对象的特殊性--人 民英雄纪念碑,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再者,在于它又是一篇很典型的建筑物说明文,可以作为这一类说明文的典范。但是作为说明文,它没有生动的 情节,风趣的语言,在课堂上想出新、调动学生的兴趣很难。
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镶嵌在大碑座四周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 昨晚上我就想这个问题,单调的一块一块来介绍吗?那会索然无味的。再次翻开教师用书,看到于漪老师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板书设计“方位顺序:东 (2)--南(3)--西(2)--北(3)”豁然开朗,教学思路明晰,一节教案一气呵成,接下来的45分钟更是轻松又痛快!
回想这节课,有这样的几得:
一是抓住了重点,头绪简单。用“说明顺序”穿起十幅浮雕,方位顺序和历史顺序两种顺序暗合,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一目了然。用时5分钟左右。
二是授之以渔,指导学法。师生一起先学习碑东面两幅浮雕,要点是看课文脱文复述浮雕名称,时间,浮雕内容,意义。学生很好把握,目的是为学习后面八幅做一个样子。用10分钟。
三 是突出主体,当堂训练。按照学习一二两幅浮雕的方法来解决后八幅,第一步分小组,4人一组;第二步领任务,小组内每人负责介绍两幅;第三步做准备,先会的 先说;第四步PK评选,选出最佳复述者。在这一环节里,由于我一开始时要求粗略,只是说分小组活动,一位同学说,其他人听,结果小组活动混乱。我及时作出 了调整,将要求细化,每个小组有一位小组长安排任务,组织进行,这样小组活动有序,效果明显,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加强。这一环节大概用时25分钟,在这一环 节里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读、说、听的训练,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内容当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一节课下来,自己觉得很畅快,学生也意犹未尽。说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新之处,只不过在于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创新教法,享受创新的、充满艺术的每一节课。
反思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
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反思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尽量少讲,让更多时间给学生自读、讨论、测评。
五、引导:我备课时的想法是:按“找——写——说——测”这样的线索进行教学。本来第一个问题“说明的顺序”是比较容易的,但学生却没法较好的解答。按以往习惯是老师先提示,后提问。象说明的顺序,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接着再提问“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回答会很顺利。但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约束,学习过程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只限于老师设计的套路,自我探究的习惯和精神就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所以在那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提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后回答。
教学反思: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点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老课文了,自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之后就没有删去过。原因在于课文说明对象的特殊性--人 民英雄纪念碑,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再者,在于它又是一篇很典型的建筑物说明文,可以作为这一类说明文的典范。但是作为说明文,它没有生动的 情节,风趣的语言,在课堂上想出新、调动学生的兴趣很难。
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镶嵌在大碑座四周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 昨晚上我就想这个问题,单调的一块一块来介绍吗?那会索然无味的。再次翻开教师用书,看到于漪老师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板书设计“方位顺序:东 (2)--南(3)--西(2)--北(3)”豁然开朗,教学思路明晰,一节教案一气呵成,接下来的45分钟更是轻松又痛快!
回想这节课,有这样的几得:
一是抓住了重点,头绪简单。用“说明顺序”穿起十幅浮雕,方位顺序和历史顺序两种顺序暗合,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一目了然。用时5分钟左右。
二是授之以渔,指导学法。师生一起先学习碑东面两幅浮雕,要点是看课文脱文复述浮雕名称,时间,浮雕内容,意义。学生很好把握,目的是为学习后面八幅做一个样子。用10分钟。
三 是突出主体,当堂训练。按照学习一二两幅浮雕的方法来解决后八幅,第一步分小组,4人一组;第二步领任务,小组内每人负责介绍两幅;第三步做准备,先会的 先说;第四步PK评选,选出最佳复述者。在这一环节里,由于我一开始时要求粗略,只是说分小组活动,一位同学说,其他人听,结果小组活动混乱。我及时作出 了调整,将要求细化,每个小组有一位小组长安排任务,组织进行,这样小组活动有序,效果明显,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加强。这一环节大概用时25分钟,在这一环 节里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读、说、听的训练,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内容当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一节课下来,自己觉得很畅快,学生也意犹未尽。说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新之处,只不过在于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创新教法,享受创新的、充满艺术的每一节课。
反思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
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反思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尽量少讲,让更多时间给学生自读、讨论、测评。
五、引导:我备课时的想法是:按“找——写——说——测”这样的线索进行教学。本来第一个问题“说明的顺序”是比较容易的,但学生却没法较好的解答。按以往习惯是老师先提示,后提问。象说明的顺序,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接着再提问“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回答会很顺利。但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约束,学习过程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只限于老师设计的套路,自我探究的习惯和精神就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所以在那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提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后回答。
教学反思: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点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