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时间: 07-23
栏目:反思
反思一: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课文总感觉难上,其实也不是课文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原因,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不够,对课文不理解,导致糊里糊涂的教给学生,学生更加无法理解。所以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途径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多阅读,不能只要求学生去做什么什么,而自己却一点都不努力。
“神的一滴”题解:“一滴”即是眼泪,对大自然被破坏的痛心,又是湖在作者心中的位置。眼泪是非常珍贵,把湖比作自然的眼泪也说明了湖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瑰宝。
对作者的生活方式看法,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认为不值得。这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很重要的,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富有更多的是指心灵的满足,精神的富有,但如何渗透会是一个问题。而且这又是一篇翻译的外国文学,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吃力。
反思二: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育才中学的李强先生做了个开场白,他肯定了王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教态美、板书美等元素。看似客套的评价其实紧扣了本堂交流课的中心:《神的一滴》是一篇美文。育才的马老师说《瓦尔登湖》在沪教版课文中编入高二下,在苏教版中编在高一上,这样一篇出自被译者徐迟先生称为“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寂寞的书、孤独的书”的文章,要让刚进高中的学生读懂各个方面,不太容易;他称赞小王老师的课立足文本,品字评句,是一堂本色的课;但指出如何实现字句和整体的平衡,他认为有难度。育才的一位女教师在对课作了肯定的评价后,提出了她注意到的文章隐含的一层意义:不管人类如何破坏瓦尔登湖,大自然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仍保留着她的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育才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语文素养让我折服。在来太之前,他们已经研究了《神的一滴》这篇文章和相关背景资料,发言寥寥数语又切中要害。而我们自己,包括我,习惯上总是发言漫无节制,似欲以滔滔之语来掩盖不得要领。两地的差异让我深感,对课堂的跨地区研讨,与上海同行思维的碰撞,从推动教师成长这个层面上说,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神的一滴”——它所达到的境界虽非神赋,却极有神赋的神韵。
回头想想,这一篇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一本《瓦尔登湖》,为何是“寂寞的”、“孤独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伴,与自然和睦相处,成为千年不变的主题。但是如果联系西方的传统和特定的时代,其中的缘由便恍然大悟了。西方的传统是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面来看待的,所以西方人通常以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的生活的目的。加上作者生活的19世纪正是工业文明蒸蒸日上的时代,人的地位的上升,为改变人的物质生活而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时代风尚。正因此,对于自然的关注、眷顾和怜惜就难免成为人们无法理解和认同的情感。梭罗的寂寞和孤独于是便成为一种必然。
《圣经·创世纪》里有这样的记载:“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在《创世纪》里,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由神或称上帝创造的。于是我想,“神的一滴”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是否还寄寓着这样的意义:自然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天赋的权利;而大自然的美,正是来自神的绝妙的创意……
反思三: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小河谈起,由“大自然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有人类破坏的影子”引起梭罗和瓦尔登湖,并以“神圣”二字修饰“瓦尔登湖”,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他们跟随梭罗的足迹,深入把握课文思想。
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梭罗的相关介绍,又展示了百度图片上瓦尔登湖的美丽图景,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澄澈、宁静的境界。我让学生放声朗读,带着作者的感情,读出美感。我按顺序设计了“作者是怎样描述瓦尔登湖的美的”等探究题,让学生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
教学中,我还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重要词句,对文中有韵味的语言作鉴赏分析,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创新题,联系初中学过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及现实生活中环境受到破坏的实例,把自己的感想以作品的形式抒发出来,形式要求丰富多彩,可以写一段话,或者演讲稿,一首小诗,三句半,甚至可以是歌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反思四: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1)重视预习:由于本专题文章多,课时紧,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找出最有感触的语句加以品味。
(2)重视研习: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切忌架空文本。
反思自己的这堂课,亮点在于学生的回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在对“神的一滴”的神性理解。不足在于:我在课堂上虽然有让学生读,但是读完后缺乏一个提升,这点以后要注意。另外,文章语言与内容关系的处理在文本研习时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在赏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把握内容,体味情感。再次,多位学生出现了对同一语句进行赏析的情况,可见学生之间没有做好共享体验,以后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做好体验共享。
新教材的课文总感觉难上,其实也不是课文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原因,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不够,对课文不理解,导致糊里糊涂的教给学生,学生更加无法理解。所以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途径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多阅读,不能只要求学生去做什么什么,而自己却一点都不努力。
“神的一滴”题解:“一滴”即是眼泪,对大自然被破坏的痛心,又是湖在作者心中的位置。眼泪是非常珍贵,把湖比作自然的眼泪也说明了湖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瑰宝。
对作者的生活方式看法,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认为不值得。这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很重要的,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富有更多的是指心灵的满足,精神的富有,但如何渗透会是一个问题。而且这又是一篇翻译的外国文学,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吃力。
反思二: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育才中学的李强先生做了个开场白,他肯定了王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教态美、板书美等元素。看似客套的评价其实紧扣了本堂交流课的中心:《神的一滴》是一篇美文。育才的马老师说《瓦尔登湖》在沪教版课文中编入高二下,在苏教版中编在高一上,这样一篇出自被译者徐迟先生称为“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寂寞的书、孤独的书”的文章,要让刚进高中的学生读懂各个方面,不太容易;他称赞小王老师的课立足文本,品字评句,是一堂本色的课;但指出如何实现字句和整体的平衡,他认为有难度。育才的一位女教师在对课作了肯定的评价后,提出了她注意到的文章隐含的一层意义:不管人类如何破坏瓦尔登湖,大自然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仍保留着她的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育才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语文素养让我折服。在来太之前,他们已经研究了《神的一滴》这篇文章和相关背景资料,发言寥寥数语又切中要害。而我们自己,包括我,习惯上总是发言漫无节制,似欲以滔滔之语来掩盖不得要领。两地的差异让我深感,对课堂的跨地区研讨,与上海同行思维的碰撞,从推动教师成长这个层面上说,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神的一滴”——它所达到的境界虽非神赋,却极有神赋的神韵。
回头想想,这一篇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一本《瓦尔登湖》,为何是“寂寞的”、“孤独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伴,与自然和睦相处,成为千年不变的主题。但是如果联系西方的传统和特定的时代,其中的缘由便恍然大悟了。西方的传统是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面来看待的,所以西方人通常以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的生活的目的。加上作者生活的19世纪正是工业文明蒸蒸日上的时代,人的地位的上升,为改变人的物质生活而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时代风尚。正因此,对于自然的关注、眷顾和怜惜就难免成为人们无法理解和认同的情感。梭罗的寂寞和孤独于是便成为一种必然。
《圣经·创世纪》里有这样的记载:“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在《创世纪》里,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由神或称上帝创造的。于是我想,“神的一滴”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是否还寄寓着这样的意义:自然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天赋的权利;而大自然的美,正是来自神的绝妙的创意……
反思三: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小河谈起,由“大自然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有人类破坏的影子”引起梭罗和瓦尔登湖,并以“神圣”二字修饰“瓦尔登湖”,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他们跟随梭罗的足迹,深入把握课文思想。
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梭罗的相关介绍,又展示了百度图片上瓦尔登湖的美丽图景,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澄澈、宁静的境界。我让学生放声朗读,带着作者的感情,读出美感。我按顺序设计了“作者是怎样描述瓦尔登湖的美的”等探究题,让学生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
教学中,我还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重要词句,对文中有韵味的语言作鉴赏分析,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创新题,联系初中学过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及现实生活中环境受到破坏的实例,把自己的感想以作品的形式抒发出来,形式要求丰富多彩,可以写一段话,或者演讲稿,一首小诗,三句半,甚至可以是歌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反思四:神的一滴教学反思
(1)重视预习:由于本专题文章多,课时紧,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找出最有感触的语句加以品味。
(2)重视研习: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切忌架空文本。
反思自己的这堂课,亮点在于学生的回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在对“神的一滴”的神性理解。不足在于:我在课堂上虽然有让学生读,但是读完后缺乏一个提升,这点以后要注意。另外,文章语言与内容关系的处理在文本研习时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在赏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把握内容,体味情感。再次,多位学生出现了对同一语句进行赏析的情况,可见学生之间没有做好共享体验,以后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做好体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