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时间: 07-23 栏目:反思
反思一: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借助文本了解田晓菲在北大的情感经历,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找出具体语句分析,概括出作者对北大不同时期的情感。

从达成上看,因为片面地将事与情分开分析,未能充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也因为情感的丰富、矛盾、深沉,学生未能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些明显的标志感情的词语学生找出来了,但是一些需要自己总计概括的情感就留下了缺憾,我也未能启发到位,如“第一次,北大的老师,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如果这样引导,条理会更清楚一些,效果会比现在好:入学之初,在北大的两年里对书、对人各是什么情感?在作者有更高追求是,想到快要离开北大去实现更高追求时又有什么情感?“长文要短教”,感受分析语句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应该借助多媒体,展示赏析的方法和例句,这样学生就能找准方向,水到渠成地学会赏析。


反思二: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十三岁的际遇》上完了,我觉得这是我开学以来上得最快乐的一篇课文。从我的个人爱好来说,我比较喜欢散文,文字优美,清新淡雅,本文正好契合这 点。另外,这篇课文也符合学生心理,文中所涉及的北大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有许多人文资源可以挖掘,田晓菲的少年成才经历也让同学们敬佩不已。抓住这两 点,就很容易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着眼于人文教育,我觉得正契合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在教授 新 课的时候我尽量用自己的真实理解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紧扣对文章优美、有韵味语言的品味和作者对北大深厚而复杂的感情展开讨论和交流,努力培养学 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另外,针对普通班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实情,授课中我还从田晓菲的自信心开始拓展,鼓励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要他们相信自 己能够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同时用作者的读书经历启发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创造!鼓舞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不足的是我上课在对个别问题进行提问时,引导失误,学生好长时间才把握住要领,还有一些总结性的语言,我总结得不是很凝练。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我是新老师,很多经验不足所导致。以后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向师傅学习。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成长起来!


反思三: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前就想从哪个切点入手,怎样一节课能够上完、上好。先是想,从作者田晓菲这一切点入手。作者13岁就从初中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作为同龄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她,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作者是如何写自己对北大的情感;面对作者出国留学,最终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你又是如何看待她的。学生讨论:留学是否要回国。面对当前的移民潮,我们又是如何看待。后来想了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深了,学生不能直接面对这样的社会。于是,又想从北大作为切点:北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她又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批的学子?作者眼中的北大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上课时,我以北大的校徽导入,稍微拓展一下北大校徽的含义;并让学生补充一些他们眼中北京大学的资料。接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作者眼中的北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我喜欢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北大的书和人,北大的书和人对作者有什么影响。作者是如何写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课文中有什么句子,值得我们欣赏。

课后语:这节课,没有我想想中的好。原因有:1.学生进出比较频繁:学生打扫不及时,影响了上课的节奏;有几位学生,不知何种原因,在其他老师办公室。2.学生反映不积极。有些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不善于表达,课上我叫了一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回答得都不错。我要在以后上课时,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反思四: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十三岁的际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认识作者、奠定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此文是一篇很能引起学 生兴趣的课文。因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课文的作者那特别的身份。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 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在天津13中学读初三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 录取。本文是她1987年十月(16岁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因为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很接近,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觉得与作 者拉近了距离,而且学生能够很自觉地在把自己和作者对比之后产生对小作者的敬佩之情,为课文的学习奠下了一个情感基础。笔者还在介绍完作者之后给学生出示 了田晓菲十三岁时作的一首诗《露》,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小作者。

二、认识北大、树立远大目标

田晓菲十三岁被北京大学破格录 取,这件事让学生很是惊奇。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学校里,学生的普遍年龄比较大,有的已经有十八岁了才上初一,与田晓菲比起来简直令人咂舌。二是,北京 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梦想。但小小年纪的田晓菲在她才十三岁时就实现了,对于这里较为封闭的学生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就在学生惊叹之 余,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图片(多媒体课),详细地介绍了北大的规模、地位以及它那雄伟的让作者初见它时丢掉信心的图书馆,这一介绍无疑给 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的学生指明了航标,激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感知课文、认识成功历程

激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 之后,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上,而是要研读课文,学习作者成功的历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文中作者说自己是“一叶不系之舟”,很多学 生不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那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稳重是怎么写的。作者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文学作品,这使得她在来到北大前相当自信。但是,当北大那雄 伟阔大的图书馆大立于她眼前时,她的誓言显得苍白无力了,她失去了信心,因为此时作者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 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 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是的,作者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倒,相反,作者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