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反思
时间: 07-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夏感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这课时,并没有刻意的针对这问题进行分析。我的想法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可多做强加。他们会随着自己阅读能力的增长,慢慢领悟到文章那些细枝末节的处理(何况有些理解似乎也是读者强加给作者的)老师特别强调的话,很可能让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上写景单元的课文时,我会一再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他就会选择适合表达他情感的事物去描写,这是作者自然而然的行为。
所以,如果学生提出上面那个问题,那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来分析。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也没必要老师自己刻意的问出来。事实上,在分析作者写作情感时,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提到“金黄色”的。
总之,《夏感》这篇课文初拿到手上时,我是非常头痛的。但当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对课堂设计的想法也随之而来。却又觉得,这篇课文实在好,因为它能拓展的范围广,可供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
反思二:夏感教学反思
11月10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能力为目标,主要设为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三个欣赏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可以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在每个环节又适当地补充文学知识,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如我在讲到文字美时,用梁衡自己的话“文学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作小结,讲到角度美时,也延用他的话“不能把手中的典型看作是平常的一滴水,而要当作一把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作小结,而讲到情感美时,我用茅盾《风景谈》中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的伟大者,如果你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的最伟大者”来印证。最后,我则选用曹正之的“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来结束全文。不管效果如何,我至少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学会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了。我想如果能坚持长久,并且学生能够常回头看这些句子,应该会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有所帮助。
在课堂组织上,由于对文字美赏析时纠缠过多,未能理清思路,导致耗时过长,第三环节不能按时完成,最后是下午借课补全。
此外,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改进。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活动,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组长的阐述体现出一定的成效性。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有几个学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去,有一种旁观的态度,这个有待于期中考试后通过个别谈话来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反思三:夏感教学反思
我今天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中其中一篇课文《夏感》。作为一名从教仅三年,初中从教才一年的新教师,我希望着力于语文“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开始我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始终是处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夏感》在四班试教了一次后,很不舒服,具体问题是什么还比较模糊,在刘洋老师的指导下对课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星期天我又找了网上《夏感》的各种不同的教学实录,心中渐渐明晰,如何去上好这堂课!
上午,我又在一班试教了一遍,又删去了“诗中夏”一块内容,因为和夏天有关的古诗词是课文的拓展内容,“一课一得”,即把这堂课重点放在了赏析句子和仿写上。整堂课的框架为“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夏之美”、“夏之色”、“夏之韵”,重点为“夏之美”花十分钟,“夏之韵”的小诗的仿写大概花了十几分钟。学生的反馈中,“整体感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有效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熟悉。“夏之美”赏析句子中,学生说的能力有待培养,用了什么修辞,通过这个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写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学生不能流畅地说完整,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件上给予了提示“1,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2,写的那个方面的内容。”“夏之色”是针对文中一个句子的仿写,“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个句子的仿写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对句式进行提示之后,如跟冷暖类似的字有哪些?能形容夏天的颜色可以用哪个?相应的这个颜色的如什么?通过提示,学生都写出了不错的句子。最有难度的是“夏之韵”部分小诗的仿写,通过学生自己说夏天的具体景物,我又在PPT上出示了一部分景物,以及一首我自己写的具体描写夏天的小诗,“灼热的烈日,挥洒一片激情的汗水,飞扬的汗水,挥洒一片年轻的渴望,畅快淋漓,灌下冰凉的雪糕,夏的激情。遭遇雪的酣畅。”自由诗不需要太严格的押韵,学生完全能凭自己的感觉写出一首小诗,其中有不少好的精彩句子。让我惊多于喜的是,全班语文成绩最差的一个学生也动笔写了一首小诗。我在随堂指导中,发现学生有不少的错别字,但并没有在这堂课中指出。
上《夏感》这堂课,可以说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想到,和自己原来的设想有那么大的出入。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一课一得”,以少的预设,让学生有所得。另外,我得到了好几位老师的帮助,也意识到网上不同的课堂实录对教学很有帮助。
反思四:夏感教学反思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可以将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的整 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常规教学和中考考点的整合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中考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我在初一的第三单元的教学中,针对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有《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全部是写景的文章,都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我就先教〈夏感〉,将本课设计为两个教学重点:整体认知和修辞知识点。以《夏感》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带动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
第 一步,我亲自领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认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后面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了几个难点:作者 为什么赞美夏天?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文章首尾各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由语言的特色过渡到第二步讲修辞对语言的作用。
第 二步,我开始结合知识点讲课,我把中考指导丛书上的考点写在黑板上:了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 修辞方法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现在只掌握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说出来,然后归纳为:
比喻:比喻的含义: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生物的修辞手法;比喻的结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的种类:
我在讲授这课时,并没有刻意的针对这问题进行分析。我的想法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可多做强加。他们会随着自己阅读能力的增长,慢慢领悟到文章那些细枝末节的处理(何况有些理解似乎也是读者强加给作者的)老师特别强调的话,很可能让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上写景单元的课文时,我会一再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他就会选择适合表达他情感的事物去描写,这是作者自然而然的行为。
所以,如果学生提出上面那个问题,那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来分析。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也没必要老师自己刻意的问出来。事实上,在分析作者写作情感时,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提到“金黄色”的。
总之,《夏感》这篇课文初拿到手上时,我是非常头痛的。但当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对课堂设计的想法也随之而来。却又觉得,这篇课文实在好,因为它能拓展的范围广,可供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
反思二:夏感教学反思
11月10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能力为目标,主要设为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三个欣赏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可以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在每个环节又适当地补充文学知识,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如我在讲到文字美时,用梁衡自己的话“文学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作小结,讲到角度美时,也延用他的话“不能把手中的典型看作是平常的一滴水,而要当作一把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作小结,而讲到情感美时,我用茅盾《风景谈》中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的伟大者,如果你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的最伟大者”来印证。最后,我则选用曹正之的“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来结束全文。不管效果如何,我至少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学会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了。我想如果能坚持长久,并且学生能够常回头看这些句子,应该会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有所帮助。
在课堂组织上,由于对文字美赏析时纠缠过多,未能理清思路,导致耗时过长,第三环节不能按时完成,最后是下午借课补全。
此外,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改进。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活动,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组长的阐述体现出一定的成效性。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有几个学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去,有一种旁观的态度,这个有待于期中考试后通过个别谈话来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反思三:夏感教学反思
我今天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中其中一篇课文《夏感》。作为一名从教仅三年,初中从教才一年的新教师,我希望着力于语文“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开始我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始终是处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夏感》在四班试教了一次后,很不舒服,具体问题是什么还比较模糊,在刘洋老师的指导下对课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星期天我又找了网上《夏感》的各种不同的教学实录,心中渐渐明晰,如何去上好这堂课!
上午,我又在一班试教了一遍,又删去了“诗中夏”一块内容,因为和夏天有关的古诗词是课文的拓展内容,“一课一得”,即把这堂课重点放在了赏析句子和仿写上。整堂课的框架为“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夏之美”、“夏之色”、“夏之韵”,重点为“夏之美”花十分钟,“夏之韵”的小诗的仿写大概花了十几分钟。学生的反馈中,“整体感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有效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熟悉。“夏之美”赏析句子中,学生说的能力有待培养,用了什么修辞,通过这个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写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学生不能流畅地说完整,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件上给予了提示“1,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2,写的那个方面的内容。”“夏之色”是针对文中一个句子的仿写,“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个句子的仿写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对句式进行提示之后,如跟冷暖类似的字有哪些?能形容夏天的颜色可以用哪个?相应的这个颜色的如什么?通过提示,学生都写出了不错的句子。最有难度的是“夏之韵”部分小诗的仿写,通过学生自己说夏天的具体景物,我又在PPT上出示了一部分景物,以及一首我自己写的具体描写夏天的小诗,“灼热的烈日,挥洒一片激情的汗水,飞扬的汗水,挥洒一片年轻的渴望,畅快淋漓,灌下冰凉的雪糕,夏的激情。遭遇雪的酣畅。”自由诗不需要太严格的押韵,学生完全能凭自己的感觉写出一首小诗,其中有不少好的精彩句子。让我惊多于喜的是,全班语文成绩最差的一个学生也动笔写了一首小诗。我在随堂指导中,发现学生有不少的错别字,但并没有在这堂课中指出。
上《夏感》这堂课,可以说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想到,和自己原来的设想有那么大的出入。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一课一得”,以少的预设,让学生有所得。另外,我得到了好几位老师的帮助,也意识到网上不同的课堂实录对教学很有帮助。
反思四:夏感教学反思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可以将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的整 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常规教学和中考考点的整合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中考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我在初一的第三单元的教学中,针对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有《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全部是写景的文章,都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我就先教〈夏感〉,将本课设计为两个教学重点:整体认知和修辞知识点。以《夏感》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带动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
第 一步,我亲自领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认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后面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了几个难点:作者 为什么赞美夏天?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文章首尾各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由语言的特色过渡到第二步讲修辞对语言的作用。
第 二步,我开始结合知识点讲课,我把中考指导丛书上的考点写在黑板上:了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 修辞方法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现在只掌握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说出来,然后归纳为:
比喻:比喻的含义: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生物的修辞手法;比喻的结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