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住新房教学反思

时间: 07-14 栏目:反思
反思一:住新房教学反思

“住新房”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后继学习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竖式笔算的方法。鉴于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多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使学生通过迁移类推主动探究新知。

一张情境图,三种解答的方法,便是这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教材分析所给的教学目标是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的多样化;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学生拿到12×14=?这个算式,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以前学得拆分法,即:把14分成10+4,然后用10×12=120,4×12=48,120+48=168。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算理,我提出一个问题:“用竖式计算和前面的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恍然大悟,28就是14乘2的结果,而14指的是140,只是0省略不写而已。就是14乘10.这时我又问:“那什么是不同的?”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算理是相同的,只是书写格式不同。这样,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的,长期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反思二:住新房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住新房》一课,即乘数是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竖式笔算的方法。新课标强调要重视算法多样化,在教学中,书上有的方法,学生们都能想出来,有小部分学生还甚至会用竖式计算,但是当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却说不清楚,这时我问:前面几种方法有不懂的吗?学生纷纷说没问题,我继续问:你们仔细观察,动动脑筋想一想,竖式计算方法和前面的几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恍然大悟,28就是14乘2,14指的是140,就是14乘10。这时我又问:那什么是不同的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算理是相同的,知识书写格式不同。通过练习,强化格式的书写。由于计算教学比较枯燥,所以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反思三:住新房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已学的乘法知识基础上,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也就是转化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整十数的乘法掌握较好,对算式在情景中的含义理解到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意识也很强,特别是在对竖式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上,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解答都很到位,竖式中有0和没有0的对比,以及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以后积的位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解答,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较好。

但在课后,通过反思,我觉得这些地方在下一次课上可以进行一些改进

1、课前在老师的指点下,将课前设计的估算环节省去了,所以在列出乘法算式以后对算式的意义解释,对孩子的怎样计算这样得乘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应该让孩子回忆14×12就是在求14个12或者12个14。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遗漏了这个重要的环节,导致孩子在计算时,有类似于10×10=100,2×4=8,100+8=108这样的错误出现,于是我在观察了学生的计算情况以后,我马上提醒孩子们用乘法的意义和估算的方法检查自己的错误。

2、在第二种算法出现时,我没有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很好得沟通,让孩子就结合乘法的意义叙述算式在求几个几,这里就可以节约一些完成练习的时间。

3、在对竖式和口算进行沟通时,还感觉有些薄弱。

4、在孩子们对竖式的算法和书写格式进行激烈的讨论时,我没有很好的指导与评价,以后要在引导性的评语,以及讨论的指向性语言方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让孩子的这种活跃的思维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形成逻辑思维强,发言提问有说服力,话语完整清楚,有良好次序的讨论氛围。

5、没有把各环节的时间把握好,所以导致没有练习的时间。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及时地巩固和检验。

我觉得以后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上,还应该更加机智一些,充分的展示孩子的思想,并快速的做出反应与评价,其实在这节课上还有一些孩子的方法值得展示与交流,比如12+8=20,20×14=280,8×14=112,280-112=168.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后还是可以作为另一种思想方法进行展示和评价。机智的处理生成性问题,这也需要在课前对学情的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以便与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的做出反应。

在计算教学中,像这样的计算课还有很多,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沟通与归纳是很重要。


反思四:住新房教学反思

在《住新房》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 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经历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以及 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创设情境,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为此,本节课我借助教材提供的教学资 源创设了“笑笑住新房”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类推迁移,我引导学生想办法把 “新”问题转化成“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转化为加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来解决。这样使得学生感觉到了所学的内 容并不陌生,还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估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节课我结合 “住新房”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了适当的估算: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即14×12大约等于多少?在估算活动中,多数学生都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不但培 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经历探究过程,算法多样化得到了体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学生 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学习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
为你推荐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