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抛硬币教学反思

时间: 07-12 栏目:反思
反思一:抛硬币教学反思

《抛硬币》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这是“统计与概率”这一单元中的有关“概率”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教多的困难。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但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的特点,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不确定和确定现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和确定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    

在“抛硬币”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测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体会这是不能事先确定的,所以在猜测过程中不一定猜准确,结合这一事例引出课题——“可能性”。  

第二个活动是“摸球”游戏,这个活动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摸球,再分组分类汇报,最后再分类整理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真正做到了在乐中求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但要用今天学过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摸球情况时,学生独自表达就出现了困难,多半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描述,并没让学生自己完整的叙述出来。  

第三个活动是“练一练”,这个活动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接着小组交流,再分组汇报,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热情高涨,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能对一些简单的事件进行判断,并且会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第四个活动是“小小设计师”, 我要求学生准备4张卡片:

(1)从中任意抽一张 “可能” 抽到小青蛙。

(2)从中任意抽一张 “一定” 抽到小青蛙。

(3)从中任意抽一张 “不可能” 抽到小青蛙。  这个环节我用“小小设计师”来命名,激发了学生设计的欲望,而要求学生上台来展示,又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本环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真正让学生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主要以“猜想——实践——验证——表述”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抛硬币》一课,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了事件的不确定和确定现象,并获得结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虽然,在教学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安排足够学生集体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发言的也只是少部分学生。教师说的多,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不够充分,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  

2、语言组织上较单一。课堂上“你真棒”“真聪明”这些评语没有针对性,需要多学习,多积累,才能后积薄发。  

3、课堂纪律的组织还做得不太好,致使有些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  

作为一名刚毕业青年教师,我觉得应当进行多探索,多反思,促发展。只有经常地探寻精彩或是不足的根源,才会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也才会拥有一颗明敏的心。在一次次的“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中我们用这样的眼睛,用这样的心灵才能真正读懂自己的学生,读出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努力赋予课堂更多的生命力和成效!


反思二:抛硬币教学反思

在“抛硬币”一课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抛硬币、摸棋、摸球”等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内需。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这节课中,上课开始我创设了“阿凡提向财主巴依老爷讨工钱”这一具体的问题情境,直接切入,引入本课的关键字: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体会,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抛硬币”。接着学生通过抛硬币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抛硬币是学生比较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学生在抛硬币这一愉快的情境中,产生了认知的内驱力,这一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获取知识。

二、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只有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抛硬币”这节课,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定和不可能性”本身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而只有发生在儿童自己生活中的数学,才能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且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故为了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定和不可能性”这一现象产生初步感知和体验,我设计了“抛硬币、摸”两个参与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并以“猜一猜”作为活动的契入点,学生在“抛一抛、摸一摸”等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一定、不可能及可能性。虽然整节课我们好象看到学生一直在玩,玩得很开心,但他们也在玩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不断发现、体验着。

三、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抛硬币”一课中,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件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这种可能、不可能、一定事件,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这样学生能主动、扎实、有效地巩固应用本课知识,更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用数学知识观察身边的事情,培养着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情感。

四、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本课中,各种游戏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秩序地开展的,各小组分工合作,并享受着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在遵循新课程思想方法的同时,很多细节方面值得我改进:

1、游戏得多了,表述得少了。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表述得太少了,在每个游戏活动之后,我应该多请几位同学用这几个关键字来表述刚才的活动结果,让学生更熟练地用数学。特别是在第一个活动抛硬币之后,如果我着重说明要用“可能……也可能”来表述,我相信之后的几个活动,学生一定更容易入手,也更容易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2、学生激动了,我有点放纵了。当学生游戏过后要汇报时,都非常激动,有的站起来了,有的把手举得很高,有的干脆直接喊出来了,而这时,我想,应该都会了,喊就让他们喊吧,应该没必要再怎么强调纪律了吧!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还是应该像吴宗宪老师说的那样——看,这个小组都坐好了,表现非常好,还有哪个小组像他们这么棒的?

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反思,认真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怀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交流数学知识,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很有趣。


反思三:抛硬币教学反思

《抛硬币》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新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
    
本节课,我先认真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次,为学生提供了“抛硬币”、“摸球”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猜想,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可能性,体验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能从统计的结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实,这种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就是学生的创造。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探索---体验---感悟之后,感受数学的趣味本质,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培养了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其实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主要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孩子得到数学上的一种体验。通过执教本课后,在樊老师的点评下,我获得深刻感受并总结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全新领悟课标理念,定准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依据。如本节课中抛硬币的游戏中设计了猜测—验证的主线,在樊老师的点评下,我才知道在猜测的过程中,应该多指名几名同学来猜测体验为什么猜测的结果会有两种情况。
         
2.留心抓生成,注意引导和追问

在课堂设计的组数比大小游戏中,教师提问:“这个数字可以放在哪个位置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在一组学生赢得比赛后,学生的兴奋点极高,遗憾的是我没有适时加以追问,如果老师在这里适时的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个数字放在这个数位上?”这样追问,学生求知欲强,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在摸球游戏中,学生在初步体会到盒子里只有黄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黄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盒子里只有绿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一定是绿色)这样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事情发生的一定性。

3.精心钻研,把握教材

在本课结束时,教师提问:“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在樊老师的点评下,我才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归纳起来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应该给予明确的答案:存在的事物是有可能的,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的,让学生理解并能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4.注意时间分配

本节课主要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现象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在这里经樊老师知道,我知道了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游戏中去体验、探索、发现,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

通过这次樊老师的点评,使我对如何上好一节有效的数学课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反思四:抛硬币教学反思

在“抛硬币”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测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体会这是不能事先确定的,所以在猜测过程中不一定猜准确,结合这一事 例让学生理解当事件不能确定时,应采用“可能”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理解不确定现象,但在开始学生就说出“可能”时,没有及时处理。

第 二个活动是“摸球”游戏,这个活动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摸球,再分组分类汇报,最后再分类整理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基本掌握了所学 的内容,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但要用今天学过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摸球情况时,多半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描述,并没让学生自己完整的叙述出来。所以在学生举生活 中的例子时,学生只说出结论,而没有把在哪种情况下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说完整,也导致了个别学生有了模糊概念。

总的来说,这节课以“猜想——实践——验证——表述”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抛硬币》一课,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了事件的不确定和确定现象并获得结论,基本上能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数学研究课已经结束,回顾《抛硬币》这一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看、玩、想中去学习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为你推荐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