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反思(2)
时间: 07-12
栏目:反思
就进行一词概括,而不是第二个课时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概括,给学生再留点时间去 读可以让他们加深印象,更透彻的理解诗意,还要注意不要急,不要替代学生思考,必要的提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直提示也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应该 再给时间去读,假如替学生说出来那么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关于琵琶行这一课到底教些什么,也是比较疑惑的。笔者设计的是,理清思路,分 析音乐环节描写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这种体裁表现音乐魅力的语文素养,体味作者与琵琶女之所以产生精神共鸣的原因,即二人都是天涯沦落人,都命运多舛。因为 在第一个班上时气氛沉闷,到了第二个班就临时加入了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到了第三个班因为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变得很乱,有点思路不清,就 变成按照写作顺序分析诗歌,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倒是容易得多,但是有点呆板单调。
关于江月是该诗的文澜一说也很难处理,总觉得跟学生讲起来 自己很吃力,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学生所能理解到的程度就是,第一处“别时茫茫江浸月”起烘托离别时无酒不欢的凄凉氛围的作用,最多加上一个由关注江月 而听到琵琶声,所谓托起琴声云云实难理解;第二处“唯见江心秋月白”主要是表达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似乎白居易他们听音乐都听傻了,以至于音乐结束之后, 四野俱寂,所有人都听得极其入迷,如痴如醉,用这句诗来反映当时的境况;“绕船月明江水寒”是衬托琵琶女悲凄心境,月越是明,越见得江水清冷,寒彻心扉。 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学生写成鉴赏性的文字当成作业,但似乎效果也不见佳。
叙事诗的教法到底该如何,还有待继续学习实践和探索。
反思五: ......
关于琵琶行这一课到底教些什么,也是比较疑惑的。笔者设计的是,理清思路,分 析音乐环节描写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这种体裁表现音乐魅力的语文素养,体味作者与琵琶女之所以产生精神共鸣的原因,即二人都是天涯沦落人,都命运多舛。因为 在第一个班上时气氛沉闷,到了第二个班就临时加入了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到了第三个班因为分析琵琶女形象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变得很乱,有点思路不清,就 变成按照写作顺序分析诗歌,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倒是容易得多,但是有点呆板单调。
关于江月是该诗的文澜一说也很难处理,总觉得跟学生讲起来 自己很吃力,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学生所能理解到的程度就是,第一处“别时茫茫江浸月”起烘托离别时无酒不欢的凄凉氛围的作用,最多加上一个由关注江月 而听到琵琶声,所谓托起琴声云云实难理解;第二处“唯见江心秋月白”主要是表达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似乎白居易他们听音乐都听傻了,以至于音乐结束之后, 四野俱寂,所有人都听得极其入迷,如痴如醉,用这句诗来反映当时的境况;“绕船月明江水寒”是衬托琵琶女悲凄心境,月越是明,越见得江水清冷,寒彻心扉。 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学生写成鉴赏性的文字当成作业,但似乎效果也不见佳。
叙事诗的教法到底该如何,还有待继续学习实践和探索。
反思五: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