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时间: 07-01
栏目:反思
反思一: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本单元综合应用学生已有的方向经验、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学习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教学难点是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时角的度量。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1、适当的复习为新知学习寻找支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因而一开始我就复习了这八个方向,让学生在回忆中再现方位表象。并且以小亮同学为例,让不同位置的学生描述他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小亮同学在班级的位置并没动,但大家描述的位置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在运用已有知识确定位置时,观测点不同,所以描述的位置也就不同。这些都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支撑。
2、逐层的展开为新知学习化解难点。本课所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需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方向和度量角等知识来比较精确地确定位置。例题教学我分了三个层次:(1)描述灯塔1、灯塔2的大致方向,引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说法,借助课件强调以什么为标准。(2)引发角度的需要。接着我在北偏东方向又出示了灯塔A、灯塔B,让学生思考“这三座灯塔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角度的测量。(3)引发距离的需要。在得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后,又在这一角度出示了许多不同的位置,究竟哪一个才是灯塔1的位置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还需要测量灯塔1离轮船有多远。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了要从方向(角度)和距离两个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才比较精确。
3、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巩固及时。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例题之后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准确描述。出示一平面图(没有角度),问:要准确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还需要干什么?生回答:还需要测量角度。让学生指一指应该测量哪些角,再一次有效突破难点。然后完整出示,让学生自由选择描述。(2)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出示书第99页第1题,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先思考巡洋舰的位置,需要干什么?测角度、量图上距离,算实际距离。引导学生测出巡洋舰的准确位置后,再独立完成下面两个。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还可以,但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改正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由过去比较习惯的“东北、西北”转化为本课新学习的“北偏东、北偏西”;在学生度量角时,不容易摆准量角器和读准刻度;对于运用方向、角度和距离精确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怎样有效地贯穿始终。
反思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知道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能识别简单的线路图。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因为本节课要通过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涉及到角度,因而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森林公园”情境复习铺垫,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必需条件,在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难点是测量角度,用角度描述方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难点的处理上,有扶有放,适时讲解,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的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教材练习题进行巩固后,用一个改变观测点的题目来强化学生本课所学,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既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反思三: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教学根据“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等表示方向的词语,以及相应的实际距离来精确地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进一步发1号点为中心,描述各个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1.首先,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给学生广阔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交流对于如何在平面图中准确表示的确切位置可以得到新的启示和感悟。
2.然后让学生交流确定准确位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明确了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改进之处:
由于对教材没有充分地分析与理解,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到位,这节课上下来不是很理想。主要是以下方面:
1.定向运动的介绍,我安排了一段文字描述,这可能在听觉上引起疲劳而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即探究具体方向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不够,没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反思四: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一、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在自然中引发冲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借用情境,诱发冲突,点燃激情。在教学中,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了“海上搜救演习”的情境,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与新知进行联接,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演习中,“搜救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习目标更明确。
2、旧知为媒,引发冲突,促进探究。知识如同大树,新知乃是“新枝”,如“新枝”生长点处引发冲突,学生对新知会掌握得更牢。我在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确定指挥舰正北(西)的物体位置,再到确定指挥舰东北方向的物体位置,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两艘搜救艇都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如何准确地描述各自的位置呢?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探究的阶梯,引领他们对旧知进行充分地思维加工、深化和发展,促进新知的形成。
3、动手操作,酝酿冲突,感悟方法。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运用直尺和量角器确定9号艇的位置时,学生在“测量哪个角度”、“怎样摆放量角器”中产生了一些认知冲突,但这种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明确了测量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经历确定位置全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我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确定一、二号艇的位置,明确在一个平面内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随后,通过三、四号艇位置的确定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精确位置,在描述方向时要加上角度。确定五、六、七、八号艇位置的时候,学生不仅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而且通过反复地观察和练习,能熟练地掌握并口述出“搜救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九号艇位置的确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需要孩子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出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方向和什么距离,看的出来,孩子对于量角器的摆放和角度的测量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先让学生说说测量哪个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谁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谁重合,再请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最后再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这样的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渐清晰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确定“明珠”号货轮的位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观测点”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要素之一。观察——交流——操作——分析——比较,这个确定位置的全过程学生是亲身经历的,也是由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向课外拓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一个个实用而有效地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确定搜救艇和“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请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的方法和数对的方法在一个平面内找宝藏,并小结这两种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共通之处,将前后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拓了课堂学习的空间。请孩子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三位空间中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更是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延展到课外,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
本单元综合应用学生已有的方向经验、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学习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教学难点是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时角的度量。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1、适当的复习为新知学习寻找支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因而一开始我就复习了这八个方向,让学生在回忆中再现方位表象。并且以小亮同学为例,让不同位置的学生描述他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小亮同学在班级的位置并没动,但大家描述的位置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在运用已有知识确定位置时,观测点不同,所以描述的位置也就不同。这些都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支撑。
2、逐层的展开为新知学习化解难点。本课所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需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方向和度量角等知识来比较精确地确定位置。例题教学我分了三个层次:(1)描述灯塔1、灯塔2的大致方向,引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说法,借助课件强调以什么为标准。(2)引发角度的需要。接着我在北偏东方向又出示了灯塔A、灯塔B,让学生思考“这三座灯塔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角度的测量。(3)引发距离的需要。在得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后,又在这一角度出示了许多不同的位置,究竟哪一个才是灯塔1的位置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还需要测量灯塔1离轮船有多远。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了要从方向(角度)和距离两个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才比较精确。
3、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巩固及时。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例题之后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准确描述。出示一平面图(没有角度),问:要准确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还需要干什么?生回答:还需要测量角度。让学生指一指应该测量哪些角,再一次有效突破难点。然后完整出示,让学生自由选择描述。(2)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出示书第99页第1题,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先思考巡洋舰的位置,需要干什么?测角度、量图上距离,算实际距离。引导学生测出巡洋舰的准确位置后,再独立完成下面两个。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还可以,但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改正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由过去比较习惯的“东北、西北”转化为本课新学习的“北偏东、北偏西”;在学生度量角时,不容易摆准量角器和读准刻度;对于运用方向、角度和距离精确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怎样有效地贯穿始终。
反思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知道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能识别简单的线路图。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因为本节课要通过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涉及到角度,因而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森林公园”情境复习铺垫,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必需条件,在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难点是测量角度,用角度描述方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难点的处理上,有扶有放,适时讲解,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的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教材练习题进行巩固后,用一个改变观测点的题目来强化学生本课所学,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既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反思三: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教学根据“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等表示方向的词语,以及相应的实际距离来精确地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进一步发1号点为中心,描述各个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1.首先,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给学生广阔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交流对于如何在平面图中准确表示的确切位置可以得到新的启示和感悟。
2.然后让学生交流确定准确位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明确了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改进之处:
由于对教材没有充分地分析与理解,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到位,这节课上下来不是很理想。主要是以下方面:
1.定向运动的介绍,我安排了一段文字描述,这可能在听觉上引起疲劳而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即探究具体方向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不够,没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反思四: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一、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孩子在自然中引发冲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借用情境,诱发冲突,点燃激情。在教学中,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了“海上搜救演习”的情境,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与新知进行联接,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演习中,“搜救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习目标更明确。
2、旧知为媒,引发冲突,促进探究。知识如同大树,新知乃是“新枝”,如“新枝”生长点处引发冲突,学生对新知会掌握得更牢。我在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确定指挥舰正北(西)的物体位置,再到确定指挥舰东北方向的物体位置,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两艘搜救艇都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如何准确地描述各自的位置呢?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探究的阶梯,引领他们对旧知进行充分地思维加工、深化和发展,促进新知的形成。
3、动手操作,酝酿冲突,感悟方法。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运用直尺和量角器确定9号艇的位置时,学生在“测量哪个角度”、“怎样摆放量角器”中产生了一些认知冲突,但这种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明确了测量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经历确定位置全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我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确定一、二号艇的位置,明确在一个平面内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随后,通过三、四号艇位置的确定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精确位置,在描述方向时要加上角度。确定五、六、七、八号艇位置的时候,学生不仅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而且通过反复地观察和练习,能熟练地掌握并口述出“搜救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九号艇位置的确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需要孩子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出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方向和什么距离,看的出来,孩子对于量角器的摆放和角度的测量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先让学生说说测量哪个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谁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谁重合,再请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最后再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这样的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渐清晰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确定“明珠”号货轮的位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观测点”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要素之一。观察——交流——操作——分析——比较,这个确定位置的全过程学生是亲身经历的,也是由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向课外拓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一个个实用而有效地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确定搜救艇和“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请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的方法和数对的方法在一个平面内找宝藏,并小结这两种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共通之处,将前后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拓了课堂学习的空间。请孩子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三位空间中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更是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延展到课外,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