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反思

时间: 06-06 栏目:反思
反思一: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术节公开课活动,在孙老师和同组陈老师的帮助下向全体数学老师公开教学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整理与提高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备课时有意识的从同学们都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们准备过圣诞节入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村长要选一位采购员,喜羊羊和沸羊羊争当采购员而引发的一场比赛,看谁算得快引入教学。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课的引入部分先出示5盆青苹果,每盆4只;2盆红苹果,每盆3只。一共有多少只苹果?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发现喜羊羊的综合算式和沸羊羊的分布算式其实是一种方法,所以打成平手。然后出示5盆青苹果,每盆3只;3盆红苹果,每盆也是3只。一共有多少只苹果?通过学生的列式5×3+3×3=,让学生讨论是怎样计算的?出现两种情况:方法1: 5×3+3×3=15+9=24(只)方法2: 5×3+3×3=8×3=24(只)让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方便?得出方法1计算3步,方法2只要计算2步,所以方法2方便。然后通过两次的对比,学生讨论得出:第一次每份数是不同的,第二次每一份同样多,都是3只。通过学生两次的讨论、比较,让学生发现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时,(也就是有相同因数时)可以把两个乘法算式合并成一个乘法算式,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结果,同时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有自己思考,有同桌两人互说,也有四人小组的交流,形式多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设计更加深了学生的映像,而且学生在轻松地故事情境中发现了新的知识,更加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练习的设计我花了不少心思,在整个练习环节中,共设计了5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递进,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一环节:看图说一说。利用喜羊羊采购4盘水果糖,每盘4颗;5盘牛奶糖,每盘4颗。一共有多少颗糖?2盘鲜奶蛋糕,每盘6块;3盘松子蛋糕,每盘6块。一共有多少块蛋糕?通过学生自己说、同桌说、大家一起说,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为进一步的数学抽象化活动提供感性的基础。第二环节:照样子圈一圈、写一写。用一些图形来代替实物,进一步巩固刚才发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在头脑中逐步再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环节:数学抽象活动。通过谁愿意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难题拿到圣诞礼物,直接出现一些算式,让学生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回归数学的本质。第四环节:动脑筋圈一圈、写一写。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出现了三种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当相同因数不同,所列的算式也不一样。第五环节:开放性练习30秒计时比赛,看谁填得多。12×6=( )×( )+( )×( )这是一道逆向题,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写几种就写几种。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通过说一说、圈一圈、写一写、比一比等教学手段,从直观——表象——抽象,不断地帮学生梳理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一方法,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到这一方法能使运算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一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这样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反思二: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反思

《5个3加几3个3等于8个3》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整理与提高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与数学得到有机的结合。如何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尽可能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时空?带着这些思考,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做了三方面的考虑:

一、巧设故事情境,直观引入教学。

我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知识与学生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课的引入部分我就以六组苹果图并以此为一条主线贯穿整堂课。通过计算苹果的总数,为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的时候,可以把两个乘法算式合并成一个乘法算式,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结果。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学生在轻松地故事情境中发现了新的知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教学环节,层层落实目标。

在整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层层递进,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运用苹果图利用学生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为进一步的数学抽象化活动提供感性的基础。第二层次:表象化活动。用一些图形来代替实物,进一步巩固刚才发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在头脑中逐步再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层次:数学抽象活动。直接出现一些算式,让学生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回归数学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圈一圈的教学手段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表象——抽象,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潜能。

整个练习还是先以实物为依托,求一共有几只苹果?然后再从实物抽象到半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只要1份数相同,两个乘法算式可以合并成一个乘法算式。3×5 +□×5=8×5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奥秘。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苹果图的再次整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有所用,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强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又逐步提升了练习的思维容量,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充分展开。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化能力和态度。整节课我力求体现了“从问题情境出发,到数学模型的构建,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过程。

不足之处:

每节课后,好象总有一些遗憾。例如这节课上有一个学生已经说到5个3加3个3就是8个3。当时我已经意识到应该抓住这个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介入,因势利导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巧算的方 法。而不是到所有学生都肯定了这种好方法时,再问8是怎么来的?在课堂生成中,自己介入的时机太晚、时效性差了。当时我考虑到备好的课要发挥作用,所以就放过了这个好机会。现在回想起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巧算的方法,再用媒体演示进行验证,从感官上加深印象。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突出,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作为教师如何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则可以生成一堂比较完美比较理想的课。还有就是课堂中教师言语的精练实效,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


反思三: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反思

每节课后,好象总有一些遗憾。例如这节课上有一个学生已经说到5个3加3个3就是8个3。当时我已经意识到应该抓住这个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介入,因势利导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巧算的方法。而不是到所有学生都肯定了这种好方法时,再问8是怎么来的?在课堂生成中,自己介入的时机太晚、时效性差了。当时我考虑到做好的课件要发挥作用,所以就放过了这个好机会。现在回想起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巧算的方法,再用媒体演示小亚的想法进行验证,从感官上加深印象。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突出,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作为教师如果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则可以生成一堂比较完美比较理想的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


反思四: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反思

在学习5个3加3个3等于8个3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则如何巧妙地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形象的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教学中尽量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开展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题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算盘子里的苹果个数”这个生活情景,由每盘中的苹果数不同到每盘中的苹果数相同,学生不断地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当每盘中的苹果数相同时,还可怎样求算盘子里的苹果个数?学生探索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又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人人主动参与,个个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