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教学反思
时间: 06-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小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一文讲了三个小伙伴关心玛莎的事。让学生明白: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伙伴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丢失背包后的玛莎的关心。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你们最喜欢谁?”
“安东!”
“我喜欢安东!”
……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边高高地举起小手,一边兴奋地大声说自己喜欢安东。是啊,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这一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这一行为所感动。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这一问,不少同学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围同学,有的又将目光转到课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只有几位同学的手仍然高高地举着。这一场景与我备课时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很直观地感悟到安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好的,但如果让他们站起来用语言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组织语言。于是我微笑着说:“这样吧,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待会儿再说给大家听!”这下子可热闹了,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不一会儿,不少同学的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请你先来说说看!”我请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今天举起手的学生。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安东,因为他助人为乐,”她想了一会儿接着说:“我觉得他做得最好。”
“我也喜欢安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他知道玛莎这时候肚子一定很饿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给玛莎吃!”
瞧!孩子们多会分析呀!看着还有不少高举的小手,我想,此时我再说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吗?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针对我班同学课下爱打架现象,在此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帮助别人的事吗?”学生纷纷说出帮助别人的事。有的说我借别人铅笔了。有的说我帮别人扫的了等等。“你喜欢和什么样同学交伙伴?”学生挺有思想的。有的说喜欢和遵守纪律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助人为乐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诚实的同学交伙伴等等。“咱们班谁是你的伙伴呢?”学生说完后,我说:“请你和你的伙伴拉拉手。”学生都和自己的伙伴拉了手。只有我班王晨同学没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我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和王晨交朋友呢?”学生说:“因为他平时爱打我们。”我说:“大家给你提出意见,你一定要虚心接受。能做到吗?”他大声的说:“能!”这时同学们都和他交伙伴。他也高兴的笑了。
反思二:小伙伴教学反思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同学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同学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同学个体差别,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扮演的形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别,鼓励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同学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协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同学“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同学,让同学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同学发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同学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同学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一起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同学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别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同学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置的方式。
反思三:小伙伴教学反思
一、利用同桌,促进学生读准生字词
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自己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二、教给朗读方法,激励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自悟自读”。为了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引导得多,我运用学习小伙伴的口吻,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同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正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令我激动的气息:学生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孩子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反思四:小伙伴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七位老师商量选择了这一课。起初,我们认为这篇课文有简单的 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备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 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感兴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编 写教案之前的两天我不停地读课文,一点一点地分析、感受。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标点,都一点一点地品味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想越觉得问题多,越品越觉 得内容丰富。我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可是每每写起教案来却无法进行到底,总是写到中途就把握不准了。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两天才理清思路,确定了教案。课上完之 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反思这一课的备课过程,我觉得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
这篇课文 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 的定位把握不准。我们组的七位语文老师一起分析,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
《小伙伴》一文讲了三个小伙伴关心玛莎的事。让学生明白: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伙伴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丢失背包后的玛莎的关心。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你们最喜欢谁?”
“安东!”
“我喜欢安东!”
……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边高高地举起小手,一边兴奋地大声说自己喜欢安东。是啊,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这一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这一行为所感动。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这一问,不少同学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围同学,有的又将目光转到课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只有几位同学的手仍然高高地举着。这一场景与我备课时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很直观地感悟到安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好的,但如果让他们站起来用语言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组织语言。于是我微笑着说:“这样吧,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待会儿再说给大家听!”这下子可热闹了,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不一会儿,不少同学的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请你先来说说看!”我请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今天举起手的学生。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安东,因为他助人为乐,”她想了一会儿接着说:“我觉得他做得最好。”
“我也喜欢安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他知道玛莎这时候肚子一定很饿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给玛莎吃!”
瞧!孩子们多会分析呀!看着还有不少高举的小手,我想,此时我再说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吗?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针对我班同学课下爱打架现象,在此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帮助别人的事吗?”学生纷纷说出帮助别人的事。有的说我借别人铅笔了。有的说我帮别人扫的了等等。“你喜欢和什么样同学交伙伴?”学生挺有思想的。有的说喜欢和遵守纪律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助人为乐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诚实的同学交伙伴等等。“咱们班谁是你的伙伴呢?”学生说完后,我说:“请你和你的伙伴拉拉手。”学生都和自己的伙伴拉了手。只有我班王晨同学没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我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和王晨交朋友呢?”学生说:“因为他平时爱打我们。”我说:“大家给你提出意见,你一定要虚心接受。能做到吗?”他大声的说:“能!”这时同学们都和他交伙伴。他也高兴的笑了。
反思二:小伙伴教学反思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同学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同学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同学个体差别,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扮演的形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别,鼓励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同学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协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同学“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同学,让同学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同学发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同学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同学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一起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同学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别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同学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置的方式。
反思三:小伙伴教学反思
一、利用同桌,促进学生读准生字词
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自己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二、教给朗读方法,激励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自悟自读”。为了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引导得多,我运用学习小伙伴的口吻,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同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正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令我激动的气息:学生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孩子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反思四:小伙伴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七位老师商量选择了这一课。起初,我们认为这篇课文有简单的 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备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 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感兴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编 写教案之前的两天我不停地读课文,一点一点地分析、感受。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标点,都一点一点地品味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想越觉得问题多,越品越觉 得内容丰富。我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可是每每写起教案来却无法进行到底,总是写到中途就把握不准了。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两天才理清思路,确定了教案。课上完之 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反思这一课的备课过程,我觉得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
这篇课文 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 的定位把握不准。我们组的七位语文老师一起分析,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