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时间: 06-27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天空、云彩、西山等事物。这篇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下及其变化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如诗如画的课文中去,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按照“夕阳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后”的顺序,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深入体会夕阳慢慢下沉时的变化和不同的美,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太阳西斜的景象,我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体味“刺眼的光芒”,启发学生与中午时太阳的光芒相比较来领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连绵起伏”的含义,我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深入感知、体会西山的连绵起伏。我还带领学生用手指比画群山“连绵起伏”的样子,使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也同时体会了西山日落的壮丽景观。
课文第三、四段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并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通过课件展现落日的景观,进一步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直观影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灿烂,感悟夕阳的美。并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深入感受夕阳的美丽。
我认为本课有特色的一个方面是利用简笔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对夕阳西下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易懂。
其次,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课件表现夕阳落山全程中太阳位置、颜色的变化以及周围事物的变化。调动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感悟,并用自己语言的表述,这一过程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能力,同时也使“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过程,由文字转变成图像,由抽象转变为直观,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他们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在指导学生朗读《夕阳真美》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了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读句,或读段,或读全文等多种朗读形式,并且注重读前指导与读后品评,努力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评中进行情感的体验和熏陶。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句子看来平淡,但用词传神,含义也深。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连绵起伏、壮丽”这些词的字面含义,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品词析句,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夕阳下山时周围景色的美,那种动态、颜色变化的美,在指导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
这节课还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比如在背诵第2、3、4自然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背给大家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背诵,学生于是学得更加主动,读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诵课文时配合课件出示的三副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背诵自然、流畅而不费力,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从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貌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确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在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过渡语言不够优美,这是篇美文,教师的语言如果也能够更富有诗情画意就更能感染学生。
2、在指导朗读方面,教师对于朗读的指导还不到位,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还没有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文刚开始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的自读要求:太阳的位置和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太阳的映照下,景物又有什么变化?可以一边读一边把你找到的地方用笔圈圈划划。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遍,有的学生没有听清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其实可以在做课件的时候把这些要求打出来,上课时出示出来。
4、总结课文时,对课题“夕阳真美”挖掘得太深。没有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只要点到为止。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比预期的多了些,以至于最后教学生字这一环节匆匆带过。
一节课上下来,仔细琢磨有有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将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反思二: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教学《夕阳真美》时我紧扣文眼——“美”字做文章。复习旧知环节“美已生”:学生认读着词串,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情境中“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于是,我们在天地间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导读课文环节“美正浓”:我以“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课外延伸环节“美犹存”:音乐声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枫林、皑皑的雪景等自然风光图,引导学生延续寻美的脚步,怀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更多美的事物。
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比如在背诵第2、3、4自然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背给大家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背诵,学生于是学得更加主动,读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诵课文出示的挂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背诵自然、流畅而不费力,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从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貌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确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在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备教材不足。我在挖掘云的颜色的时候,学生说到了绿色的云、蓝色的云,我没有纠正学生。只要还是我不知道云在阳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现这两种颜色的。
2、对学生的训练不够扎实。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被“夕阳染红的云,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还好几个学生说像兔子、羊啊什么的,我没有进一步训练孩子的句式,我应该再追问一句“什么样的……”
反思三: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上完这课后,总的感觉还不错,现将不足之处归纳了一 下:
1.问题太多,杂而且乱。
在课堂教学中,总需要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但是问题的设计不应 超过一定的量。在《夕阳真美》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几个大问题,也没在意一些小问题,更没有仔细统计过在这节课一共有多少个问题。有位老师对我的问 题进行了记录并统计,居然有70个左右,而普通的老师一般在四、五十个,特级教师是更少。而且在我70多个问题中,居然只有1个参考性问题,其余的很多问 题都是毫无思考价值的,又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这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看来我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是很薄弱的,还需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2.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
叶 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夕阳真美》这篇课文语言生 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的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而 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只有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夕阳的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知道。
3.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
在 大家一起探讨下设计出来的教案,为什么在课堂中不能成就学生的精彩呢?我觉得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其实在问到 “在你眼中,夕阳像什么?”有几个学生说得是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如有个女孩子说“夕阳像美丽的凤凰”时,我只是稍微表扬了一下,也没怎么追问下去,如果 我大家赞赏,定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更多的学生能大胆想象。同时,我也缺乏必要的点评。当这女孩子说“夕阳像美丽的凤凰”时,我如果在肯定后补充说“夕 阳就象美丽的火凤凰”那这样的比喻也就更确切了。还有学生说到了夕阳像粉刷匠,像画笔,我也未能及时的点拨,这样也就抹灭了学生的精彩。以后,我只有在不 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更好地成就学生的精彩。
反思四: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此次包河区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公开课的任务。经过这次的评比课,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心态决定一切
当接到学校的任务,知道要上评比课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带语文课的时间不长。上评比课,对很多老师而言是件大事,都会高度重视。但是同时又会因为过于重视,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产生,而这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评比课的质量。
疲惫,压力,在抽到课题之后如果不能稳定情绪,再想不出上课的方向,就没有时间做准备了。
淡定!我选择了立刻调整心态。淡定……
因为我是平常人,我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对待这次的评比课,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思想负担就会少了许多,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
当我克服了紧张、焦虑心理的干扰,便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想课。不知为什么,突然豁然开朗,不仅是上课的内容确定,而且上课的思路也初步形成了。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拿到课题之后,分别找了不同程度的几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可是学生在不能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这篇课文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如果语文第一课时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很单调。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很“程式化”、没有“生机与活力”,最终会导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第一课时”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关注“第一课时”目标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上。无论怎样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的整体策划,一旦进入这两个教学时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第一课时的语文课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必须“行走在语文路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但完全强调语文的“三味”为理由忽略学生的兴趣也是不行的。学生没有了兴趣,或者兴趣不浓,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活力和情感价值体验。现在的新课标强调的是三维目标,而上第一课时很难把握好三维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说语文第一课时存在着比较呆板的现象,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没有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
三、优化 “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的教学
“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依据每个生字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教学策划。语文第一课时无疑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阳真美》这节课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刺眼、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余晖”等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我试着随文学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学生没能真正感受到夕阳的美。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和体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我应该因文而宜,让每一个读书环节有明确的问题思考,让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赏、可品之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会品赏的人都会使其鉴赏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兴趣,反之,没有思考的读书是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的。
四、愿读乐读,形式多样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读的形式可以有领读、范读、、看图读、、引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五、反思和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才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更稳、更好。
总结我这次上课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我会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味、有人情味和有书卷味的老师。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天空、云彩、西山等事物。这篇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下及其变化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如诗如画的课文中去,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按照“夕阳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后”的顺序,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深入体会夕阳慢慢下沉时的变化和不同的美,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太阳西斜的景象,我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体味“刺眼的光芒”,启发学生与中午时太阳的光芒相比较来领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连绵起伏”的含义,我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深入感知、体会西山的连绵起伏。我还带领学生用手指比画群山“连绵起伏”的样子,使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也同时体会了西山日落的壮丽景观。
课文第三、四段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并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通过课件展现落日的景观,进一步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直观影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灿烂,感悟夕阳的美。并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深入感受夕阳的美丽。
我认为本课有特色的一个方面是利用简笔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对夕阳西下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易懂。
其次,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课件表现夕阳落山全程中太阳位置、颜色的变化以及周围事物的变化。调动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感悟,并用自己语言的表述,这一过程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能力,同时也使“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过程,由文字转变成图像,由抽象转变为直观,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他们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在指导学生朗读《夕阳真美》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了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读句,或读段,或读全文等多种朗读形式,并且注重读前指导与读后品评,努力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评中进行情感的体验和熏陶。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句子看来平淡,但用词传神,含义也深。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连绵起伏、壮丽”这些词的字面含义,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品词析句,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夕阳下山时周围景色的美,那种动态、颜色变化的美,在指导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
这节课还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比如在背诵第2、3、4自然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背给大家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背诵,学生于是学得更加主动,读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诵课文时配合课件出示的三副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背诵自然、流畅而不费力,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从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貌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确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在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过渡语言不够优美,这是篇美文,教师的语言如果也能够更富有诗情画意就更能感染学生。
2、在指导朗读方面,教师对于朗读的指导还不到位,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还没有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文刚开始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的自读要求:太阳的位置和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太阳的映照下,景物又有什么变化?可以一边读一边把你找到的地方用笔圈圈划划。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遍,有的学生没有听清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其实可以在做课件的时候把这些要求打出来,上课时出示出来。
4、总结课文时,对课题“夕阳真美”挖掘得太深。没有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只要点到为止。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比预期的多了些,以至于最后教学生字这一环节匆匆带过。
一节课上下来,仔细琢磨有有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将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反思二: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教学《夕阳真美》时我紧扣文眼——“美”字做文章。复习旧知环节“美已生”:学生认读着词串,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情境中“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于是,我们在天地间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导读课文环节“美正浓”:我以“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课外延伸环节“美犹存”:音乐声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枫林、皑皑的雪景等自然风光图,引导学生延续寻美的脚步,怀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更多美的事物。
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比如在背诵第2、3、4自然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背给大家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背诵,学生于是学得更加主动,读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诵课文出示的挂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背诵自然、流畅而不费力,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从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貌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确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在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备教材不足。我在挖掘云的颜色的时候,学生说到了绿色的云、蓝色的云,我没有纠正学生。只要还是我不知道云在阳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现这两种颜色的。
2、对学生的训练不够扎实。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被“夕阳染红的云,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还好几个学生说像兔子、羊啊什么的,我没有进一步训练孩子的句式,我应该再追问一句“什么样的……”
反思三: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上完这课后,总的感觉还不错,现将不足之处归纳了一 下:
1.问题太多,杂而且乱。
在课堂教学中,总需要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但是问题的设计不应 超过一定的量。在《夕阳真美》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几个大问题,也没在意一些小问题,更没有仔细统计过在这节课一共有多少个问题。有位老师对我的问 题进行了记录并统计,居然有70个左右,而普通的老师一般在四、五十个,特级教师是更少。而且在我70多个问题中,居然只有1个参考性问题,其余的很多问 题都是毫无思考价值的,又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这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看来我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是很薄弱的,还需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2.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
叶 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夕阳真美》这篇课文语言生 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的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而 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只有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夕阳的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知道。
3.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
在 大家一起探讨下设计出来的教案,为什么在课堂中不能成就学生的精彩呢?我觉得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其实在问到 “在你眼中,夕阳像什么?”有几个学生说得是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如有个女孩子说“夕阳像美丽的凤凰”时,我只是稍微表扬了一下,也没怎么追问下去,如果 我大家赞赏,定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更多的学生能大胆想象。同时,我也缺乏必要的点评。当这女孩子说“夕阳像美丽的凤凰”时,我如果在肯定后补充说“夕 阳就象美丽的火凤凰”那这样的比喻也就更确切了。还有学生说到了夕阳像粉刷匠,像画笔,我也未能及时的点拨,这样也就抹灭了学生的精彩。以后,我只有在不 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更好地成就学生的精彩。
反思四: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此次包河区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公开课的任务。经过这次的评比课,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心态决定一切
当接到学校的任务,知道要上评比课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带语文课的时间不长。上评比课,对很多老师而言是件大事,都会高度重视。但是同时又会因为过于重视,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产生,而这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评比课的质量。
疲惫,压力,在抽到课题之后如果不能稳定情绪,再想不出上课的方向,就没有时间做准备了。
淡定!我选择了立刻调整心态。淡定……
因为我是平常人,我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对待这次的评比课,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思想负担就会少了许多,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
当我克服了紧张、焦虑心理的干扰,便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想课。不知为什么,突然豁然开朗,不仅是上课的内容确定,而且上课的思路也初步形成了。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拿到课题之后,分别找了不同程度的几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可是学生在不能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这篇课文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如果语文第一课时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很单调。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很“程式化”、没有“生机与活力”,最终会导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第一课时”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关注“第一课时”目标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上。无论怎样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的整体策划,一旦进入这两个教学时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第一课时的语文课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必须“行走在语文路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但完全强调语文的“三味”为理由忽略学生的兴趣也是不行的。学生没有了兴趣,或者兴趣不浓,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活力和情感价值体验。现在的新课标强调的是三维目标,而上第一课时很难把握好三维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说语文第一课时存在着比较呆板的现象,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没有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
三、优化 “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的教学
“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依据每个生字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教学策划。语文第一课时无疑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阳真美》这节课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刺眼、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余晖”等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我试着随文学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学生没能真正感受到夕阳的美。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和体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我应该因文而宜,让每一个读书环节有明确的问题思考,让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赏、可品之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会品赏的人都会使其鉴赏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兴趣,反之,没有思考的读书是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的。
四、愿读乐读,形式多样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读的形式可以有领读、范读、、看图读、、引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五、反思和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才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更稳、更好。
总结我这次上课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我会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味、有人情味和有书卷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