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桥之美教学反思

时间: 01-21 栏目: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一: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它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桥之美教学反思二: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坏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我想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认桥梁建筑中的美学特质,在阅读中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这节课我主要强化的是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整体设计上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对于重点难点的设计也比较准确。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能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板书设计也一目了然。
    不足之处:我认为对媒体资源的运用有点缺失,比如我用的图片较多,而自己制作的课件较少,有些地方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板书,这样会节省一些时间。另外,“利用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举一反三,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在设计中没能体现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具体如下:
    说明文比较枯燥,一开始我引用歌曲和诗歌进行导入,创设了一种情境,引发学生联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么几个步骤: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比较阅读,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体味感受桥之美,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1、在活动3“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教学中,说明什么样的桥才具备“桥之美”之后,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所举的桥的例子并把它想象成画面。”在活动6“拓展延伸,体味感受桥之美,”我展示课前收集的诗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美学知识,体会这些诗句表现的桥之美。这两个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好地完成了情感目标。
    2、在活动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和活动5“比较阅读,总结全文”这两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并品味课文极富感染力,韵味隽永的句子的情味,让学生区分小品文和一般说明文语言的不同;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小品文和一般说明文语言的不同,抓住了教学重点,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过程目标和知识目标。
    3、还有,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能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这也是我最满意的一点。
    三、在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上,我采用学生圈点勾画方法;还运用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但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有可能流于形式,我们实际教学中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 我认为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融入到小组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来讨论。我还担心的就是,一让学生讨论起来, 学生会没完没了,甚至争辩不休,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并且要做到正确引导。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缺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完善。


桥之美教学反思三: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


桥之美教学反思四:

    一、教学设想
  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
  1、成功之处:
  ⑴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① 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② 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③ 赏析、品味“桥之美”
  ④ 我看“桥之美”
  ⑵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这一部分,也是为第三个环节“赏析品味‘桥之美’”做准备。
    第三,在品味“桥之美”中,经过了刚才两个环节,学生对桥的美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些学生大胆举手,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就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进去了课文,我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
  ⑶ 拓展延伸部分是我设计的一个较为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身边日常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美。我想,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语文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相信,我的学生,经过这样一堂课,或多或少的,对美,对生活,会有一些新的体悟。
  2、不足之处:
  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第三个环节“品味、赏析‘桥之美’”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些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就文本来谈对桥之美的认识,因此,就文中提到的几种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桥,我在课件中准备了相应的文字,并配好了插图,但实际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在谈感受时大都脱离了文本,仅仅是就自己有限的感受,谈有限的认识。而当同学的发言跟我的预期设想不一致时,我马上就慌了,准备好的课件也忘了拿出来展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