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借物喻人,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也是解密文本形式的突破口。

文章结构清晰,从所传播的信息来看,阅读难度不大,但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关注其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于是,对照《课标》关于“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我给本文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理解“蓬蓬勃勃、瞻仰、繁衍”等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三四小节。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在确定第一课时目标和设计教学流程时我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点品读“樟树”。在精读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逐层深入地感受课文中描写得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第一课时则重点品读“樟树”,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2、渗透学法指导。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繁衍”,结合图片感知樟树的“蓬蓬勃勃”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抓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落实写字指导。2011年版新课标特别提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如何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落实10分钟写字指导?(1)板书课题时要求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教师一边写的同时,一边适当提醒个别字的书写要领,因为教师的板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如端正、规范、行款整齐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2)关注学情,精心选择生字“瞻”进行重点指导。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我确定重点指导“瞻”的书写,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先看后写”,认真揣摩什么地方容易写错,关注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感受怎么写才好看。还有写后的反馈评价鼓励等。让学生经历“练字”全过程,在这样的训练中提高写字能力。其它生字则主要由学生来发现交流,课后练写完。(3)另外,在整体感知了解樟树的特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板书,一方面是奖励回答精彩的同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能否把 “一行字”写得行款整齐、大小一致的处理能力。

但由于本人对课堂环节的安排和课堂教学的调控处理不当,能力有限,再加上对借班学生的不太熟悉,导致教学任务没能顺利完成,只能“草草收场”,对于樟树的特点和可贵之处仅为“知识性”了解,而未能真正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很是遗憾!


反思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反思三: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上课的大概流程也就出来了。整篇课文内容很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于是我以“人——物——人”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我以课题为突破口;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先做了一个引导,直接呈现出宋庆龄的简单介绍,以此为基点,紧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樟树的特点。
     
课文第四、五小节分别讲了樟树的特点,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樟树的可贵之处,由此来说明宋庆龄对于这两棵樟树的喜爱之情。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在这一课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类以物喻人的文章,就要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我精选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更深的了解主人公,结合上课伊始的人物介绍资料,这样的安排就比较的合理,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用意。
     
由上课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合理的,精炼的。从个人上课的感受来看,这样的“万一”,有时挑战一下还是很有收获的。
 

反思四: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在准备备课的时候,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觉得本文的内容本身并不难,意在写樟树,实际是借物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在执教时我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