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时间: 12-06 栏目:反思
篇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解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篇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10月28日是县教研员到我校视导的日子,初二年级我按进度上了传统实验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对这节课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这节课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探究方式方法还需老师细致的引导与耐心的指导。所以在这节课的处理上我先从上节课中生活透镜的成像特点复习开始,利用对这些镜头的实质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然后顺势提问:成不同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迁移,虽有个别学生猜出可能和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但什么关系还不清楚,于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步,带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与那些因素有关?介绍器材、设计步骤、出示记录表格。
    第三步,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
    第四步,收集学生实验结果,归纳规律。
    第五步,课堂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马师的讲评给我很大的启发。马师说:“实验课听起来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课,但实际还是检验学生思维活动的课,所以难点应放在设计实验上,首先让学生想明白,再动手效果会更好。
    于是在令一班上课时,我调整了上课思路和进度,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现象收集较第一个班效果好一些。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在如何设计探究实验课时,怎样找难点?如何处理上指明方向。


篇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篇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实验给与高度的重视与强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两个问题,一是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条件。二是 探究凸透镜不完整时对其所成像的影响。看似简单的实验,如何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得心应手呢?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对这个实验做了这样的安排。
    一.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
    一个实验器材不管他有多么简单或复杂,学生连它的名称都不知道,根本无法做实验,虽说初二做过了这个实验,但当时是初学物理,加之时间长学生影响不深,所以要认真介绍实验器材,这有助于学生观察了解物理事实的发生过程,有助于理解与建立概念。
    二、 介绍个器材的作用
    在介绍器材时,要选用简明准确的用语,在介绍完各器材的名称后我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学生对整套实验装置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知道什么是物距,相距和焦距。和光具座上自带的刻度尺的作用。尤其是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不一样的,这在工厂制作过程中就确定好的,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测定焦距。但我们这次实验暂不需要(我校当时统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5厘米)加深学生的印象介绍完后我用学生的实验器材,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我们这次实验,干净利索,学生说老师你仅用了3分钟,我说你如果掌握了也一样,学生看到老师的操作后,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的信心增强,这给我们实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 让学生知道我们这次实验探究的内容
    这次实验可以分段为“u>2f,2f>u>f”这两个实验。我首先布置实验任务,请同学利用试验其次通过调节蜡烛(也就是物体)的位置,在光屏上至少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实验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停地穿梭在各实验桌前,问题出现了,在光屏上所称的像根本不清晰,但他认为已经是放大的像了,我让他继续前后微调光屏,直至出新了清晰的像,这是学生也露出满意的微笑。当然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实验中要注意调整“蜡烛的烛焰,透镜的光,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但有的同学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这就要提醒学生在调光屏的高度,每个学生都进行完实验,从记录的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找出成像的规律,这时有的学生已得出:
    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这正是我们这次实验要得到的结论。
    紧接着在原有的实验中我又增加了第二个实验,《探究凸透镜不完整时对其所成像的影响》
    有了之前那个实验,这个实验不在话下,这时就已经有学生提出,直接用刚才的实验,只要遮挡就可以了,只要再将观察到的像记录表格中。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