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时间: 11-26
栏目:反思
篇一: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从生活中例子引入,便于学生理解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三、把抽象变为形象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王远葆、吴先湛、万钰雪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篇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确定了教案。于20XX年10月31日上了一节全区的研究课。在研讨中物理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2.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3.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满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篇三: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说明: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虚像概念的建立及虚像位置的确定方法
为了突破这难点,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光屏接不到像的事实,和原来的小孔成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物体在镜中成的是虚像,并且在镜前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它在镜中的虚像在同一位置,为学生探索实验方法,归纳实验结论做好了铺垫。正因为学生明白了物体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实验探索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替身物”重合的方法去找虚像的位置。
二,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探究方法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理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在启发,引导建立虡像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所处的位置(把平面镜改为透明的玻璃板),从而确立了实验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来,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作记号,连线用刻度尺测量),怎样比较对称关系(在平面镜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 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究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篇四: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关键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前上《平面镜成像》时,通过教师演示平面镜成像,学生很容易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作图训练等。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探究式”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平面镜成像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有学生完成,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并且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时,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的情景,镜子后面有一个真的“你”吗?镜中的”你”和真实的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你靠近和远离镜子时,镜中的“你”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小变了吗?让同学带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从生活中例子引入,便于学生理解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三、把抽象变为形象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王远葆、吴先湛、万钰雪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篇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确定了教案。于20XX年10月31日上了一节全区的研究课。在研讨中物理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2.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3.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满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篇三: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说明: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虚像概念的建立及虚像位置的确定方法
为了突破这难点,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光屏接不到像的事实,和原来的小孔成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物体在镜中成的是虚像,并且在镜前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它在镜中的虚像在同一位置,为学生探索实验方法,归纳实验结论做好了铺垫。正因为学生明白了物体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实验探索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替身物”重合的方法去找虚像的位置。
二,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探究方法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理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在启发,引导建立虡像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所处的位置(把平面镜改为透明的玻璃板),从而确立了实验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来,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作记号,连线用刻度尺测量),怎样比较对称关系(在平面镜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 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究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篇四: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关键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前上《平面镜成像》时,通过教师演示平面镜成像,学生很容易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作图训练等。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探究式”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平面镜成像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有学生完成,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并且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时,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的情景,镜子后面有一个真的“你”吗?镜中的”你”和真实的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你靠近和远离镜子时,镜中的“你”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小变了吗?让同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