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陌上桑教学反思

时间: 07-12 栏目:反思
反思一:陌上桑教学反思

《陌上桑》是选自《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美丽农家女罗敷。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感到她那美艳的外表更应感受到劳动人民那美好的人性的光辉。

课堂上,正当师生正在赏析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义正词严的加以痛斥时。我们的大班长站了起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追求自己心仪的女人,无可非议。难道只有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喜欢是真诚的、健康的?使君对美貌的罗敷说两句话就是调戏良家女子?其灵魂就是肮脏的,荒淫无耻的?试问证据何在?

班长小景同学站起来质疑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脑子特别灵活,且对历史和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但他的质疑如同抛下一枚重型炮弹,使我的思维倏地出现短暂空白,整个教室也唏嘘一片。我紧张地梳理着:诗中叙述了罗敷遭遇使君调戏,机敏地夸耀自己丈夫的功名和美貌,借此吓退使君———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教师参考书中可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啊!看来这场舌战要升级了,那就师生联手重新审视课文,打个漂亮仗吧!

此时班上气氛空前高涨,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先是以住所之美、器物之美衬托罗敷的美貌,接着渲染罗敷的服饰之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段后三句作者笔锋一转,以四位男性旁观者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种种神态,来侧面烘托罗敷。行者放下担子抚摩着胡子,少年脱下帽子,耕者锄者忘了劳作,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喜欢之情的自然流露吧!”

“而所谓的调戏就是第二段了。本段共六句五十五个字。前五句,说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停下车来并派手下打听这么漂亮的姑娘是谁家的,年龄多大了。而这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现一样并无异常。那使君调戏采桑少妇的就是第六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这十个字了。注意‘谢’字有‘请问’之意,‘宁可共载否?’语气也很委婉。作为权贵,使君其实是很含蓄很文雅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的。派手下询问、自己亲自征求罗敷的意见这只能说使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既没有粗鲁的语言,也没有荒淫的举止,  ‘调戏’一说又从何谈起?”

在质疑、分析、碰撞中,师生共同归结如下:

使君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也是罗敷的陪衬,只是陪衬的角度不同。如果说前四位见证了罗敷的外貌美的话,那使君就见证了罗敷的人格美。所以文章根本不是写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也不是揭露什么“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而是塑造了一个容貌出众、聪慧幽默、不慕权贵的理想女性形象,这才是《陌上桑》的主旨。

至此,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同学们兴奋得脸颊绯红,眼睛熠熠发光。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刚才的辩论激起了同学们质疑的兴趣。另一名同学接着提出来了另一个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得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极力夸耀。目的是以此让使君知难而退。使君会知难而退吗?

教参上是这样写的: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和威胁,沉着机智的应答。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这样一个英俊潇洒、有风度有修养且官居高位的丈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君之难而退。

疑问围绕以下观点展开:

1、罗敷是真有这样的丈夫还是为了吓退使君而虚构了一个这样的丈夫?

根据第一段来看,罗敷应该是一个劳动人民。既然这样,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丈夫。再者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这个丈夫应该是虚构的。

2、既然我们读者能分析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假的,难道使君就傻到不知吗?

是啊,我们能知,使君又怎会不知呢?而且我们的课文也没有接着写下面的故事啊。经过短暂的思索,我觉得还是和前面第一次的辩论联系起来理解比较恰当。文章只不过是借此表现罗敷的人格美罢了。至于其他不必过于较真。

一场关于“使君调戏罗敷”的争论结束了,虽然远离了我的初衷,但我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影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本节课如果没有学生对使君是否调戏了罗敷的质疑,也就没有《陌上桑》主旨的新解,那学生仍还是一个对所学内容的生吞活剥者,死记硬背者,也就享受不到质疑的成功和喜悦。当然对教师而言,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至于平台上的具体操作,如何评鉴、充实、发挥,我想本节课就是最好的启示。


反思二:陌上桑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致力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让学生在弥漫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因为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刚学习过《木兰诗》,同样是选自《乐府诗集》的一首叙事诗,学习方法上可加以迁移,加之《陌上桑》一诗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蕴含喜剧意味,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着眼于渗透人文教育,在“立人”上,着力追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悟、体味、想象、交流,培养人文精神,逐步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这便是人文教育给人的生命的一抹亮色,有了这么一抹亮色,再灰暗的日子再复杂的现实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本课在落实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而学生一旦懂得欣赏而非占有才是对美真正的热爱、理解和尊重,也就懂得了如何去对待娇艳的鲜花、如画的山水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了。而罗敷的人格魅力更能给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学设计容量过大,事先没有要求学生预习,所以学生的朗读效果欠佳,用在读课文上的时间过少,因为使用多媒体没有用上黑板,部分应重点板书的实词被幻灯片轻轻代过,课堂上在指导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时所举的课外内容太多有点浪费时间,在引导学生回答时也过于重视气氛而落实不够具体。


反思三:陌上桑教学反思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家提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教什么和学什么”。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怎样教和怎样学”。其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不就是“教什么”和“怎样教”吗?但是这一问题我们怎样在教学中解决?我在这次顶岗支教中得以探索。

顶岗已经近四个月,到现在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讲授课只剩下了最后一课,乐府诗《陌上桑》。在此之前我已深深地认识到上课必须上的得有厚度,否则你的课经不住推敲,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也一直在苦恼对于这首广泛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陌上桑》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作为知识点讲解,作为语文之美欣赏。

经过指导老师的提点,我决定运用余映潮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来讲授《陌上桑》。

将授课过程分为两节课。两个板块,初读,精读。初读中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学习目标:生字、题目、全文翻译、故事复述;精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原本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讲的课,竟然也讲了整整两节课。本课关于“教什么”非常明白,生字、题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手法。“怎么教”采用了余映潮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其中在初读阶段,生字处理的并不到位,虽然给他们正了音,但是忽略了让他们写,生字只是会读是不行的,多写几遍对他们的记忆有帮助还有利于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在这里,我由于急着讲课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解决最基础的知识,此是一大忌。在讲题目时,重点解释“陌”和“桑”的含义,其中还讲述了“桑林”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只有让学生了解“桑林”的含义才便于学生去理解罗敷与使君相遇的事件,同时扩大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

在讲解本课重点知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时,我由“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中的“五马”入手,又举了描写古代四大美女的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例子去进一步的说明。之所以选取这两个成语是因为本文中的侧面烘托时为了突出罗敷之美,而这两个成语也是形容女子美貌;学生对于美女是非常感兴趣的,当我提起这四大美女时,学生脱口而出:“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兴致很高。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再次讲解侧面烘托的手法也为之后进行的练笔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不知道不了解成语中典故的同学做了新鲜知识的补充。后面同学的练笔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一位同学写道:

“有一次我的政治老师带着她的小女儿来我们班上课,她的孩子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乱写乱画,她给了女儿一巴掌,说明:‘这是课堂,不是你胡闹的地方,在人家办理乱写乱画没礼貌。’之后让她女儿把字擦干净。”

一件简单的事情,却突出了政治老师的严厉、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作为母亲对于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

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性,以及深度备课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是必须做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教学相长。
为你推荐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