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教学反思(2)
时间: 06-20
栏目:反思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欢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紧张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这样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用“挂”与“衬”作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图,此时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与“白银”的相似以及“衬”字的贴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
5、几点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朗读,但学生模仿朗读多过于自身慢慢从朗读过程中体会。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平时关注得不够,比如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写字时的姿势不够端正等等。
反思五: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诗歌。它主要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状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全诗分成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第二、三小节写瀑布的形态。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庐山瀑布,但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这些比喻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缺乏对瀑布的形象感知,对作者精彩的比喻难以形成具体表象,无法体会其中的精妙。针对这点,我采用以下方式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一、读诗歌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从小开始培养。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诗,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读后,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几个:1、千丈青山是什么意思,千丈有多高?2、衬着是什么意思?3、一道白银是什么样子的?4、珍珠的屏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屏?5、如烟、如雾、如尘是什么意思?6、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质疑后,我将问题板书出来,并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或者帮别人解答问题。学生通过默读交流,自己解决了第1、5的意思。对于其它问题仍然说不清楚。我先表扬他们会读书,会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告诉他们:读书碰到不懂就要问,问了就要想办法解答,可以通过多读几遍课文去找答案,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解决问题。针对剩下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用查资料的方式来试试,看能不能解决。
二、观视频解疑。
1、观视频感知。
我告诉大家,我已经从网上找了一些视频资料,请他们认真观看,看看视频中的哪部分能让你体会到以下几句诗的描写。出示诗句让学生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
5、几点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朗读,但学生模仿朗读多过于自身慢慢从朗读过程中体会。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平时关注得不够,比如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写字时的姿势不够端正等等。
反思五: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诗歌。它主要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状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全诗分成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第二、三小节写瀑布的形态。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庐山瀑布,但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这些比喻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缺乏对瀑布的形象感知,对作者精彩的比喻难以形成具体表象,无法体会其中的精妙。针对这点,我采用以下方式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一、读诗歌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从小开始培养。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诗,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读后,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几个:1、千丈青山是什么意思,千丈有多高?2、衬着是什么意思?3、一道白银是什么样子的?4、珍珠的屏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屏?5、如烟、如雾、如尘是什么意思?6、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质疑后,我将问题板书出来,并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或者帮别人解答问题。学生通过默读交流,自己解决了第1、5的意思。对于其它问题仍然说不清楚。我先表扬他们会读书,会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告诉他们:读书碰到不懂就要问,问了就要想办法解答,可以通过多读几遍课文去找答案,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解决问题。针对剩下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用查资料的方式来试试,看能不能解决。
二、观视频解疑。
1、观视频感知。
我告诉大家,我已经从网上找了一些视频资料,请他们认真观看,看看视频中的哪部分能让你体会到以下几句诗的描写。出示诗句让学生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