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时间: 06-2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这样的:“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词语分别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
1、在大家再三请求把大黑骡子留下来时,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
2、当副官长迟迟没有开枪,彭德怀“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3、而当警卫员端来一碗肉汤,彭德怀则“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不耐烦”、“怒吼”、“发火”体现了彭德怀情感的激烈变化。
“不耐烦”表明了彭德怀的态度坚决,他不愿意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讨价还价。不耐烦是彭德怀面对饿倒的战士心急如焚,无法控制自己情感的表现。
“怒吼”是彭德怀为不能争分夺秒解决燃眉之急,挽救战士生命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以至于怒火中烧,情不自禁地“怒吼”。
“发火”写出了彭德怀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了,他对自己发火,恨自己无能,竟对自己的“知心伙伴”下手。他无法不生自己的气。 所有的情感变化都缘于对战士的关心、爱护,都表现了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情感。
作为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个人以为这道题目作者在设计时考虑欠妥,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不仅仅是这三个表现激动情绪的词语,在第七小节中,表现彭德怀情感的词语“平静”和后面这几个表示情感变化的词,是一脉相承的,万不可分割的,它是彭德怀情感变化线索的一部分。只是从字面看,他不够激烈外显,而透过这个词,细究人物的内心情感,平静的外表掩盖的是内心的不平静。
“平静”一词是在当彭德怀作出杀了坐骑解决草地断粮的燃眉之急这一决定时,老饲养员和几个警卫员群情激动,一致反对彭德怀杀掉坐骑时,此刻,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真能读懂“平静”这个词,也就真正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此刻,彭德怀的内心里非常痛苦,对这一无奈的决定充满不安、自责。在大伙劝说之时,他尽力控制着自己,以超凡的理智战胜个人的情感,外表的平静掩饰的是内心的翻江倒海,外表的平静表现了彭德怀在紧急关头处乱不惊的大将风范,外表的“平静”表现出他作出重大决定时从容,他不能因自己的失态影响战友,动摇自己。
平静的外表掩饰的是内心的痛苦,平静的外表显示的是他处事的果敢,平静的外表显示的是热爱战士的情怀。
综上所述,课后第三题,抛开“平静”,单单体会“不耐烦”、“怒吼”、“发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全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角度看,是欠妥当的。
反思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原来也曾经教过,但印象不深,只觉得很平淡。经过今天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孩子们的感悟,我发现课文写得真好。
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彭总喜欢大黑骡子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他喜欢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它?3、同样一道命令,彭将军却下了三次,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重点学习彭德怀下令杀掉大黑骡子的句子时,经过前面两个问题的充分交流,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氛围中。
小组交流汇报时,他们抓住了四个关键词语——“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中隐含的深刻的感情。许瞿颖说:“平静的表面下是彭德怀内心的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波翻浪涌,可他怕警卫员们难受,只得忍着内心的痛苦,平静地下命令。”陈甜说:“不耐烦并不是对警卫员的不耐烦,而是这时候他心里很痛苦。”田亚杰说:“怒吼是他内心虽然不舍得,但是多耽搁一分钟,可能会多一个战士倒下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时候,我让同学们想想此时彭得怀的内心活动,再组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一向不太喜欢口头表达的陈王泷说:“大黑骡子呀,自从你跟了我之后,没有能吃饱一顿,一路上又驮伤员,又驮粮食和器材,太辛苦你了!为了革命能够胜利,你又牺牲了自己。亲爱的战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貌不惊人的他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看来他对课文感触很深,才能这样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 。
正是有了孩子们精彩的交流发言,才让我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就是“教学相长”吧。这堂课我教得很投入,孩子们学得也很投入,效果非常好。
总结几点成功之处:1、背景材料准备充分。这是讲长征中过草地的故事,课前让他们找了过草地的故事,利用晨会的时间讲了这些故事,对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2、课文朗读充分。三次命令语气不同,通过朗读人物语言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3、交流时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多鼓励他们的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
反思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这次参加了六年级语文绿色课堂教学的研究,执教了第一课时,经历了与全体六年级语文老师讨论、备课、上课的全过程,受益匪浅。
一、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真正走进教材。
刚拿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觉得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很感人,想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由于长征对现在的学生已经遥远而陌生了,于是在课前开展了讲长征故事的班队课,看《万水千山》录像,出“长征”板报,让学生尽可能地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第一次试上时,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有效地展开教学,于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得也挺好,如“彭德怀既然爱骡子,为什么又要杀骡子?战士们为什么要极力保住大黑骡子?最后一节什么意思?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又没有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而是以一个大问题“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统领全课,看似大气,可实则学生的情感始终在同一层面,没有真正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有隔靴搔痒之感,一、二节课也没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们也想能不能围绕学生的提问展开,但如果那样,整节课又变成了回答问题,学生的情感不可能激发。于是我们级部老师又坐到一起,再一次研读教材,彭德怀的形象在大家的讨论、争论中越来越清晰:内心是矛盾复杂的,情感是备受煎熬的,对大黑骡子的爱展示着这位将军侠骨柔肠的另一面,于是大家认为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感受彭德怀这一立体的形象上。
第二次试上,在第一课时上通过引毛主席的诗“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让学生感受彭德怀驰骋沙场、英勇善战、横刀立马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接着导入课题,以“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又会领略彭德怀的另一种风采”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第二课时着力探讨三次命令背后隐藏的深深的情感,通过一层一层螺旋式上升,彭德怀的形象就愈来愈丰满、立体,不仅是铮铮铁汉还具有侠骨柔肠,爱骡子更爱战士。
通过钻研教材,老师对教材的认识变得深刻,对教材的把握更为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堂才会彰显魅力,学生才会走进文本,真正受到感动与震撼。
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中初读课文后老师对生字词的读音、字形、意思要有所点拨,点拨的对象完全来源于学生,三次上课每次我提醒的都不一样,第一次“坐骑”读音不准;第二次“御”读音不准,还指导了写法;第三次学生容易读错的都没读错,但从自己班学生的作业情况中发现,“驮”和“御”错得较多,于是我就出示这两个字,并帮助学生记忆,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有效的。
长征的艰苦通过课前的了解,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当老师让大家说说为什么过草地是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时,学生有了倾吐的欲望,在相互交流、老师动情的小结,再回归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中,长征过草地的艰苦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感受大黑骡子的形象时,老师补充了一段话,这段话中对大黑骡子的描写更为细腻感人,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提升,感受到这是一匹任劳任怨,善解人意的骡子,是战士们的好伙伴、好战友。在感情朗读、品词酌局中,学生走近了彭德怀,与彭德怀产生了共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感受了长征的艰苦,感受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很好地启动了情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三、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落实。
在这节课中最为遗憾的就是主要内容的归纳这一块,设计意图想通过学生说、议、评,来达到对主要内容最精彩的概括,试上时两个班的学生概括都很精当,可能这次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找同学发言缺少层次感,当学生归纳不到位,言语表达不准确时,老师又缺乏策略,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没有能很好地捕捉契机,巧妙引导,点拨到位。课后想,如果在学生说前,就提出明确的要求“认真倾听,看谁的概括最明确、最完整、最简洁”,可能学生倾听时指向性更为明确,评价时也有了把手,此外当学生在概括时出现问题时,老师也要适时引导,如可以提“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什么时候?时间能丢吗?”这样对学生训练的指导将更为有效。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课前的预设很重要,老师要站在学生的位置,充分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得心应手,同时教学机智是在平时的课堂中练就出来,只有平时做有心人,不断锤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反思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 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 ‘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 犯的错误。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 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 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发生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一定非常感人,我想马上阅读这篇文章!”
“你 们的审题能力真强!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大黑骡子是彭德 怀的心爱之物呢?”我顺势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了。学生立即专注地阅读起文本来……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我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他们已被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道:“读到这儿,你有问题要提 吗?”
“既然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呢?”
又是一番深入地阅读……从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中,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这样的:“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词语分别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
1、在大家再三请求把大黑骡子留下来时,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
2、当副官长迟迟没有开枪,彭德怀“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
3、而当警卫员端来一碗肉汤,彭德怀则“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不耐烦”、“怒吼”、“发火”体现了彭德怀情感的激烈变化。
“不耐烦”表明了彭德怀的态度坚决,他不愿意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讨价还价。不耐烦是彭德怀面对饿倒的战士心急如焚,无法控制自己情感的表现。
“怒吼”是彭德怀为不能争分夺秒解决燃眉之急,挽救战士生命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以至于怒火中烧,情不自禁地“怒吼”。
“发火”写出了彭德怀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了,他对自己发火,恨自己无能,竟对自己的“知心伙伴”下手。他无法不生自己的气。 所有的情感变化都缘于对战士的关心、爱护,都表现了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情感。
作为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个人以为这道题目作者在设计时考虑欠妥,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不仅仅是这三个表现激动情绪的词语,在第七小节中,表现彭德怀情感的词语“平静”和后面这几个表示情感变化的词,是一脉相承的,万不可分割的,它是彭德怀情感变化线索的一部分。只是从字面看,他不够激烈外显,而透过这个词,细究人物的内心情感,平静的外表掩盖的是内心的不平静。
“平静”一词是在当彭德怀作出杀了坐骑解决草地断粮的燃眉之急这一决定时,老饲养员和几个警卫员群情激动,一致反对彭德怀杀掉坐骑时,此刻,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真能读懂“平静”这个词,也就真正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此刻,彭德怀的内心里非常痛苦,对这一无奈的决定充满不安、自责。在大伙劝说之时,他尽力控制着自己,以超凡的理智战胜个人的情感,外表的平静掩饰的是内心的翻江倒海,外表的平静表现了彭德怀在紧急关头处乱不惊的大将风范,外表的“平静”表现出他作出重大决定时从容,他不能因自己的失态影响战友,动摇自己。
平静的外表掩饰的是内心的痛苦,平静的外表显示的是他处事的果敢,平静的外表显示的是热爱战士的情怀。
综上所述,课后第三题,抛开“平静”,单单体会“不耐烦”、“怒吼”、“发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全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角度看,是欠妥当的。
反思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原来也曾经教过,但印象不深,只觉得很平淡。经过今天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孩子们的感悟,我发现课文写得真好。
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彭总喜欢大黑骡子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他喜欢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它?3、同样一道命令,彭将军却下了三次,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重点学习彭德怀下令杀掉大黑骡子的句子时,经过前面两个问题的充分交流,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氛围中。
小组交流汇报时,他们抓住了四个关键词语——“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中隐含的深刻的感情。许瞿颖说:“平静的表面下是彭德怀内心的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波翻浪涌,可他怕警卫员们难受,只得忍着内心的痛苦,平静地下命令。”陈甜说:“不耐烦并不是对警卫员的不耐烦,而是这时候他心里很痛苦。”田亚杰说:“怒吼是他内心虽然不舍得,但是多耽搁一分钟,可能会多一个战士倒下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时候,我让同学们想想此时彭得怀的内心活动,再组织交流。在展开想象,补充彭德怀看着心爱的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复杂内心时,学生比较动情。一向不太喜欢口头表达的陈王泷说:“大黑骡子呀,自从你跟了我之后,没有能吃饱一顿,一路上又驮伤员,又驮粮食和器材,太辛苦你了!为了革命能够胜利,你又牺牲了自己。亲爱的战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貌不惊人的他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看来他对课文感触很深,才能这样恰当地揭示彭德怀痛苦、不忍的内心 。
正是有了孩子们精彩的交流发言,才让我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就是“教学相长”吧。这堂课我教得很投入,孩子们学得也很投入,效果非常好。
总结几点成功之处:1、背景材料准备充分。这是讲长征中过草地的故事,课前让他们找了过草地的故事,利用晨会的时间讲了这些故事,对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2、课文朗读充分。三次命令语气不同,通过朗读人物语言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3、交流时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多鼓励他们的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
反思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这次参加了六年级语文绿色课堂教学的研究,执教了第一课时,经历了与全体六年级语文老师讨论、备课、上课的全过程,受益匪浅。
一、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真正走进教材。
刚拿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觉得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很感人,想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由于长征对现在的学生已经遥远而陌生了,于是在课前开展了讲长征故事的班队课,看《万水千山》录像,出“长征”板报,让学生尽可能地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第一次试上时,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有效地展开教学,于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得也挺好,如“彭德怀既然爱骡子,为什么又要杀骡子?战士们为什么要极力保住大黑骡子?最后一节什么意思?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又没有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而是以一个大问题“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统领全课,看似大气,可实则学生的情感始终在同一层面,没有真正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有隔靴搔痒之感,一、二节课也没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们也想能不能围绕学生的提问展开,但如果那样,整节课又变成了回答问题,学生的情感不可能激发。于是我们级部老师又坐到一起,再一次研读教材,彭德怀的形象在大家的讨论、争论中越来越清晰:内心是矛盾复杂的,情感是备受煎熬的,对大黑骡子的爱展示着这位将军侠骨柔肠的另一面,于是大家认为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感受彭德怀这一立体的形象上。
第二次试上,在第一课时上通过引毛主席的诗“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让学生感受彭德怀驰骋沙场、英勇善战、横刀立马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接着导入课题,以“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又会领略彭德怀的另一种风采”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第二课时着力探讨三次命令背后隐藏的深深的情感,通过一层一层螺旋式上升,彭德怀的形象就愈来愈丰满、立体,不仅是铮铮铁汉还具有侠骨柔肠,爱骡子更爱战士。
通过钻研教材,老师对教材的认识变得深刻,对教材的把握更为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堂才会彰显魅力,学生才会走进文本,真正受到感动与震撼。
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中初读课文后老师对生字词的读音、字形、意思要有所点拨,点拨的对象完全来源于学生,三次上课每次我提醒的都不一样,第一次“坐骑”读音不准;第二次“御”读音不准,还指导了写法;第三次学生容易读错的都没读错,但从自己班学生的作业情况中发现,“驮”和“御”错得较多,于是我就出示这两个字,并帮助学生记忆,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有效的。
长征的艰苦通过课前的了解,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当老师让大家说说为什么过草地是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时,学生有了倾吐的欲望,在相互交流、老师动情的小结,再回归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中,长征过草地的艰苦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感受大黑骡子的形象时,老师补充了一段话,这段话中对大黑骡子的描写更为细腻感人,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提升,感受到这是一匹任劳任怨,善解人意的骡子,是战士们的好伙伴、好战友。在感情朗读、品词酌局中,学生走近了彭德怀,与彭德怀产生了共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感受了长征的艰苦,感受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很好地启动了情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三、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落实。
在这节课中最为遗憾的就是主要内容的归纳这一块,设计意图想通过学生说、议、评,来达到对主要内容最精彩的概括,试上时两个班的学生概括都很精当,可能这次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找同学发言缺少层次感,当学生归纳不到位,言语表达不准确时,老师又缺乏策略,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没有能很好地捕捉契机,巧妙引导,点拨到位。课后想,如果在学生说前,就提出明确的要求“认真倾听,看谁的概括最明确、最完整、最简洁”,可能学生倾听时指向性更为明确,评价时也有了把手,此外当学生在概括时出现问题时,老师也要适时引导,如可以提“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什么时候?时间能丢吗?”这样对学生训练的指导将更为有效。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课前的预设很重要,老师要站在学生的位置,充分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得心应手,同时教学机智是在平时的课堂中练就出来,只有平时做有心人,不断锤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反思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 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 ‘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 犯的错误。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 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 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发生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一定非常感人,我想马上阅读这篇文章!”
“你 们的审题能力真强!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大黑骡子是彭德 怀的心爱之物呢?”我顺势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了。学生立即专注地阅读起文本来……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我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他们已被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道:“读到这儿,你有问题要提 吗?”
“既然彭德怀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呢?”
又是一番深入地阅读……从学生发自肺腑的表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