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时间: 06-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反思二: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今天,给孩子们上第9课《小草和大树》时,我对课文第一段又有了新的理解(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起总起的作用。在教材培训时,培训教师讲到第二句是个比喻句,这样的比喻写出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时,忽然想到,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那不就是把她所经受的逆境比作风沙吗。于是引导学生去想:那她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逆境呢?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内容,即家庭不幸,艰难谋生,能吃苦耐劳后,感悟这句话,再次回到这句话,通过自己的读去感悟夏洛蒂·勃朗特的人格魅力。她们想通过写作,用笔去敲开幸运之门时又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呢?过渡引出下文的学习,让学生自学后教师指导感悟,面对骚塞的训诫并不放弃,百折不挠。再次回到第二句通过读来感受夏洛蒂·勃朗特的人格魅力。
    
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讲的主要是她生命的艰辛,遇到的逆境,以及如何面对逆境;第五、六、七自然段主要讲面对如此的逆境,学会了反思权衡,开拓新路,孜孜不倦,终于敲开了文学大门,这部分也正是“傲放”的表现。课文这部分学完后还应该回到第一自然段,再次朗读感悟。教学中时刻不忘(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句话,要结合教学内容多次出现这句话,每次出现时,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更深层次的,真正理解第一句(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样下来,课后第3题中,第一题去体会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比喻也就一清二楚了。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立志写诗,遭遇打击,主要写遭遇的逆境;反思权衡,开拓新路,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大门,最终成功,主要写如何傲放。这也是课文的一条线索。


反思三: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围绕着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小草’指的是谁?‘大树’指的是谁”?进行了教学。因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后的夏洛蒂是“大树”。于是,我满意地结束了课程。但后来,我又到凤凰语文网查了一下,结果发现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的3次,含义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
    
文末的“小草”指的传统观念中妇女不能从事文学事业,“大树”则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响,小草浇灌成大树,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
    
纵观全文,题目除了以上两个意思,还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教学结束后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学,深深地感到:“备课应该用良心来备,可不能误了孩子。”


反思四: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逆境成才的故事。课文长,知识点多,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质疑课题 以疑促学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教学伊始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解答,而是问,答案在哪里呢?把待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而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引向深入感悟文本,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字词教学 步步为营

词语教学是相伴于阅读教学而出现的。学习生字词,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也是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铺垫。本课的生字、四字词语较多,再加上拗口的外国人名,词语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难点。教学中我舍得花时间,落实基础,先读带拼音的字词,然后去掉拼音读词语,练读外国人名,接着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撇”、“冠”是多音字,学生很容易,教学中一位学生组词“皇冠”读作第四声时我没能及时纠错,说明自己备课时不够充分。最后我出示了本课的四字词语中带点字的解释和意思,因为昨天布置预习了,也是出于作业的考虑,本意是为了对学生预习词语的一个补漏,这一环节可能时间仓促。总之字词教学这块对学困生“照顾不周”。

三、精心设问 批文穷理

语文课堂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二、三两段时,在学生找到夏洛蒂所面临的种种逆境后,我问“面对这两大逆境,夏洛蒂·勃朗特的什么表现最令你敬佩?”。这个设问让学生解读文本时不要贪多求全,而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突破,深度开掘,学生就有时间、有兴趣读透读深文本;当有的学生只是在表面上“纠缠”于夏洛蒂种种苦难时我以“对比一下夏洛蒂遭遇的逆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