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六个馒头教学反思

时间: 06-17 栏目:反思
反思一:六个馒头教学反思

《六个馒头》是一篇体现同学间的纯真丰厚的友谊的课文。课文贴近学生,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上下来,有得也有失,静下心来,深深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心得:

1、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四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我在平时课堂中也注重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习惯。于是,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后,孩子们通过读—画—批的方式能找到问题答案,但要给他们足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在交流反馈时,他们能够抓住对小女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中感受到文中是个害羞,胆怯,自卑的小女孩。这时,我及时让谈谈自己的感受。

2、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当小女孩和班长来到饭厅,吃着香喷喷的馒头时我让大家思考,她刚才是什么心情?现在呢?他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进行文本对话。孩子们都能积极踊跃的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妥,没能课堂上落实在笔头,很是遗憾。这一环节,是为了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同学们不留痕迹帮助的用心良苦,更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胜似金钱,懂得了在生活中时刻体贴关爱别人。

3、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整节课不但要求完成学习目标,而且还要做到课内外知识的结合。因此,在讲完课后我又建议给孩子课下自读《语文读本》中《童年的馒头》一文,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和同学交流。这样又立刻把孩子引向了课外,课下通过朗读、学习、交流,丰富课外知识,做到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

二、教学不足:

1、对文章三条主线的处理

在备课过程中,我对文章中的三条线索处理得不够好,也就是是女孩子的表现、同学们的表现以及馒头在数量上的变化这三条线索。与课文所揭示的情感内涵相比,仅仅抓住某一条线索展开教学,就显得太过肤浅了。所以导致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学生情感投入不够,对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不深,不能深入课文理解,无法把自己融入课文中。这都与我在备课过程中不能深入挖掘教材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一但教师自身对课文的把握不够深入,又怎么能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呢?

2、流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体会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应为教学服务,由于我在备课过程中对理解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的过程,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体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例如,我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内交流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就这一形式本身来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真正融入到课文当中的基础上。一但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一定深入的理解,站在文章外看文章内容时,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成为了所谓的“花架子”,学生虽主动参与,但是却缺乏其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有得也有失。现在我清楚地认识到,教法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一定会注意上述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反思二:六个馒头教学反思

《六个馒头》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去春游,大家出于爱心,主动关心班上那个来自山区女孩子的故事。在女孩子刚刚吃完自带的一个馒头时,大家纷纷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就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首先从课文内容方面讲很有教育意义,它教育孩子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其次从教学的环节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现了同学间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同学间纯真的友谊。

(一)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情景再现

在体会完女孩子的馒头由“六个——一个——香喷喷的馒头”的变化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大家怎样来帮助他呢?这时抓住文章“宿舍里几个女同学一边收拾着春游带的零食,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引入想象的情境,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的欲望,进行文本间的对话。

学生想到的方法是:

1、大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女孩子。

2、大家想用自己的钱去给女孩子买零食。

3、抢吃女孩的馒头,然后已吃女孩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

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各抒己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办法。怎样做才不会伤害女孩子的自尊心的。”同学提出了不留痕迹的帮助女孩子的方法最为合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演的过程中比较的投入。通过学生的对话,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可以站在女孩的角度思考问题了,学会了替别人着想,知道了怎样做既帮助了女孩又不伤女孩子的自尊心。

(二) 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女孩子在整个春游的过程中,默默地享受着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由中心句带到故事中,体会同学间深厚纯真的友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女孩子从始至终心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由伤心到后悔,最后到饭厅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被感动的时候,她会想些什么?小组讨论。让学生站在女孩的角度上思考。并写一段话。

学生有的说:“我真是错怪同学们了,原来他们是在暗暗地帮助我,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温暖的集体里,多么的幸福呀!今后我一定要为集体多做些好事,也去用我的全部力量来回报同学们对我的关爱。”

有的学生说:“那些被雨水泡过的馒头,我都难以下咽,而那些家庭十分富裕的同学们却争着抢吃我的馒头,他们是在默默地帮助我呀。看,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温暖的班集体呀,我太幸福了。从今以后,我要更努力的学习,更积极地为班集体做好事,去回报那些关心我的同学们。

学生们的回答是多么的精彩呀!因为从课文中,他们读懂了如何去帮助人,如何去关爱身边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三、教学中存在的遗憾: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真的,也知道了如何去帮助别人,但这只是停留在文本中。我们还要跳出文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学会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帮助你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老师总结:女孩子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这种帮助是善良的、是充满爱心的、是真诚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一座心灵的花园,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善良做土,用爱心做水,用真诚做阳光。共同培育这友谊之花,相信,咱们班的友谊之花一定会开地无比灿烂、耀眼。  


反思三:六个馒头教学反思

《六个馒头》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去春游,大家出于爱心,主动关心班上那个来自山区女孩子的故事。在女孩子刚刚吃完自带的一个馒头时,大家纷纷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就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首先从课文内容方面讲很有教育意义,它教育孩子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这些独生子女所欠缺的。班上共30名学生,有21名本市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余外地户口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中的老小。平日里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日子。他们只要提出一个要求,家长就会千方百计地来满足他们。根本不懂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其次从教学的环节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现了同学间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同学间纯真的友谊。  

(一)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情景再现    

在体会完女孩子的心情由“伤心——后悔——感激”的变化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大家怎样来帮助他呢?这时抓住文章“宿舍里几个女同学一边收拾着春游带的零食,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引入想象的情境,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原来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的欲望,进行文本间的对话。  

学生想到的方法是:

1、大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女孩子。  

2、大家想用自己的钱去给女孩子买零食。

3、偷走女孩的书包。  

4、抢吃女孩的馒头,然后已吃女孩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  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各抒己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办法,在学生分小组讨论以后,选了2组同学进行表演。这两组同学的水平有些差距,第一组,直接说出了最后一种办法,第二组的同学,表演的非常到位,他们想的办法很多, 如:学生甲说:“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她”。

学生乙说“不行,刚才咱们那不经意的一笑,都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肯定不会接受的,认为我们是在瞧不起他。”  

学生丙说“我们把她的书包偷走,装满零食。”  

学生丁说:“不行不行,那样她不知道是谁的吃的,肯定不会接受的。另外,我们这样做会伤害她的自尊心的。”  

否定的理由比较充分,最后以同学提出了不留痕迹的帮助女孩子的方法最为合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演的过程中比较的投入。通过学生的对话,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可以站在女孩的角度思考问题了,学会了替别人着想,知道了怎样做既帮助了女孩又不伤女孩子的自尊心。   

(二) 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女孩子在整个春游的过程中,默默地享受着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自读感悟,体会同学间深厚纯真的友情。然后用老师的语言,把孩子带到文本中,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小女孩,坐在饭厅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会想些什么?小组讨论。让学生站在女孩的角度上思考。  

学生有的说:“我真是错怪同学们了,原来他们是在暗暗地帮助我,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温暖的集体里,多么的幸福呀!今后我一定要为集体多做些好事,也去用我的全部力量来回报同学们对我的关爱。”  

有的学生说:“那些被雨水泡过的馒头,我都难以下咽,而那些家庭十分富裕的同学们却争着抢吃我的馒头,他们是在默默地帮助我呀。看,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温暖的班集体呀,我太幸福了。从今以后,我要更努力的学习,更积极地为班集体做好事,去回报那些关心我的同学们。      

学生们的回答是多么的精彩呀!因为从课文中,他们读懂了如何去帮助人,如何去关爱身边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三、教学中存在的遗憾: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真的,也知道了如何去帮助别人,但这只是停留在文本中。我们还要跳出文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学会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帮助你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老师总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的举手之劳就会让别人享受到幸福快乐,甚至难以忘怀。那就让我们纷纷行动起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思考,用双手去行动,每天做一件关爱他人的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反思四:六个馒头教学反思

一、教学一得

本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相 互理解、尊重和关爱。于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后走出课文,思考自己想对班里的同学说些什么?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将 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对增近彼此的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

二、主要问题

(1)没能能抓住文章的三条主线

在 备课过程中,我仅仅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抓住了馒头在数量上的变化这一线索来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但实际上如果潜心研究教材不难发现,实际上课文是三条线 索并行,分别是女孩子的表现、同学们的表现以及馒头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课文所揭示的情感内涵相比,仅仅抓住馒头在数量上的变化展开教学,就显得太过肤浅 了。所以导致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学生情感投入不够,对课文理解不深,我想这都与我在备课过程中不能深入挖掘教材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 者,一但教师自身对课文的把握不够深入,又怎么能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