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 06-14
栏目:反思
反思一: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反思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反思三: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
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 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 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
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反思四: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课文第 一节“情有独钟”,道出我写黄山奇松的原因,进一步引发读者阅读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余下的文字,均围绕“奇”字着笔。何谓奇?特殊、稀罕,别处所没有。 作者如何写黄山奇松的奇?其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其二由面到点写了三种最能代表黄山奇松奇的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 松。三大名松奇在何处?奇在它不同于其他松树的特殊姿态。姿态又奇在何处?奇在枝干。迎客松——枝干遒劲,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陪客松——如同绿色的 巨人站在那儿,送客松——枝干蟠曲,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反思二: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反思三: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
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 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 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
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反思四: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课文第 一节“情有独钟”,道出我写黄山奇松的原因,进一步引发读者阅读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余下的文字,均围绕“奇”字着笔。何谓奇?特殊、稀罕,别处所没有。 作者如何写黄山奇松的奇?其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其二由面到点写了三种最能代表黄山奇松奇的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 松。三大名松奇在何处?奇在它不同于其他松树的特殊姿态。姿态又奇在何处?奇在枝干。迎客松——枝干遒劲,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陪客松——如同绿色的 巨人站在那儿,送客松——枝干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