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
时间: 02-11
栏目: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一: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其实就是一节地地道道的常态课——没有试讲,没有打磨,完全的原生态。令我欣慰的是这节课引起了同组几位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讨论。
我一直都在坚持朗读教学,因为我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通行证,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天课上指导学生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我将默读和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捕捉关键信息,明确作者所写景物及景物的特点,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激发想象,感受三峡山的绵延不绝、高耸峻峭,感受三峡四季不同的山水风光。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对于考试这好像不是速效药,于是许多老师常常忽略了朗读,更多的强调知识的落实,分数提高了,语文课却失去应有了的灵动和活气。
课后说课评课时,几位老师要我说说是如何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我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学语文就是要学会听说读写。应付考试,只是眼前利益,如果肯从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自然就知道语文应教会学生什么。平日里,每到题海大战开始的时候,都会有老师开玩笑说:“又要害人啦。”这说明大家都懂得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却没有能力挣脱功利思想的束缚——当然,教师清贫,这是赖以生存的饭碗,岂敢马虎!但无论怎样的理由充足,也要试着在考试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会听说读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沿着语文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必定是双赢。
说到指导朗读的方法,我也说不出个道道,就觉得读书和人平常说话是一样的,你高兴时说话轻快,那表达愉悦之情的语句就读得轻快;你伤心时,心情不悦,说话无力,声音沙哑哽咽,那读到伤心的文字自然也这样读。语言是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想想舞台上的喜剧表演,演员的唱腔、舞蹈、台步,哪一样不是源自生活。所以,无需找什么技巧,如果一定要找技巧,就从生活中找,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语文教学,教学生学母语,我们却为怎样才能教好我们的母语而困惑,想想就难受。谁该为此负责任呢?语文什么时候才能大大方方地显起本色?
三峡教学反思二:
今天,会师中学的十几位老师听了我的一堂随堂课《三峡》。《三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主题中“比较探究”中的第一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个别篇目在内容上比较深。比如这一单元所选的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及徐迟的《黄山记》,《黄山记》本是高中教材中所选的篇目,但在北师大版中就放在初二年级。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这一个月来我所掌握的我班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水平,在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时,我将起点放得较低,落实字词的含义,理清译文,尝试背诵。
昨天我让班上布置了预习,按照我前面讲古文时要求他们整理古文的格式,将这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及语句的翻译逐句译在本子上。学生普遍做得较好,本来我还有些担心,因为我没有亲自到班去布置,昨天下午放学前,还有学生来问我,说没听清语文作业做什么,所以担心有部分同学没听到。但是今天同学们准备得充分。
通过余秋雨向外国朋友介绍三峡导入新课,然后引入到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课堂的主体部分以学生为主,分为译一译及背一背两个部分。第一二节请小组的同学从前到后进行句译,后一位同学对前面的同学进行补充及完善。后两节考虑到时间关系,就只请一位同学进行翻译,如有重点词语的遗漏或语句的译文有差池的话,就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适时的进行知识的归纳板书,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让学生对本课重点字词有比较完整的理解。由于同学们预习比较充分,所以回答时举手人数较昨天有所改善。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在前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任选了一节进行课文的限时背诵,然后开展男女生竞赛背诵,我点一位女同学,然后她背完之后,再请一位学习水平差不多男同学来背。课堂气氛此时较为活跃。通过不同基础的同学的背诵情况来看,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有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尝试着背诵起来了。这对于我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惊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教程中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本节课过于注重单个学生的活动,使课堂节奏较慢,在翻译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时候,可以先将预习的作业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小组来进行一个小节的重点词及语句的翻译,其它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节奏紧凑,同样可以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
第二,知识点的整理也可以交给学生。只要教师列出一个例子,在本堂课小结时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整理,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课堂前半部分比较沉闷,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尽管后半部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但整堂举手回答问题人数还是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峡教学反思三:
一、以读为线组织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把文章改成一篇现代散文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教学反思四:
昨天我上了堂语文公开课《三峡》,感觉一般。
第二节课我在134班试了课,时间把握不好,内容没有讲完。利用课间操时间,我调整了下思路,把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压缩了下,本来也准备把形近字组词这个环节放到课后练习中去,但一转念:讲课前发了学案给学生预习课文,还是检查下他们的预习情况吧。
第三节课我大踏步走上了讲台,虽然台下除了我的学生之外,还有听课的评委和老师,但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早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小辈了,呵呵,也算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观看长江三峡的风光片,谁知有图像有音乐就是没有画外音。奇怪昨天试播的时候还有,刚刚在134班也有。还好这并不影响学生欣赏三峡的奇特风光。所以我也不着急,只是奇怪而已。
接下来就是教授新课了,学生配合一般,课堂气氛一般,当然老师教学也一般了,我觉得自己的没有充分融入到课堂里去,所以激情不如往日充沛,笑容也不如往日灿烂。但这与紧张无关,更与比赛无关,可能是心境的原因。从这点来讲,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好老师应该是一踏入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坛,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抛之九霄云外,眼里心里只有学生只有课堂。很可惜我没有做到。
因为在讲解课文大意的时候,耽误了些时间(有的学生支吾好一会儿才回答问题要不就没有答到重点),所以在讨论“课文各个自然段抓住了三峡的什么季节和什么景物以及各自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时,我就匆匆而讲了,语速明显加快,比打机关枪稍慢点而已。
最后一个拓展环节就是让学生们说说有关描写长江三峡的诗句,对于这方面同学们还是有备而来。李白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能脱口而出。
刚讲完内容,清脆的下课铃声就响起了。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缓后急。这堂课我还是认真做了准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不够充分,有许多瑕疵。一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尽人意,二是知识点的小错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我想当然的念成”shang"了,其实在这里念成“chang".我经常要求学生查字典,可自己却没有做到,汗颜啊。
三峡教学反思五:
在语文教学中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否则,我们倡导的教研教改模式便会付诸东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端正这一理念,并努力实践,我们的改革就向成功接近了一步。我以《三峡》为例来谈谈上一堂语文课的感触。
可取之处:
一、明晰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以重难点为中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
〈〈三峡〉〉的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难点是:涵咏品味文章语文,培养学生情趣能力。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前题是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三峡〉〉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要作用。〈〈三峡〉〉是篇游记散文,是一篇学景美文,让学生领悟章意境,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须遵从感性到理性的一般的认识规律规律:在脑海中形成形象——体会中之情感,在脑海中形成意象——联系升活实际,在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设身初地领悟文中之意象,形成意境〈体验不同,形成意境层次不同〉。〈〈三峡〉〉一文尝试这一规律:让学生明晰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形象把握〉;作者欣赏景物时的心情怎样〈意象体会〉;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文中景物或语句,并说说理由〈学生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对文中景物独特见解,领悟意境〉。
三、教法与学法始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峡〉〉教学以郎读带动形象、意象、意境的把握,在郎读中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意涵。“积累文言字词”环节扫清字词障碍;“听读课文”初步形成形象:“找读课文”把握形象特点:“轻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使“形”与“意”相融合;“品读课文”形成意境。
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在疏通文言字词时,让学生处方自主发问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放开思路,发挥想象,说出独特见解。
作业布置应注重把课堂内形成的审美意识运用与习作实践,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提高对景物的审美能力,对事物的鉴别能力!
欠缺之处:
上本次上课,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态。如上课自信心不足,喊学生回答问题时,担心学生无话可说;学生期待展示个性才华的目光教师回应力不够,不能及时顾及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比如,当问到“三峡像┅┅┅”时,有位不善于举手的学生望了我好几眼,见我没叫他回答问题,随口说了句:像一首交响曲。同学们都用诧异的眼光回望着他,用惊叹的语气表扬他“说得好”。在这个细节上,我没能考虑他找回找回勇气、积极求知的心态。
结语
广而言之,通过多年的教学,在教改的浪潮冲击下!在〈〈三峡〉的点染下,我加强了的这样的意识:(一)、语文老师一定要更新思想。们要改变以往只重考试,只求成绩的思想,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客本中没一篇文章的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喜欢语文课。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围饶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课堂环境。以生活促学习,以兴趣为动力,一创新求发展来达到这种愉悦的环境。总之,只要每个语文老师确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明确教学思想,在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是生动有趣的。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其实就是一节地地道道的常态课——没有试讲,没有打磨,完全的原生态。令我欣慰的是这节课引起了同组几位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讨论。
我一直都在坚持朗读教学,因为我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通行证,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天课上指导学生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我将默读和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捕捉关键信息,明确作者所写景物及景物的特点,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激发想象,感受三峡山的绵延不绝、高耸峻峭,感受三峡四季不同的山水风光。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对于考试这好像不是速效药,于是许多老师常常忽略了朗读,更多的强调知识的落实,分数提高了,语文课却失去应有了的灵动和活气。
课后说课评课时,几位老师要我说说是如何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我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学语文就是要学会听说读写。应付考试,只是眼前利益,如果肯从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自然就知道语文应教会学生什么。平日里,每到题海大战开始的时候,都会有老师开玩笑说:“又要害人啦。”这说明大家都懂得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却没有能力挣脱功利思想的束缚——当然,教师清贫,这是赖以生存的饭碗,岂敢马虎!但无论怎样的理由充足,也要试着在考试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会听说读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沿着语文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必定是双赢。
说到指导朗读的方法,我也说不出个道道,就觉得读书和人平常说话是一样的,你高兴时说话轻快,那表达愉悦之情的语句就读得轻快;你伤心时,心情不悦,说话无力,声音沙哑哽咽,那读到伤心的文字自然也这样读。语言是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想想舞台上的喜剧表演,演员的唱腔、舞蹈、台步,哪一样不是源自生活。所以,无需找什么技巧,如果一定要找技巧,就从生活中找,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语文教学,教学生学母语,我们却为怎样才能教好我们的母语而困惑,想想就难受。谁该为此负责任呢?语文什么时候才能大大方方地显起本色?
三峡教学反思二:
今天,会师中学的十几位老师听了我的一堂随堂课《三峡》。《三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主题中“比较探究”中的第一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个别篇目在内容上比较深。比如这一单元所选的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及徐迟的《黄山记》,《黄山记》本是高中教材中所选的篇目,但在北师大版中就放在初二年级。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这一个月来我所掌握的我班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水平,在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时,我将起点放得较低,落实字词的含义,理清译文,尝试背诵。
昨天我让班上布置了预习,按照我前面讲古文时要求他们整理古文的格式,将这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及语句的翻译逐句译在本子上。学生普遍做得较好,本来我还有些担心,因为我没有亲自到班去布置,昨天下午放学前,还有学生来问我,说没听清语文作业做什么,所以担心有部分同学没听到。但是今天同学们准备得充分。
通过余秋雨向外国朋友介绍三峡导入新课,然后引入到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课堂的主体部分以学生为主,分为译一译及背一背两个部分。第一二节请小组的同学从前到后进行句译,后一位同学对前面的同学进行补充及完善。后两节考虑到时间关系,就只请一位同学进行翻译,如有重点词语的遗漏或语句的译文有差池的话,就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适时的进行知识的归纳板书,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让学生对本课重点字词有比较完整的理解。由于同学们预习比较充分,所以回答时举手人数较昨天有所改善。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在前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任选了一节进行课文的限时背诵,然后开展男女生竞赛背诵,我点一位女同学,然后她背完之后,再请一位学习水平差不多男同学来背。课堂气氛此时较为活跃。通过不同基础的同学的背诵情况来看,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有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尝试着背诵起来了。这对于我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惊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教程中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本节课过于注重单个学生的活动,使课堂节奏较慢,在翻译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时候,可以先将预习的作业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小组来进行一个小节的重点词及语句的翻译,其它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节奏紧凑,同样可以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
第二,知识点的整理也可以交给学生。只要教师列出一个例子,在本堂课小结时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整理,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课堂前半部分比较沉闷,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尽管后半部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但整堂举手回答问题人数还是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峡教学反思三:
一、以读为线组织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把文章改成一篇现代散文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教学反思四:
昨天我上了堂语文公开课《三峡》,感觉一般。
第二节课我在134班试了课,时间把握不好,内容没有讲完。利用课间操时间,我调整了下思路,把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压缩了下,本来也准备把形近字组词这个环节放到课后练习中去,但一转念:讲课前发了学案给学生预习课文,还是检查下他们的预习情况吧。
第三节课我大踏步走上了讲台,虽然台下除了我的学生之外,还有听课的评委和老师,但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早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小辈了,呵呵,也算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
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观看长江三峡的风光片,谁知有图像有音乐就是没有画外音。奇怪昨天试播的时候还有,刚刚在134班也有。还好这并不影响学生欣赏三峡的奇特风光。所以我也不着急,只是奇怪而已。
接下来就是教授新课了,学生配合一般,课堂气氛一般,当然老师教学也一般了,我觉得自己的没有充分融入到课堂里去,所以激情不如往日充沛,笑容也不如往日灿烂。但这与紧张无关,更与比赛无关,可能是心境的原因。从这点来讲,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好老师应该是一踏入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坛,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抛之九霄云外,眼里心里只有学生只有课堂。很可惜我没有做到。
因为在讲解课文大意的时候,耽误了些时间(有的学生支吾好一会儿才回答问题要不就没有答到重点),所以在讨论“课文各个自然段抓住了三峡的什么季节和什么景物以及各自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时,我就匆匆而讲了,语速明显加快,比打机关枪稍慢点而已。
最后一个拓展环节就是让学生们说说有关描写长江三峡的诗句,对于这方面同学们还是有备而来。李白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能脱口而出。
刚讲完内容,清脆的下课铃声就响起了。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缓后急。这堂课我还是认真做了准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不够充分,有许多瑕疵。一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尽人意,二是知识点的小错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我想当然的念成”shang"了,其实在这里念成“chang".我经常要求学生查字典,可自己却没有做到,汗颜啊。
三峡教学反思五:
在语文教学中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否则,我们倡导的教研教改模式便会付诸东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端正这一理念,并努力实践,我们的改革就向成功接近了一步。我以《三峡》为例来谈谈上一堂语文课的感触。
可取之处:
一、明晰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以重难点为中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
〈〈三峡〉〉的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难点是:涵咏品味文章语文,培养学生情趣能力。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前题是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三峡〉〉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要作用。〈〈三峡〉〉是篇游记散文,是一篇学景美文,让学生领悟章意境,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须遵从感性到理性的一般的认识规律规律:在脑海中形成形象——体会中之情感,在脑海中形成意象——联系升活实际,在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设身初地领悟文中之意象,形成意境〈体验不同,形成意境层次不同〉。〈〈三峡〉〉一文尝试这一规律:让学生明晰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形象把握〉;作者欣赏景物时的心情怎样〈意象体会〉;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文中景物或语句,并说说理由〈学生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对文中景物独特见解,领悟意境〉。
三、教法与学法始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峡〉〉教学以郎读带动形象、意象、意境的把握,在郎读中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意涵。“积累文言字词”环节扫清字词障碍;“听读课文”初步形成形象:“找读课文”把握形象特点:“轻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使“形”与“意”相融合;“品读课文”形成意境。
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在疏通文言字词时,让学生处方自主发问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放开思路,发挥想象,说出独特见解。
作业布置应注重把课堂内形成的审美意识运用与习作实践,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提高对景物的审美能力,对事物的鉴别能力!
欠缺之处:
上本次上课,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态。如上课自信心不足,喊学生回答问题时,担心学生无话可说;学生期待展示个性才华的目光教师回应力不够,不能及时顾及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比如,当问到“三峡像┅┅┅”时,有位不善于举手的学生望了我好几眼,见我没叫他回答问题,随口说了句:像一首交响曲。同学们都用诧异的眼光回望着他,用惊叹的语气表扬他“说得好”。在这个细节上,我没能考虑他找回找回勇气、积极求知的心态。
结语
广而言之,通过多年的教学,在教改的浪潮冲击下!在〈〈三峡〉的点染下,我加强了的这样的意识:(一)、语文老师一定要更新思想。们要改变以往只重考试,只求成绩的思想,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客本中没一篇文章的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喜欢语文课。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围饶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课堂环境。以生活促学习,以兴趣为动力,一创新求发展来达到这种愉悦的环境。总之,只要每个语文老师确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明确教学思想,在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是生动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