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反思(2)
时间: 01-22
栏目:反思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五:
昨天的一节课做了比平时稍微充分点的准备,在课前还在网上寻找了《苏州园林》的视频,发现视频中的那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错就引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
在上完这堂《苏州园林》之后才发现,我的课堂出现了不少的弊病:
1、本课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读课文带着问题感知文意,读完之后列出中心句,再罗列框架,再由框架归纳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苏州园林画意之美。第一个环 节顺利进行下来了,在第二个环节罗列框架的时候我请我班里成绩较为不错的一位男生上黑板列框架,下面的同学自己在本子上列,我列框架的提问是“请从文中找 出体现本文中心句的景物。”所以,学生们纷纷寻找了文中的景物,多而繁杂,并且在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想,这是我的问题预设出了问题导致了学生寻找方向的误差,提问的有效性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应当把题目改成“请从文中各段分别找出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 景物来说明本文中心句,”这样子的提问学生是不是就能够有目的性地归纳出文中各段所写景物,然后很好地罗列框架呢?
2、在课堂上,许多学生懒于动笔,只从书上做标记,我提示他们应当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重新罗列框架的好处还能够为自己整理出更清晰的文章结 构,但许多学生仍然只是做作样子,我看出来他们觉得自己能回答得出来就好了。这可能跟自己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笔标注的好习惯有关,以后要记得做好这 一方面的工作,一个好的习惯能让一个学生受益终身。
3、因为在罗列框架上耗费了将近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导致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观视频,谈读后感的时间不够,所以我将这一环节放到了下一节课,也就是本堂 课的任务没有完成,非常的遗憾。如果学生能在最后五分钟看到对应的视频,并且结合文本,相信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的。这也是我预设的本文的一个难点和亮 点所在,因此,这堂课是失误频出了。
归结起来,我的预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首先忽略了学生的水平和理解能力;第二就是问题预设的模糊让学生寻找的目标不明确;最后导致时间上的短缺,致使整个课堂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