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 03-26
栏目: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一: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二: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
。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三: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四: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二: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
。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三: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四: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