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2)
时间: 01-16
栏目:反思
“要让孩子学习什么,首先教师自身该有”这句话是身教的典型。想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就应该先有发散性的思维。这点,上个学期有几节课做的不错,这个学期也要继续贯彻。当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要找好角度,不是随口而答就是答案。今天培训班主任徐老师讲到这样一个批判性的观点:语文为什么要设置参考答案什么的。具体这个问题也记不太清,反正归根结底的中心思想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语文考试总是给定答案,对即对,错即错,没有缓冲地带。这个问题,叫人怎么回答。其实身为老师,都有这样一种理念,不论你是语文、英语还是科学、数学。你要说一张试卷没有一个参考答案,那是远远不现实的东西,那就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就拿徐老师的对语文的质疑,我就可以反过来质疑英语。为什么英语要设置一个参考答案,其实英语也是像国语一样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回答的。只不过,英语的试卷客观性太强,选择题太多罢了。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一种思维必然没有标准答案,更不用说是一门学科了。有些语文老师很是赞成徐老师的观点,甚至点下她那个高傲的头。诚然,我对于徐老师讲的语文学科考核中的弊端也是痛心不已,不过要分清楚的就是:考核和实际学习的永久不可重合性。考核是一个量化的东西,一有量化总会有必要的获分条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乃至于在考核之中也是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不过万物也有一些规律,不然就像上文所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参考答案,卷子又不是一个人改的,怎能统一。其实这个事实很多人都懂,只是不会设身处地的换在别的学科而已。或者自己学科也有,只是单方面的视而不见罢了。中国国文教学,可以说是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于世界教育史上历时最长的教育,从原先的科举制等到现在的中高考,都是离不开国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虽说灿烂,可也有因为文化积淀过多而难以瞬间改变的地方。很多人有很多的质疑,包括身在其中的语文老师都有许多的困惑。但是,要做到的是,有了困惑就要去找寻,就要去解决,而并非单纯的深表赞同却无所事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五:
一堂课下来,我的额头有点冒汗,虽然课前也有点提心吊胆,但没有想到课堂是如此沉闷,开小差的同学很多,交流进行得很困难。
首先我范读了一篇课文,算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但学生的情绪并未被调动起来,细想原来是文章背景没有交代,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准备状态。接着从“亦复 如是”这个词的学习进入,让学生理解词义,并推测文章“亦复如是”指什么,继而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果学生的归纳一团糟。之后,我要学生理解“艰难的国 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学生倒是能说出一二,但在老师的总结中,却已经进入自我讲解的阶段了,并没有让学生去深入体会文章的比喻说理,少了学生 的思考过程,结果都是老师贴标签式的灌输,可想而知,学生学得被动,学得一知半解。
再来一节课吧,要把文章中的比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获得体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趣”,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美趣”,这种“趣味”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追 求?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艰难险阻和困难”;还有,作为议论文的第一次接触,也应该教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给学生。
细想一下,我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