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说明文的教学反思(2)

时间: 12-03 栏目:反思

  一、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分别是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阅读课文《桥之美》、《说屏》。在教学时,我大胆调整课文顺序,把三篇将读课文放到一起,先交给学生学校说明文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较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
  再按照调整后的顺序教学时,也不是单纯按一、两种方法来学习该单元的五篇课文,而是根据每篇课文内容来确定各自不同的学习重点。在学校《中国石拱桥》时,主要就学生学习说明文一般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说明文方法和步骤;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则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学习说明文的的方法;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则把重点放在学习按方位顺序理解和写作此类说明文方面;在学习《桥之美》和《说屏》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利用在前三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独立自主的学习,自己解决有关说明文方面的学习问题,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美妙的段落、句子及词语。
  三、正误比照,让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正确和错误这-对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正确也就没有错误,反之亦然。对于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有些教者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顶多让学生在用得较准确的词的下面打上着重号。至于为什么准确,不用这个词就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常常是不甚了了。如果教师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改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照,那么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会深得多了。通过比照,学生发现,删改后都影响了语言的准确表意。
    运用正误比照法,还可以让学生自改自比或者让他们也写一段与书中所说对象一样的文字,然后再做比较。。
    四、读前推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说精妙的构思,人们常常津津乐道,而对说明文的结构安排,总是不以为然。其实说明义的构思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怎样让学生体味到这平中之奇呢?我改变了通常的教学程序,在板书课题后,不允许学生看书,而是让他们先依题推想:如果我是作者,这个题目我该如何安排结构?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再打开课本,看自己与作者的构思是否-致。这就是读前推想法。
  讲《苏州园林》时,我首先请去过苏州并游览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谈谈苏州园林的特点,但他们只能泛泛谈其美而说不出特点何在,我再让他们说说推想的构思,有同学说,可以按移步换形的顺序一个一个介绍。有同学反对说,这样写下来太拖沓了,苏州有一百多座园林,一万字也写不完。又有同学建议说,先写几个主要的有名的大园,再写几个小园。这个构思虽比前一个有进步,但又似乎不够全面。那么究竟怎样写呢?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时我解除了不准翻书的戒令,同学们连忙打开书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激发孩子们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大教学论》)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一旦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你还担心他不爱学吗?当同学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读完课文后,他们发现。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及其总特点,然后从七个方面分说,这七个方面又先说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再说角度的配置、门窗的设计及色彩的调配。前四个方面和后三个方面又按主次顺序,最后以“不止这些”“不再多说”总束全文,这样的构思确实匠心独运,既省了笔墨,避了繁赘,又让人得其精髓,一目了然,虽然未提一园,但园园皆在其中。如果读前不先作推想,文章的精巧构思恐怕是难以体会得如此深刻的。
    随着推想次数的增多,学生的构思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有时竟能跟作者暗合。读前推想除了推想文章的总体构思外、还可以推想某一部分乃至于一个用字。钱梦龙老师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关于一个“肩”字的教学就是一个令人叫绝的范例。一进课堂,他就向学生出示赵州桥的挂图,叫学生说明一下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开始大家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纷纷举手,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也有说“在大拱的两边依次向内的桥身上各有两个小拱”的。这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教者不置可否,只是按学生所说画图,结果无一像挂图所示。就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情况下,钱老师让大家把书打开,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当他们看到那个“肩”字时豁然开朗,无不为作者用词的精确所叹服,于是这个“肩”字就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了。
  运用读前推想法要注意的问题是上课前要对所讲内容保密或不布置学生预习,否则,此法就失去意义了。另外,对学生的推想不要因为与课文作者不同就全盘否定,要肯定其中的合理因素,以保持其积极性。
  五、以写促读法,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
  学是为了用,在一般的教学程序上,我们总是先教学生读,然后让他们模仿着写,以写来巩固所读。在说明文教学中,能否变通一下,让学生先写,在写中碰到问题后再读呢?实践证明,有时变通后的效果更佳。
  在讲《中国石拱桥》前,我先把学生带到我们当地最大的一座双曲拱桥上,要求学生观察后写一篇介绍该桥的说明文。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笔,有的虽然写了,但层次很乱。这时,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得到启示得到指点。这种“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正是进行教学的最佳契机。当我讲到《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这部分时,同学们听得特别入神。这部分先交代了赵州桥的方位、修建时间及整修情况,在说明桥的长宽之后,就分四个方面介绍了桥的特点,这四个特点按“大拱---小拱——拱圈——石栏石板”的顺序由大到小、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依次介绍,显得极有条理。最后以点出桥的主要设计者作结。理清了这个说明层次,学生豁然开朗,对自己那篇介绍双曲拱桥的文章该怎么写怎么改心中也有了谱。
  在讲《故宫博物院》之前,我又变换了另外一种写作形式,就是让学生各写一篇人民大会堂和故宫的导游说明书,这既是一次应用文的训练,同时又促使学生认真钻研课文,如果学生把握不住说明对象的总体布局和内在联系。是写不出导游说明的。教师的任务主要在点拨提示,这样教师的作用看似淡化了,其实是事半功倍。
    以上实践告诉证明,在说明文教学中适当变通教学方法,打破了僵化的单一的传统课堂结构,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论教育》)因此洛克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教育漫话》)是的,一旦学生对说明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何愁他们不好好学呢?


篇五:说明文的教学反思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 ”。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从而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
  一、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议论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 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中学课本所选的说明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中蕴含的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强化和激发。  
  记得我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 ,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下,同学们的兴趣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作标记,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二.点拨学生在扩展欣赏视野中品美趣  
  “文似观山不宜平”,“文以曲为贵”,常被看作做文章的“奥秘”,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只是“曲” 的方式不同罢了:小说常以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激起共鸣,戏剧每靠峰峦叠起 的矛盾冲突抓住观众的心,倘或一望见底,就会被斥为“用淡水写的文章”。然而说明文则大多以平直见长, 如《中国石拱桥》,如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 深道理的石拱桥。然而,学习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劲头。美,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应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即“真”和“善”); 另一方面,又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平直质朴的说明文,是与其“实用”这个目的相适应的,它也有自己 美学价值。 现代美学还认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 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情感铺垫”——启发 学生理解说明文形式与目的间的啮合性,品味平直简洁的说明方法中隐含的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  
  三.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耳眼并用要比单一感官参与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加上手 的参与,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心理互补因素的作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分析内容较 深、结构复杂的文章,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 。这是它的视觉形象带来的新趣。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 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 的感觉,弄得不好,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  
  其次,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 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 过程中,增添感觉上的新趣,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 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在布置预习时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对长廊、假山、 池沼关系的说明,绘制一张剖面示意图。这是一份比较困难的手脑并用的作业,同 学们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发现这些在平时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在绘图时显得多么的重要。 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 训练更能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兴奋。
  四.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 迅的诗句是美的,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也很美 ,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 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 ”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 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有词素分析法、实验演示揣摩法,还有情境体验法、影视场面回味法、不同文体比较法等等。我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文时,曾经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下列文字选自课文,请把 带点的词更换成别的比较合适的词,并试作比较:①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②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全班同学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 “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 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这么老师把此称为“挖词重填法”。
  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认为说明文教学无所作为,或者把说明文教学课上成科普知识课,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身的取消 和异化,是十分要不得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独到的方法与经验,本文所举的从内容吸引、视角转换 、教法更新和语言品味等角度激趣的方法,仅是挂一漏万的几个例子,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相信在说明文教学中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