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行动计划
1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各国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我国健康素养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维度提出居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20XX年起,在全国开展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根据20XX年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为8.80%,还处于较低水平。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倡导树立科学健康观,促进健康公平,营造健康文化,对于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规划目标
(一)到20XX年
1.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0%。
2.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2%、10%和8%。
3.全国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4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1%、15%和20%。
4.在全国建设健康促进县(区)180个,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400个,健康家庭18000个。
(二)到20XX年
1.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
2.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4%、20%和16%。
3.全国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5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5%、20%和25%。
4.在全国建设健康促进县(区)600个,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1400个,健康家庭60000个。
二、工作内容
(一)树立科学健康观。正确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社会风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二)提高基本医疗素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基本医疗素养促进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考核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提高辖区居民获取并利用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居民防病就医能力。
(三)提高慢性病防治素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针对目标人群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四)提高传染病防治素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律和政策,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
(五)提高妇幼健康素养。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妇幼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利用临床诊疗、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活动等时机,通过专题讲座、户外宣传、发放健康传播材料、个体化健康教育等形式,普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妇幼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妇女儿童和育龄人群合理利用妇幼保健服务。
(六)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作为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培养中医文化科普宣传队,组织中医文化科普讲座,同时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平台,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利用提供诊疗服务时机,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和技能。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精神卫生、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领域健康教育工作。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普及防范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正确报告和自救互救能力。依法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要点和食源性疾病防控相关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心理调节和及时寻求专科医疗服务的能力。普及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核心信息,提高居民对正确饮水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三、主要活动
(一)大力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推广。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修订《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其释义,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问题,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打造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
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每年选择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各地要与大众媒体建立长期协作机制,通过设立健康专栏和开办专题节目等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手机等媒体的传播作用。建立一支权威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健康巡讲等活动。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素养传播活动。
推进12320、12356卫生计生服务热线建设,打造健康科普平台,传播健康知识,回应群众关切,服务百姓健康。
(二)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的带动作用,落实基本健康教育服务,在城乡基层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的标准和规范。每年建设约90个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200个,每个县(区)建设100个健康家庭。建设活动每年覆盖约4000万人,预计到20XX年覆盖人口数达到3.2亿。各地定期总结、推广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的建设经验,带动当地健康素养促进工作。
(三)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积极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落实有效的控烟措施。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努力建设无烟环境,推进全国无烟环境立法和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建设无烟卫生计生系统工作,发挥卫生计生系统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创新烟草控制大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社会风气。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烟草流行监测与相关研究,为烟草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健全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巩固健康素养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完善试题库和数据库,推广健康素养网络学习测评系统。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在国家监测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省级监测系统,监测本省(区、市)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点问题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乡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为基础,包括医院和其他卫生计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健康促进和控烟履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委内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将健康素养促进提升到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评价深化医改和卫生计生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纳入本地区卫生计生工作绩效考核。建立健康促进和控烟履约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制订本地区规划实施方案,设立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办公室和专家组。
(二)加大经费保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加大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要积极动员更多社会资金用于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积极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
(三)注重资源整合。要以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充分整合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好健康中国行、建设卫生(健康)城市和文明城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平台。在制订、修订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应急、医政药政、基层卫生、妇幼卫生、计划生育、老年保健、食品安全、流动人口等相关政策时,要将提高目标人群健康素养作为重点任务。要不断加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实施方案,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四)强化能力建设。健全覆盖国家、省、市、县级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中承担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规范制定、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工作,为其他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原则上独立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开展本业务领域内健康教育活动。医院和其他卫生计生机构要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面向患者、家属、机构内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依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康教育场所和基地,完善工作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健康教育场馆和基地。
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培训,每三年轮训一次。优化人员结构,到20XX年,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本科学历以上专业人员比例达到65%,市级达到50%,县级达到35%。加强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和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五)开展督导评估。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订规划考核评估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年度及中期、末期督导评估。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规划实施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2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为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计划》)。
下面我就《计划》重点介绍三个方面情况。
一、《计划》制定背景和制定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各国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我国健康素养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维度提出居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20XX年起,在全国开展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根据20XX年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为8.80%,还处于较低水平。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制定专门的指导性文件,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抓手,统筹协调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工作。
《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计划》)于20XX年6月开始起草,经过多次调研和专家论证,征求了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内相关司局及各省级卫生计生委行政部门意见,于20XX年4月正式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文件形式印发,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健康素养促进目标和任务,是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
二、《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
《计划》的目标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到20XX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0%。在全国建设健康促进县(区)180个,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400个,健康家庭18000个。第二阶段,到20XX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在全国建设健康促进县(区)600个,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1400个,健康家庭60000个。
为实现这些目标,《计划》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内容:
一是树立科学健康观。正确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社会风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二是提高基本医疗素养。将基本医疗素养促进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考核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提高辖区居民获取并利用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居民防病就医能力。
三是提高慢性病防治素养。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目标人群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四是提高传染病防治素养。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律和政策,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
五是提高妇幼健康素养。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妇幼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普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妇幼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妇女儿童和育龄人群合理利用妇幼保健服务。
六是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将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作为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利用提供诊疗服务时机,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和技能。
此外,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精神卫生、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领域健康教育工作。
三、落实《计划》的主要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项主要活动,推进落实《计划》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推广。
一是组织修订《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其释义,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二是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问题,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
三是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打造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每年选择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作为活动主题。
五是建立一支权威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六是推进12320、12356卫生计生服务热线建设,打造健康科普平台,传播健康知识,回应群众关切,服务百姓健康。
(二)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的带动作用,落实基本健康教育服务,在城乡基层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的标准和规范。每年建设约90个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200个,每个县(区)建设100个健康家庭。建设活动每年覆盖约4000万人,预计到20XX年覆盖人口数达到3.2亿。
(三)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努力建设无烟环境,推进全国无烟环境立法和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建设无烟卫生计生系统工作,发挥卫生计生系统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创新烟草控制大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社会风气。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烟草流行监测与相关研究,为烟草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健全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巩固健康素养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完善试题库和数据库,推广健康素养网络学习测评系统。加强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点问题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
此外,还提出落实计划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康促进和控烟履约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乡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为基础,包括医院和其他卫生计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督导评估,保证计划有效落实。
3甘肃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XX战略”,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民健康和谐为宗旨,传播健康知识,落实干预措施,强化公共服务,优化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全民健康环境。
二、主要目标
(一)健康素养知识全面普及。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XX年达到8%,到20XX年达到16%。
(二)重点领域健康素养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对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核心知识、妇幼健康知识、食品安全核心知识、心理健康及精神障碍防治知识知晓率到20XX年分别达到75%、30%、30%和50%,到20XX年分别达到85%、50%、50%、60%。
(三)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到20XX年达到55%,到20XX年达到75%。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到20XX年达到30%,到20XX年达到40%。
(四)控烟履约全面开展。学校和党政机关建设无烟单位到20XX年达到85%,到20XX年达到95%。成人吸烟率到20XX年下降到30%,到20XX年下降到20%。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五)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到20XX年,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有条件的将数字化城管系统覆盖到城乡结合部,到20XX年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六)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XX年,完成1000个以上村庄的综合治理,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00个,村庄道路硬化率明显提高;到20XX年,完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农村河道水环境改善,畜禽养殖区与居民生活区分离,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800个,环境整洁村达到3000个。
三、工作内容
(一)健康素养宣传推广行动。
1.健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依托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立健康教育所,健全完善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中心,以医疗卫生机构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者为骨干,以企业、学校、社区等兼职宣传员为依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建设健康宣传阵地。一是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栏目,提供时段和版面播放、刊登健康公益广告和保健知识;二是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在广场、公园等地设立“健康广场”;三是各地社区负责在人流量大的地段建立“健康文化墙”;四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沙龙”;五是“窗口”单位负责开设“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3.开展健康巡讲活动。组建健康教育巡讲专家团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巡回宣讲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
4.展健康服务平台和渠道。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扩展健康咨询服务内容,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利用微博、微博矩阵、微信等新媒体和现代传输信息平台,做好健康信息的发布和普及工作。
5.普及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类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结合实际在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健康知识传播活动。
6.开辟健康教育基地。在省内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开辟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市民开放日活动。各级党校、宗教协会开辟健康教育基地,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党外及宗教人士开展健康教育。
7.加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每年组织开展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掌握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开展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重点领域健康素养强化行动。
1.组织开展“村级三件事”。按照全覆盖的目标,认真落实村级“健康文化墙”建设、“健康沙龙”开展、“健康保健工具包”放发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活动三件事。到20XX年,“健康保健工具包”发放覆盖率以户为单位达到100%。
2.提高基本医疗素养。将基本医疗素养促进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综合考核。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向城乡居民宣传医疗保险、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政策,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常识,提高群众防治常见疾病的能力。
3.提高慢性病防治素养。每年组织专家对患病人数多、群众看病负担重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白血病、终末期肾衰等5种大病进行患病原因和预防干预方法研究,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成果,积极稳妥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工作,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作为重点任务,切实做好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重点做好社区居民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以目标人群行为改变为最终目标,围绕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4.提高传染病防治素养。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认真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霍乱、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国家传染病防治政策和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
5.提高妇幼健康知识素养。将妇幼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妇幼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提高妇幼健康素养水平,使全社会都了解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知识,促进妇女儿童和育龄人群合理利用妇幼保健服务。注重加强托幼机构儿童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普及保健、预防等健康知识。
6.提高其他重点领域健康素养。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领域健康教育工作。依法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公众正确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提高突发事件防范素养。普及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核心信息,提高居民对正确饮水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7.发展健康服务业和健康管理业。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咨询、签约服务居民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产业。
(三)全民运动健身普及行动。
1.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以贯彻落实《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修建一批与现代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逐步提高体育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
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依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不断拓展健身渠道。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将内部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民健身日”和春节、元旦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省、市、县三级全民运动会或体育节,吸引不同人群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协和人群协会的优势,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有趣味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全民运动会为载体,扶持品牌赛事和区域性健身活动。在兰州市等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走”活动。
(四)全民控制吸烟行动。
1.制定控烟政策措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制定出台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控烟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
2.加强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控烟履约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逐步形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不接受送烟的良好风气,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
3.开展控烟示范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无烟草广告城市、无烟单位、无烟公共场所的创建工作。加大党政机关、卫生计生系统、中小学校控烟力度,确保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卫生计生部门和中小学校达到无烟单位标准。
(五)城市卫生整洁行动。
1.加强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人为本、设施齐全、配套完备、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配备建设各类环境卫生设施,改造升级现有标准较低的环卫设施。保障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市政环卫设施的完好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做到日产日清,逐步实现垃圾、污水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加大重点区域及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治理并保持交通干线及车站、机场、铁路沿线和景点景区等重点区域、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集中整治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农贸市场、“五小行业”(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小理发美容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城市出入口卫生环境。加强流浪动物管理和宠物防疫。
3.开展群众性卫生清洁活动。通过爱国卫生月及设立城市卫生清洁日、专项治理周等活动,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动员机关、单位、企业、居民清洁工作和居家环境,清理楼道杂物,清扫街坊通道,清除暴露垃圾与卫生死角。
4.强化城市污染治理。抓好主要交通干道、公园绿地等建设。围绕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三个重点,推进有毒有害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防控。做好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垃圾渗透滤液处理等工作,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
1.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完善村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抓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搞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督监测,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推进力度,不断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做好乡(镇)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
2.集中治理“脏乱差”问题。组织群众清理河道垃圾、农村柴堆、粪堆以及积存垃圾,平整道路,疏通沟渠。实行畜禽圈养,搞好室内及庭院卫生。开展美丽乡村和环境整洁村创建工作。
3.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网、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向周边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街道)转运、县市区处理的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由省爱卫会具体负责,办公室设在省爱卫办,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纳入议事日程,设立健康素养提升工程行动办公室和专家组,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各项行动计划,明确分工,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二)提供经费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加大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投入力度,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广泛动员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
(三)注重资源整合。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制定、修订相关政策时,要将提高目标人群健康素养作为重点任务,注重整合有关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实施方案,确保行动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志愿者队伍,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体系。
(四)严格督导考评。省爱卫办要组织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年度及中期、末期督导评估,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