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孝道心得体会
1道德讲堂心得体会之孝道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说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这时,“孝”便成了一种责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可见,在那时的中国,人们就将“孝”作为“忠”的前提,正所谓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一个国家,一位君主时,孝,便是忠;而当一个人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便又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难道其父母还要受穷苦不成?故这便又是孝。就是这样,“忠孝”一词就被流传下来。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当忠孝一词流传开来的时候,我们就已说不清什么是纯粹的“忠”,纯粹的“孝”。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所以在关爱父母的不仅物质上还要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要学会忠诚,懂得对国家、对人民、对岗位、对朋友、对配偶,包括对自己的忠诚。对国家、人民不忠诚之人,必然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洪承畴叛明投清,遭老母追打;南宋秦桧里通外国,遭千古骂名;对岗位不忠诚之人,必然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严重者则受刑入狱,甚至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对朋友不忠诚之人,必然孤独一生,终身凄凉;对配偶不忠诚之人,必然家无宁日,甚至妻离子散;对自己不忠诚之人,为名利做违心之事,必然生活在精神折磨中。忠诚对我们每个人都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立足于职场的一张王牌,它还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是一条通向荣誉之路。
2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孝道与感恩
自从参加单位活动以来,我深深地谴责自己:以前因为自己的难为情和认识浅薄,竞疏忽了多少次让父母心情快乐的机会。
通过学习,使我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孝道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次单位组织给父母洗脚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之一。给父母洗脚之前,我把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领导对我们父母的关怀简要做了转达,父母也很感动,便欣然接受。这是第一次给父亲、母亲洗脚,我调好了温热水,端到了父亲面前,迅速用力给父亲按摩双脚,父亲的脚宽厚有老茧,边洗边讲解不同穴位按摩对各内脏器官的功效。
接着又给母亲洗脚,母亲的脚瘦削而冰凉,经过反复搓洗按摩,母亲的脚渐渐热了起来,水凉了,我又加了些热水,继续按摩。在父母好几遍“好了吧”的催促下,我先后给父亲母亲洗完了脚,换上了干净的袜子,他俩坐在椅子上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边收拾边抬头看了父母一眼,突然发现他俩像小孩子吃了糖块似的,那种快乐满足的可爱样子,顿时我的心涌上了无限的酸楚和深思。我想起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们成长过程中那一次次坚强的泪眼;更忘不了父亲在我上高中时往返60多里路多少次疲劳奔波的身影,却看不到一丝的忧愁和抱怨,因为每次都满载着他和母亲的期待和鼓励。今后,愿用我的举手之劳、仁爱之心抚慰他们曾经的风霜和忧伤,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更多的感动和温馨。
孝道的意义在报恩,孝道和感恩相辅相成,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并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工作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化为对国的责任感,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意境。
我憧憬,我愿意力行,愿尽我的微薄之力珍惜一切,感恩一切,为我们引以自豪的事业增光添彩!
3凤凰社区:道德讲堂,学习孝道心得体会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18日下午,凤凰社区的道德讲堂吸引了30多位居民,大家坐到一起学习新“24孝”行动标准。
现场,主讲人施振南老先生告诉大家,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表现时代不断向前迈进,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对父母需求的把握,最准确地做到让父母真的开心。
随后,社区开展了“新24孝,你能做到几条”问卷调查,让居民在了解新24孝的同时,对自己的尽孝情况进行评分。很多居民都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新24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自己有空的时间里,多陪伴父母,让父母快乐、健康和幸福。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孝敬父母,经常与父母交流感情,在生活中争做“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