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孝道心得体会
1教师孝道心得体会
今天,百忙之中得来闲暇,陪母亲出门走走,这是她叨念了很久的心愿,只是,我却一直都未能做到!想要躲避良心的责备,于是,我告诉自己,也告诉她:我一直奔忙努力,只是希望有能力让她过得更好一点!
然而,我一直忘了问她,什么样的生活对于她来说,算是更好一点?
一辆豪华的轿车停在我们身边,车门开处,走下一个珠光宝气的老太太,年纪与母亲相仿,气势却截然不同,她带着随从,一脸冷漠地走进这五星级宾馆。目送她离去,回头看见身边的母亲,雪染双鬂,斑驳凝聚出银丝;身上的衣服依旧简朴。
蓦然间,心里一阵刺痛,一直想要让母亲过得更好,可是,怎样才叫好?像刚才那位老太太的生活吗?或许,那是我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母亲拍拍我的手,笑容依旧是我熟悉的和气,她说:“不必艳羡她,因为,我拥有的比她更多!”拥有的比她更多?我看着母亲,一脸疑惑!
母亲依旧微笑,言语间却透着难得的自豪:“我散步经过这里,经常看见她,每一次,她都这样来去匆匆,陪着她的,除了那个随从,就只剩下她一脸的冷漠!我比她幸福,至少,我还有女儿陪我出来散步!”
心再一次刺痛,努力了这么多年,奔忙了这么多年,冷落了父母这么多年,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今天才明白,原来,我努力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要的,真的不多!他们要的无非是儿女们那少得可怜的陪伴!闲暇时分,能花上三四分钟听他们拉拉家常;下班回家,情愿喝上一碗妈妈递上的银耳莲子羹,他们已然满足,别无他求,幸福的笑容就会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一直带进梦里,依旧那样甜甜地笑着!
做为儿女,我们不应该觉得惭愧吗?终日为生活奔忙,追名逐利!淡漠了心境,冷落了双亲!间或承受良心的责备,我们还要为自己带上一顶高帽子:我们这样辛苦只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有没有人问过一声,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样的日子叫做好日子?我们一直以为,能让父母吃得好,穿得好,有能力让他们拿着某件价格不菲的商品出门炫耀一番,让别人知道他们有个有出息的儿子(女儿)就是孝顺!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老人们的炫耀,比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公园里,一位老人拿着一部外国原装的数码相机向同伴们炫耀:“这是我儿子从国外寄回来的。”看着那部没有一个中国字的机器,围观的人群没有意料中的艳羡,反而有些轻视:“这玩意一个中国字都没有,你会玩吗?”
不远处的另一堆人,同样的在攀比,一位妇人正在向她的同伴们展示身上那一件并不高档的新衣服:“这是前几天我女儿陪我买的!”一瞬间,多少人眼中漾出艳羡,赞美声此起彼伏,她们赞的是衣服,眼中看的却是衣服以外的某种东西!我知道,旁人的艳羡不是来自于那件衣服,而是仅仅源于那个“陪”字!
陪!对于我们年青人来说再一般不过,工作要陪客户,生活要陪**,难得的休息还要陪朋友;有没有人算过,一天24小时里,有几个小时是留给父母的?他们孤独一天,翘首盼望,等的或许只是为了跟孩子吃一顿晚饭!
曾经不明白,为什么退了休的老人喜欢扎堆在公园里,直到吃饭了也不回家。如今,父亲也退休了,也跟所有的老人一样,我方才明白,他们不是不回家,而是在等待儿女们来“接”他们回家!有时,只需简单的一句:“爸,回家吃饭了!”就足以赢得别人的艳羡,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高兴得好像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
犹如儿时的我们对父母的依赖一样,如今,儿女是老人唯一的依赖!富贵名利对于已近暮年的老人还有多大意义?儿女的亲近与关怀才是他们唯一的财富!古训有言:“家有一老,如获一宝!”宝的宝贵要多少财富方可匹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千金散去,终有复来之日,只是这稀世珍宝,若是失了,还有什么能填补此生遗憾?
名利浮华?富贵压身?那些不过是瞬间烟云,灯灭处,烟消云散!遗憾?何为遗憾?丢了工作,失了价值,那叫历练,不是遗憾!劳燕分飞,同林异向?那是悲寂,不叫遗憾!辛苦创业,倾覆商海,那是老天给你的机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轰轰烈烈之后,回归平平淡淡,不知道有没有人曾注意到:世上有种遗憾,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是他们不情愿等待,而是,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变数和意外!容不得我们悔恨,也不同意他们等待!待到失去了,你可会悔恨?你可懂留恋?你会不会在午夜梦回时流着泪惊醒,轻轻唤上一声双亲?你是不是在下班回家时,推开家门的瞬间,想念起那一碗甜甜的银耳莲子羹?
如果你会,为什么不懂得珍惜现在?为什么不让现有的温暖去填补那未来的遗憾?其实,这稀世珍宝的价格并不昂贵,只是每天那仅仅几元的车费钱,抑或是那少得可怜的电话费!电话的彼端,你不要不耐烦,他们不需要你对客户般的小心翼翼,也不需要你作报告似的长篇大论,只是想要听听你的声音,想听到你亲口告诉他们:“今天,我很平安,也很快乐!”
天下父母皆牵挂,仅此而已!做为儿女,忙不是借口,那几个倒背如流的数字,孝顺,只在手指跳跃间!不需要组织繁琐的语言,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天凉了,多加件衣服,爸妈要保重身体!”就已足矣!前几天,在朋友那里学到一句话,出自**之口,虽然简洁,却是很美的人生格言,她说:“孝先行,事必成!”相信所有人都懂得他的意义,只是,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百善孝为先!愿天下所有已经成功或是正在努力追求成功的朋友,不要忘了,我们“成事”的根本;更别忘了,在这冷漠的人世间还有最能温暖我们的生命源泉!他们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而是,值得珍惜!
2小学教师孝道心得体会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忠孝”二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世人多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期间必以“修身齐家”为根本。孝,便作为修身齐家中最为重要的纽带而传递千年。《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大段关于舜行孝道的记载,舜为“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舜的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并多次密谋,欲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孝道,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以至于“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因此,舜二十岁便以孝而闻名,得到了尧的赏识。他的故事,虽带有神话般的色彩,作为古代的明君,尧、舜、禹的文字记录并不够充分,而仅有的《史记》中的记载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明察秋毫、宽容博大令今人难以企及,但从文中不难看出,古人将孝道置于很高的地位,以至于对一个人品格的判断,从行孝开始看起。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的重要特点。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提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认为,舜纵然难以企及,但亦是凡人,他的作为是我们的榜样,应该继承发扬。而孝道这一思想,则是孔子老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他在论语中多次阐释了他对孝的见解,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宋朝,太祖皇帝提出要以孝治天下,而他的宰相赵普说要以《论语》治天下。《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讲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仁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行孝道,则更难以行仁爱,也难以尊重礼节。
我想:我们平日之所行所感,虽然常被教导要仁爱,要尊敬老人。然而何为仁爱?便是对世人乃至自然生灵有一个真诚、宽容的心,而这份宽容从何而来?当是父爱深沉与母爱博大之影响。所以孝道是仁爱的根本。而身处不同年龄、不同时空的我们也会对孝道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因为我们会经历一个变换的过程,即被施与爱到施与爱。年幼之时,我们被施与爱,被教导要行孝道,但我们所行的孝道必定是不完整的。我们会带有完成任务的心理去对父母说感谢,或是替父母做家务,当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如孔子对子夏所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意思是:把食物让给父母吃或是自己替父母做劳务,这是孝吗?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孝是人内心深处的体悟与情感。当我们为父母付出时,要真心真意不带有完成任务的心态。而事实上消极的心态是很常见的,即孔子所说的“色难”。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孩子长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为人父母之时,便会在抚养孩子时进一层体会父母之心。虽然我还未及此,但我认为这个质变是一定会有的。
而以我所见,在历经坎坷,事业已经成功之时,必是又有一个飞跃。子曰:“四十不惑。”男人四十是为当打之年,事业、家庭都趋于平稳,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有两点,一是父母步入老年,身体情况日渐衰弱;二是孩童身心成长进入重要阶段,身心有童年向青春转变。我感叹孔子老人家的话竟如此精辟,我虽只有二十岁,但通过对父母长辈的观察,认为这极有道理。这一时期的人应该已经经历了一生所能经历的大多数事情,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应该更加完整,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子女争孝也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普遍现象。然而,我常想:行孝难矣!人与人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我们的感觉不会一致,以至于子女不可能做到完全让父母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以我为例,我的姥姥八十有九,身体已不能称之硬朗,但仍负责、好动。她手不离家务,仅此一点就常被子女劝止,故常引起姥姥不悦。
姥姥的思维是:尽量自己做事,能活动身子,更不麻烦子女。而子女的思维是:老人做家务容易伤身,令家人担心。难以评论这些想法的正确性,但按照孔子的说法,子女的想法一定是“不孝”的,但换个角度想,子女的想法却是“合情理”的。孔子的理论更多是圣贤的君子之道,他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掺杂世俗的成见。而作为普通人,受着各种利益关系束缚的我们自然是难以达到。但君子之道却可以作为我们追求的标准,正如各朝君主都以尧舜禹为目标一样。而当代社会,孝道的思想逐渐淡化,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得子女争孝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很多子女也淡忘了行孝的本质。这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以先贤为鉴:行孝,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修身齐家的第一课。孔子之后,孟子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是一种博大的价值观,由孝道而来,进而超越孝而深入了“仁爱”的本意。
古之贤人如杜甫、范仲淹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仁爱”的精华,流芳千古。大概我们的各种感情与意识,都可以在孝的思想中找到根源。这里我并未过多了解,便不做阐述。而我所见所感,无不感觉我的意志受父母影响颇为深远,即使离家求学,内心的原则依然不变。而我辈必将传至与下一代,并不断传承。常思索人生含义而不解,最后草草作结,认为人生便是在传承中才见真谛。我给孝一个广义的定义,便是:人类关系的神圣纽结,历史中的根脉。
3小学教师孝道心得体会
百善孝为先,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两全。年少时,怀着理所当然的心态贪婪地索取着父母的关爱却不知父母的苦累艰辛,直至经历成长的蜕变与岁月的洗礼,我才真正明白了何为孝,如何孝。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老母亲退休了,为了让母亲打发大把的空闲时间,也为了娱乐健身,我给母亲报了老年合唱团。就在国庆节前的一个早晨,我去给母亲买她最爱吃的椰蓉面包。由于节日效应,那天的面包店异常火爆,来买面包的顾客很自觉的排成了两行。等了许久,一锅面包出炉了,诱人的香气从店里四面散开。很快面包就被抢购一空,没买到的顾客只能继续等待。渐渐的,人们开始不耐烦,队伍里开始出现骚动,一些脾气急躁的顾客抱怨起时间太久,铁青着脸。
上班族们则边看手表边计算距离上班的时间,剩下一些看似神情愉悦的人们开始左右闲谈。我身旁的一位大嫂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学校组织秋游,孩子嘛,一年就就那么一次,总会准备全面些!”旁边的大哥也接过话来:“我也是给儿子买,准备了一书包,就怕买少了。”接着问我:“看你等了那么久,也是给孩子买吧?”我笑了笑说:“不是,给我母亲买的,她六十几岁了,站久了腿疼。”大嫂沉默了一会儿拉拉我说:“咱们俩换换位置,你先给你妈买吧,我不着急”。紧接着大哥也让出位置说:“我给儿子买的差不多了”,然后朝队伍里喊:“这姑娘给的老母亲买,别让老人家等急了!”长队里顿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自觉往旁边挪动一步,就这样两行队伍中间出现一条窄窄的小路。最前边的一位大叔说:“我们都是给孩子买的,姑娘你真是孝顺啊,排这么久给老妈妈买啊。”就这样,我花了半小时排队,可买到面包只用了1分钟,也许这只是一件太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孝道的力量。是的,要想做一个有孝道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也唯有父母的关爱是最真挚无私的。回想幼时,我们吮吸着乳汁离开母亲的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悍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让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读书升学花去父母多少心血。
《弟子规》入则孝中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意思是说:孔圣人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可见千百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将孝敬父母排在了第一位。其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是在告诫当时的人应该如何尽孝。如今,孝敬父母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延续至今依然被世人弘扬着。市委书记吴野松在孝道文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到孝顺父母“五个一”,即:每周看望一次老人,给老人做顿饭;每月给老人买份礼物,进行一次户外运动;每季度同老人照张相或看一场电影;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每年生日为老人做一碗长寿面。吴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做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带头尽孝心、行孝道、守孝德,自觉做孝道文化的传承者。虽然我已为人妻,但面对父母,我深知孝顺父母不是一种仪式,而是心沟通,爱的交流。
每周,我和爱人都会带上一份礼物回老家看望两位老人,亲手做几道父母爱吃的菜。闲暇时或是陪伴父亲到河塘钓鱼,或是与母亲一同到菜园里拔草种菜,有时还约上几位和他们年纪相仿的老人一起打牌。每年,我定期陪伴父母体检一次,看到父母各项指标健康我才放心。八月是荷花盛开的季节,美丽的莲花放眼望去恰若落入凡尘的仙子,片片花瓣,娇艳欲滴。每到这时的傍晚,我和爱人便陪着父母漫游在湖边的小路上,听着父母唠家常说那过去的故事,时间仿佛又回到当时的那个年代。父亲感叹着:“还是社会进步快啊,瞧瞧咱们这新城,这要是能天天住在这儿,空气好、风景好,我和你妈不得天天像旅游一样啊!”凭着父亲这句要住新城的话,我给父母在我家的旁边选了一样的房子,为的就是在他们年纪大时能照顾周全,常伴左右
。上个月,我在网上约了一家影楼,和父母拍了一套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和谐幸福,父母更是红光满面,笑容灿烂。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给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心是无价的,不需要任何物质来衡量。对于老人来说,反倒是关心、体贴、多陪伴更让他们欣喜。父母是我们一生的精神支柱。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才会滋生万物。如今,作为教师的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践行孝道,不但要懂得,还要做的到。我深信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将一代代传承与发扬,并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绽放得更加辉煌灿烂!是啊,要想做一个有品德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女的孝道。
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为我们忽略的人。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等你有了钱的时候,父母也许不一定能够享用。古语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等到你有了时间和金钱奉养双亲的时候,恐怕双亲俱已不在了。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人生的痛楚吗?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年迈的父母,不要让我们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遗憾。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何不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为父母做点事,那怕是一点小事,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而不要让他们在无谓的等待中慢慢老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父母的孝敬我们要善于体会,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的心理需求,把这份关心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4让孝道之花常开--孝道心得体会
当前,孝道文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孝道之花开遍中国每个角落。是的,百孝篇中讲:“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在家中合家欢;孝字本是百行源;孝贵行动不在言”。人若不孝敬父母及长辈,那还谈什么人品?什么道德?什么事业?什么业绩?什么贡献?一个不爱父母及长辈的人,不可能去爱祖国,也不可能去爱人民,更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因为他根本不会“做人”。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来讲,“孝”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无非就是从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我的双方父母经济条件都很充裕,儿女不用花多少钱,只不过老人爱吃什么就给买什么,生活用品儿女全包。周末及假日去给父母洗洗衣服,彻底打扫打扫卫生。其实这些能坚持也不容易,记得去年母亲腰摔伤了,我每逢周日或节日都去给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因为母亲家住农村,所以打扫完屋子,还要打扫庭院,每次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我自己心脏不好,但我知道父母需要我啊!所以就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平日里,我舍不得买什么吃的,但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我从不吝啬。生活中,我也从不给父母添乱,即使自己心情不好,在父母面前也是装作非常开心,非常幸福的样子。有时父母爱唠叨、我便耐心的听,母亲总是把从电视中看到的新闻重复多遍地讲给我听,而我也总是装作是第一次听到的神情。母亲看到我认真地听着,很是开心!我觉得对于父母,我很孝顺、很体贴。
每个人成了家以后,都有双方父母。在任何事情的处理中,不要偏心。做为女人,对公婆更要善待。这些年,我为公婆花的钱远远超于自己父母。呵护公婆也远远超于自己父母。曾记得,前几年老公的父亲得了“脑出血”的重病,我俩把家里所有积蓄都拿出来给老人治病,由于白天要上班,只好每天晚上或夜里及周末护理老人,因为老人做了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所以得把气管切开,天天敞开着排痰,老人经常把痰液喷到我的头上、身上……其实真的好脏,但我没有嫌弃,每天都坚持给老人翻身、敲背、喂饭、擦洗。那时我的右腿还有毛病,不能正常走路,在医院里只好单腿跳着活动来护理老人。根本就顾不上给自己治腿。院里的好多人都以为我是他的的女儿,后来放寒假了,我干脆就天天护理老人。婆婆很感动,逢人就夸,亲戚、邻居、朋友也都夸好称赞。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该做的,更何况我还是人民教师,不是更应该为人师表吗?虽然,老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我们没有遗憾,我们真的竭尽全力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持之以恒、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照顾好婆婆和自己的父母。让婆婆和父母过得更幸福些、更快乐些,让孝敬之花常开。
520XX教师知感恩行孝道心得体会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心态,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因为他们传授我们知识;感恩朋友,因为他们赠送我们友谊……其实,感恩就在我们身边,只等我们用心去唤醒。
百善孝为先,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两全。年少时,怀着理所当然的心态贪婪地索取着父母的关爱却不知父母的苦累艰辛,直至经历成长的蜕变与岁月的洗礼,我才真正明白了何为孝,如何孝。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老母亲退休了,为了让母亲打发大把的空闲时间,也为了娱乐健身,我给母亲报了老年合唱团。就在国庆节前的一个早晨,我去给母亲买她最爱吃的椰蓉面包。由于节日效应,那天的面包店异常火爆,来买面包的顾客很自觉的排成了两行。等了许久,一锅面包出炉了,诱人的香气从店里四面散开。很快面包就被抢购一空,没买到的顾客只能继续等待。渐渐的,人们开始不耐烦,队伍里开始出现骚动,一些脾气急躁的顾客抱怨起时间太久,铁青着脸。上班族们则边看手表边计算距离上班的时间,剩下一些看似神情愉悦的人们开始左右闲谈。
我身旁的一位大嫂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学校组织秋游,孩子嘛,一年就就那么一次,总会准备全面些!”旁边的大哥也接过话来:“我也是给儿子买,准备了一书包,就怕买少了。”接着问我:“看你等了那么久,也是给孩子买吧?”我笑了笑说:“不是,给我母亲买的,她六十几岁了,站久了腿疼。”大嫂沉默了一会儿拉拉我说:“咱们俩换换位置,你先给你妈买吧,我不着急”。紧接着大哥也让出位置说:“我给儿子买的差不多了”,然后朝队伍里喊:“这姑娘给的老母亲买,别让老人家等急了!”
长队里顿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自觉往旁边挪动一步,就这样两行队伍中间出现一条窄窄的小路。最前边的一位大叔说:“我们都是给孩子买的,姑娘你真是孝顺啊,排这么久给老妈妈买啊。”就这样,我花了半小时排队,可买到面包只用了1分钟,也许这只是一件太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孝道的力量。
是的,要想做一个有孝道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也唯有父母的关爱是最真挚无私的。回想幼时,我们吮吸着乳汁离开母亲的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悍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让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读书升学花去父母多少心血。
《弟子规》入则孝中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意思是说:孔圣人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可见千百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将孝敬父母排在了第一位。
其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是在告诫当时的人应该如何尽孝。如今,孝敬父母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延续至今依然被世人弘扬着。市委书记吴野松在孝道文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到孝顺父母“五个一”,即:每周看望一次老人,给老人做顿饭;每月给老人买份礼物,进行一次户外运动;每季度同老人照张相或看一场电影;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每年生日为老人做一碗长寿面。吴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做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带头尽孝心、行孝道、守孝德,自觉做孝道文化的传承者。
虽然我已为人妻,但面对父母,我深知孝顺父母不是一种仪式,而是心沟通,爱的交流。每周,我和爱人都会带上一份礼物回老家看望两位老人,亲手做几道父母爱吃的菜。闲暇时或是陪伴父亲到河塘钓鱼,或是与母亲一同到菜园里拔草种菜,有时还约上几位和他们年纪相仿的老人一起打牌。
每年,我定期陪伴父母体检一次,看到父母各项指标健康我才放心。八月是荷花盛开的季节,美丽的莲花放眼望去恰若落入凡尘的仙子,片片花瓣,娇艳欲滴。每到这时的傍晚,我和爱人便陪着父母漫游在湖边的小路上,听着父母唠家常说那过去的故事,时间仿佛又回到当时的那个年代。父亲感叹着:“还是社会进步快啊,瞧瞧咱们这新城,这要是能天天住在这儿,空气好、风景好,我和你妈不得天天像旅游一样啊!”凭着父亲这句要住新城的话,我给父母在我家的旁边选了一样的房子,为的就是在他们年纪大时能照顾周全,常伴左右。上个月,我在网上约了一家影楼,和父母拍了一套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和谐幸福,父母更是红光满面,笑容灿烂。
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给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心是无价的,不需要任何物质来衡量。对于老人来说,反倒是关心、体贴、多陪伴更让他们欣喜。父母是我们一生的精神支柱。
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才会滋生万物。
如今,作为教师的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践行孝道,不但要懂得,还要做的到。我深信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将一代代传承与发扬,并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绽放得更加辉煌灿烂!
是啊,要想做一个有品德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女的孝道。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为我们忽略的人。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等你有了钱的时候,父母也许不一定能够享用。古语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等到你有了时间和金钱奉养双亲的时候,恐怕双亲俱已不在了。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人生的痛楚吗?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年迈的父母,不要让我们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遗憾。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何不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为父母做点事,那怕是一点小事,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而不要让他们在无谓的等待中慢慢老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父母的孝敬我们要善于体会,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的心理需求,把这份关心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