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心得体会
1《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读书心得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拓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思想认识,在平时工作和空余的时间我学习了《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通过学习自觉收获颇多,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从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务入手,围绕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六大领域进行分析。从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阐述开始,进而引申出各地的生动实践。案例问题贴近现实和政策难点、解决方案操作性强,结论明确并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注民生不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福祉。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源泉。当前应当从关注民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手段,从而向科学发展迈出更坚实、更扎实的一步。国际经验和历史表明,让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必须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的目标。
220XX年两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保障和改善民生
“两会” 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实事求是地讲,进入新世纪,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超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XX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下更大气力予以保障和改善。20XX年,我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一方面,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持续热议,到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的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持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实现。
当下,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保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3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如公众所盼,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民生议题。在以往“着力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法的基础上,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词分量之重,预示“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指向。
近年来,民生议题持续升温,并非偶然。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富国目标逐渐逼近。然而,另一方面,民众温饱问题虽获普遍解决,但民生的改善速度与富国进程不相协调,垄断行业的增资与产品价格高出公众的预料与支付能力。由此出现社会矛盾多发,社会落差加大、富贫之间的隔怨,都与民生之艰有关。
“十二五”期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然是正当其时、不可或缓。
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主要体现于经济领域,但因其涉及面之广、任务之巨,远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途可以独自承担得起。简而言之,除了工资薪酬之外,教育、就业、住房、医疗这些民生之本的保障和改善,都将超出经济领域的范畴。
例如,如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不到位,民生之诉求何以畅通;如果行政体制改革不力,政府公共服务何以亲民和高效;如果教育不公平、住房和医疗保障不健全,孩子、房子和就医的压力会使改善民生的成果得而复失;如果法制不彰,野蛮拆迁和维权无门将使民生成为一面纸壁沙墙;如果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歧视性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民生改善的新苗就得不到阳光雨露和出头机会……
因此,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之策,不能简化为纾解民困,而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施政战略高度出发,综合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及的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一道,共同推进,从整体上提高民众福祉。
民生不仅是工资增加,还是让人民有尊严地活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这都需要继续落实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推进社会建设。
惟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才不会成为一个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的简单任务,以往那种“收入涨了、生活质量却没有实质提高”的现象才不会重演,民生的改善成果才会成为一个谁也夺不走的正相积累,老百姓才能切切实实地分享改革成果。
也正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动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它不仅能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而广之,它也完全有理由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全面改革的动力和试金石。
30年前的那场改革,正是在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民生多艰的情况下,才朝野合力顺利启动的。今天,在改革共识需要重新凝聚、改革步伐需要强大引导动力的十字路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牵引,力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上合乎执政理念、下应乎民意,无论对于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这个机遇是强大的“改革内需”,牢牢把握并利用好它,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之目标,就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