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精准扶贫专题片解说词

时间: 02-24 栏目:广播稿

1瓜州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片解说词

瓜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瓜州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唐代锁阳城”就坐落在这里,草圣张芝从这里走出……

这里是盛有中国“蜜瓜之乡”和“锁阳之乡”美誉。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瓜州县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有6个移民乡,8.2万移民。目前仍有7468户、29905名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部分村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土地盐碱板结化程度高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生活仍然是贫困群众最现实、最强烈的愿望。

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瓜州县坚持以移民增收为核心,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按照省市‘六个精准’的要求,集中各类资金和力量,全力实施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配套、金融扶贫富民六大工程,咬定“精准”二字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努力探索一条拔“穷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20XX年,瓜州县贫困人口达7.04万人,20XX年减少到3.69万人。20XX年,全县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27199人减少22571人,剩余4628人,贫困面由20XX年的25.5%降低到4.3%;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的2738元增加到了4344.5元。

走什么路子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发展什么产业才能确保1060户、4564名贫困人口20XX年整体脱贫?

在“深化双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攻坚推进的浪潮中,瓜州县市县195个参联单位3191名帮扶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按照全县“1+17”一揽子方案,着力在“补短板”、“破瓶颈”上下功夫,切实在提质提效、增收节支上求突破,坚持一盘棋布局,一条线推进,顺利推动全县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持续开展。

发挥十指联奏的强大合力,才能弹出美妙的扶贫强音。

据贫困村发展需求清单,特别是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缺项,贫困群众持续发展资金缺乏等“瓶颈”问题。瓜州县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的原则,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配置,帮扶资源向贫困村聚集。积极探索实施小额担保基金、产权抵押贷款、光伏扶贫“三步曲”发展战略助推农民群众稳定增收。

20XX年,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亿元,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个,衬砌渠道142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9.65公里,建设农田防风林45公里,改造危房383户改良土地3.1万亩,新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9439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广至藏族乡新堡村、岷县村、洮砚村3个村的电商扶贫试点建设。

在瓜州县城,广至藏族自治乡洮砚、鞋垫扶贫攻坚特许专营店里洮砚、枸杞、民间刺绣等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和定制销售,一个个陇原巧手实现了农闲时间在家门口打工赚钱,这项惠民举措让贫困群众的腰包更鼓,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大。

20XX全县6个移民乡33个行政村新增枸杞、蔬菜、红枣等特色经济作物1.7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贫困户新建日光温室212座,暖棚圈舍613座;调引带羔羊只1.6万只,移民乡羊只饲养量达到25万只;输转劳动力1.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6亿元。

20XX年,全县共完成薄弱学校改造6800平方米,维修校园18所,改扩建乡卫生院5个,建设职工周转房40套,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0个、组文化室71个。全县移民乡村实现了学校、邮政所、卫生院、畜牧站、信用社、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20XX年,瓜州县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共为176户贫困户的237座日光温室发放《农业设施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发放产权抵押贷款460万元群众发展日光温室热情高涨,走出了一条“贷款建棚、用棚贷款、靠棚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路子。

瓜州也是我省光伏扶贫试点县,积极争取省市光伏扶贫试点项目,获批25兆瓦光伏份额。为确保光伏扶贫项目尽快发挥社会效益,瓜州县因地制宜,结合电网条件和精准扶贫方略,共建设了7座地面光伏电站。这些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后,将按照利润分配比例提取收益资金,发放到受益贫困户,每户增加纯收入3000元,将有效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

瓜州县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的政治责任、县乡村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社会各方的共同帮扶责任,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加强对各级帮扶干部的精准考核。签订县委主要领导与扶贫干部脱贫目标责任书2万多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将精准扶贫纳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领导干部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通过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树立了重中之重的工作导向、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紧抓不放的责任导向、韧性奋斗的作风导向,全力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全面落实。

在瓜州县的一些典型示范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瓜州县力争年内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戈壁滩上的惠民工程温暖心田。如今,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为瓜州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全县15万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瓜州而共同努力奋斗!

2瓜州县广至藏族自治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片解说词

瓜州县广至藏族自治乡成立于20XX年10月,是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全乡安置九甸峡库区3县7乡23个行政村移民20XX户、9193人,其中,藏族321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全乡辖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分配耕地2.76万亩(人均3亩)。

在甘肃广至藏族自治乡,人均占有耕地少,戈壁荒滩面积大,劳动力富裕充足。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广至乡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的富民之路,形成了无公害蔬菜、洮砚雕刻、劳务输转等特色品牌。从下面的这组数字,记者可以看出广至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骄人成绩。

20XX年,广至乡全乡脱贫942户4233人,占计划脱贫708户3319人的127%,贫困发生率由44%降至7.8%,超额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20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0元,较20XX年增长29.1%,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97元。

近年来,瓜州县广至乡党委、政府始终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来抓。全乡上下抢抓机遇、坚持内外结合用足政策,通过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开展“853”挂图作业,全面落实专项扶贫贷款、羊只调引、劳技培训帮扶措施,凸显了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的位置,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扶贫攻坚,刻不容缓。广至乡乡党委与时俱进,围绕县委提出的“321”增收模式,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了“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四个一目标,着力走好三个三分之一的路子,形成了“种植不足养殖补,养殖不足劳务补”的四轮驱动、多元互补的增收致富之路。

20XX年,为实现全乡整体脱贫目标,广至乡采取“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种养结合、因户施策”的原则,初步确定扶贫贷款需求户718户3587万元调引基础母羊271户1179只;协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475户2986万;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20万元,建立扶贫互助协会6个,发放借款175笔135万元;评定光伏扶贫受益户164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光伏扶贫受益资金3000元;落实电商扶贫服务点3个,年内可实现全乡覆盖;为了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20XX年起广至乡全民开始享受农村低保政策。

在甘肃瓜州,从20XX在戈壁滩上建起第一座日光温室开始,现在日光温室数量已达到377座,其中种植温室蔬菜286座,温室葡萄86座,试验油桃5座。目前,广至藏族乡共建成设施农业综合产业园区2个,示范点4个,全乡农民从温室产业中人均实现收入836元。

20XX年,广至蔬菜获得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20XX年,鑫红日光温室蔬菜合作社与张掖市云通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西红柿1400吨,辐射带动农户150多户,新型产销体系已让广至西红柿俏销俄罗斯。这样大手笔既解决了种植户技术指导缺乏的难题,又解决了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订单式”种植模式的落地开花,实现了种植户和企业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全面实现市场化订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技能化经营,为温室蔬菜从“无公害”向“绿色有机蔬菜” 华丽转型奠定了基础。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全乡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当地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20XX年,广至乡新植枸杞5215亩,建成集中连片千亩枸杞示范点2个,全乡枸杞总面积达到7400亩,特色种植规模占到全乡耕地面积的45%;在岷县村规划新建养殖小区1个,修建暖棚圈舍30个,调引基础母羊3000只,建设“1255”肉羊养殖模式30户,全乡羊只存栏量达到2.5万只以上;开展技能培训1130人(次),其中贫困户630人(次),输转劳务15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50余万元。在新堡、岷县、洮砚村共落实日光温室123座,目前园区内水、电、路、林等基础配套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部分群众已开始试种人参果4棚、木耳4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0XX年,广至藏族乡靠实各级帮扶单位28个,帮扶干部793名,与865户贫困户帮扶结对,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6个; 27个市县直部门现场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83.7万元,给予广至藏族乡脱贫攻坚强大的支撑,帮扶优势明显,成效显著。

政府的扶持政策,设施养殖的市场优势,使一批苦于脱贫无招,致富无门,创业无路的农户们,捕捉到了商机看到了希望。

广至乡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不断探索“资源变产权、产权变资金”的发展模式通过“两变”拓宽扶贫开发新路子形成了分散资金“聚”起来、产权关系“顺”起来、沉睡资源“活”起来的良好格局。这些举措彻底解决了“建不起”、 “贷不上”、 “不敢贷”的问题,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广至乡共为176户农户的237座日光温室发放《农业设施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岷县村和新堡村34户农户发放日光温室抵押贷款108万,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旗飘飘,党建引领。20XX年,广至藏族自治乡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六个问责”、项目资金监管、驻村工作队管理的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先锋引领攻坚精准扶贫”以及“访民情、解民忧、话发展、促脱贫”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产业党支部3个,建成先锋富民示范基地6个,确定发展党员8名,产业党支部作用发挥明显,先锋富民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在广至藏族乡,宽展通畅的乡村道路,生机盎然的日光温室,生动鲜活的场景无不触目刻及。在广至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广至人凭着愚公移山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斗志,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支撑富百姓,精准扶贫到农户,组织保障作后盾的扶贫之路。我们相信,广至人的小康梦不再遥远!

3酒泉玉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片解说词

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有一个城市叫玉门。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汉代的玉门关,清代玉门县都坐落在这里。祁连山绵延重叠的余脉之上,蹲伏着古关旧址,白雪皑皑的雪峰触目可及。石油河,疏勒河从玉门大地涣涣流过……

不断探索解难题

玉门市一个移民大市,当地政府在把特色增收产业培育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的同时,审时度势的推出了:“户均养羊40只,人均2亩高效田,户均一个万元工”的脱贫战略。

20XX年底,玉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21%,提前两年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走出了一条富有玉门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连串鲜明的对比,无不跳动着令人心动的音符。

近年来,玉门市大力实施盐碱地改良、农田水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着力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玉门市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72亿元,铺筑公路73.5公里,维修衬砌渠道25公路,贫困户饮水安全和住房安全比率均达到100%,贫困村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已完成12个居民点的综合整治工作,营造生态防护林5118亩;落实各类项目资金2178万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62个,新建校舍1.84万平方米,新建乡镇幼儿园2所;建成了3个移民乡卫生院和2所村级卫生室,全部配备了医疗设备;解决了9个贫困村891户、3796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为1.5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548万元,为1570名中职生和高中生发放助学金239万元,免除学费156万元,全市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6.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到99.3%;在低保提标、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社会救助等方面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创新机制求突破

近年来,玉门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1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燃煤之急;市财政拿出资金1295万元用于精准扶贫,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14万元;在9个贫困村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投入450万元;酒泉和玉门两级政府125个工作队落实帮扶资金580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中破解了一批制约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使贫困群众得到了的见、摸得着的民生礼包。

目前,玉门市对贫困户扶持调引带羔母羊1325只,新改建养殖圈舍763座;对发展设施种植业的贫困户,扶持发展日光温室、钢架拱棚285座,种植黑枸杞7600亩、红枸杞1230亩;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劳技培训2886人次,3500名贫困群众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劳务收入3920万元。

20XX年,玉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78元,较20XX年增长82%。同时,全市9个贫困村全部成立重点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电商试点乡1个,电商服务站4个,在10个行政村设立电商服务网点和农家书屋,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加快发展富民产业。

在甘肃玉门,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金融支持作为破解群众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为495户贫困户发放首批贷款1900万元;全面启动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对发展温室拱棚、设施养殖的贫困户发放“双业”贷款118万元。

先锋富民,党建引领。398名干部组成的54支工作队驻村蹲点帮扶;136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谱写着一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青春赞歌。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玉门市在贫困乡村建立了党群共富互助机制,全面推行“1+10+N”产业党建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村培育出一批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党员竞相创业,党群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

20XX年2月,玉门市顺利通过了省上的贫困县验收,贫困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我们欣喜的看到,玉门17万人民将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上,玉门市谱写了瑰丽多姿的新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