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感言
1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感言
前些时,一部专题片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网络、坊间掀起讨论热潮。这就是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该片以惊涛骇浪之气势,驰而不息之决心,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反腐”工作的“新常态”。
“贪腐”从古至今都不曾消失,它和人的欲望紧紧联系在一起。欲望过了,心就黑了,人也就慢慢腐坏了。如同苹果腐坏一样,人心的腐坏也是从内而外,从最初的一处小小的创口,到最后整个人都被欲望掩埋。每个人都会面对着诸多现实的诱惑,如何有效的防止腐败?一靠内省,二靠外治。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决定的,因此防止腐败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内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永远在路上》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也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一个看似很小的错误往往会成为导致人生崩盘的引线,因此,防微杜渐是控制自己欲望的第一步,在小事中保持清醒,才能在大是大非中不迷失。个人自控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没走到一定的位置上的时候总是说:我到了那个位置,肯定不会成为那样。然而人生的吊诡之处就是说了这话的人,往往又步了前者的后尘。因此,个人必须通过制度加以约束,从外向内施加压力。《永远在路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对于“贪腐者”是丧钟,对于青年人是警示。
青年人如何在时代中自处?《永远在路上》给出了答案。学者吴思曾经提出了一个在当下已经被人们所认同的词汇——“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与他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在查处的官员当中,很多也是年轻有为,怀揣着理想与信念,曾经也立下了要为民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和现实的诱惑,逐渐忘记了曾经的誓言,直至沦为阶下之囚。深入其中,不难发现,很多官员后面便是这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在产生影响。“四风”问题便是“潜规则”的集中体现。“潜规则”的蔓延,对于全社会无疑是潜在的风险。《永远在路上·以上率下》也谈到“四风”所带来的“潜规则”是“貌似约定俗成,实则是很多人深感无奈的陋习”,因此通过“以上率下”,逐步消除“潜规则”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法制重新为社会定格。国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社会精神,青年人作为未来的主人,也当以“有为精神”捍卫共同的价值理念,并时刻警醒,不要被时代中的“潜规则”所裹挟。
《永远在路上》这部专题片,不仅仅是让人们去感叹腐败者的懊悔,更是要让全社会形成共识,将整肃风气进行到底,使社会风气回归正常。想到这儿,明清时期的一篇碑文在耳边回荡: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2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昨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该专题片“主角”正是已落马的多名“大老虎”。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现身说法”。这也是多位落马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定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3看《永远在路上》感言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见每一个腐败分子,在被人民法庭判决后,都发表了忏悔的感言,有的甚至还掉泪。但说的话大约都是这样几句“我原是好好工作的,后来职务上升了、官做大了,有的就来交朋友。先是送人情,自己怕得罪人便给收了,久了便形成了习惯;接了人情人家请帮忙也不好拒绝,以后也就成了规矩,不这样做便不行了。”有的人甚至说“现在风气是这样,我若不这样又怕别人说我故作清高;因此也只好随大流。到现在我才知道我错了,我真不应该这样做,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
可是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都是高级干部知识分子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们的话里并没有接触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根本没有挖出他们思想的本源。有些还是说的一些推托之词:如社会风气的影响、朋友间的互相吹捧、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等等。那么为什么你又不像屈原那样“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呢?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问题。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作为一个生活的人,你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读书时,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你考上干部时,你考干部又是为什么?在你加入共产党时,你入党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将行走于洞庭湖的人分为了两种:一种是个人遇上好景则乐、遇上恶景则悲,他们的情感随个人的遭遇而变;另外一种人则不同,就是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他们的忧乐不在于一己之遭遇,而在于国家人民的得失。他这里就是指的请他作序的朋友滕子京说的。滕子京名滕谅,曾与范仲淹同为北方的封疆重臣,后因政见不合被贬谪为巴陵郡守;但他到巴陵后并不计个人的得失,而是把一郡搞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居然有兴趣把一个年久失修的名胜岳阳楼整修一新,并于千里外请他来作序。像滕子京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与国与民同忧同乐的精神,实在值得他学习,范仲淹文中的最后一句“惟斯人吾谁与归”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就是讲的人生观问题。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来都是把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放在第一位的。孟子在梁惠王一章中的回答讲得很好“王何必曰利,唯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争利则其国危矣。”这里也就讲的人生观的问题。上世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以贫胜富,就在于当时党的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政策。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都坚持实行为国家、为人民打仗的教育。在战乱平时无论官兵、老百姓都同甘共苦、一视同仁,没有一人敢说打仗是为了一己之私的。所以无论官、兵、军、民都是亲弟兄、姊妹、一家人。这种为集体的人生观便使共产党的队伍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常胜之师。
但是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六七十年无大战的太平生活,人们把这些都淡忘了。我记得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反左倾中,在一次全国广播上,播送了一篇批判杜甫的文章,说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犬儒主义思想。其实为什么千多年来人们都尊杜甫为诗史,就是因他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这种为国为民的思想,所以才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秋兴八首”“赠卫八处士”“北征”等多篇以丰富的感情、激越的言辞形成的千古不朽的名著。从这一篇广播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当时对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失落。这也正是所谓的信仰危机的时代。
自从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发动反腐败斗争以后,在党的高级干部中抓出了上百人的大老虎、上十万人的中老虎;然而还有成千上万的小老虎等待人们去发现。这些老虎大都是在所谓的信仰危机时代生长起来的人,这些人并未很好的接受人生观的教育,也未经过革命烈火的锻炼;因此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观,他们现在犯了罪被查处了,也只是怪自己运气不好、做事不谨慎,或者就是怪自己站错了队等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不敢贪,不想贪,不愿贪”以彻底改变社会风气,便必须进行广泛的、艰巨的人生观教育。这里的“不敢贪”是迫于法律的强力;“不想贪”就只有依靠人生观所产生的道德力量的自觉行为了。
也许有人说共产主义离现实为时尚远;但是我却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一种财富分配的方式,共产主义的主张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形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但作为一种人的行为的道德形态,那就是随时可以实现的,这就是集体主义的人生观。这种道德观在中国儒家学说中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先进人物,他们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的开创者。在中国的广大群众中普遍留下了深刻的君子小人之辩的优良风气。在革命时期不管白区赤区,提起共产党人的名字人们都是肃然起敬的,都认为这是一群为国为民不怕死的好人。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生参加共产党大多也是从精神道德上的崇拜的结果,根本不是为追逐个人的名利得失;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生观的教育就不是马上就要实现所谓的“按需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要培养为共产主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献身的革命精神。现在看来要做到革命时期那样的效果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切实做到上行下效,那么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某些地方一些党政要员一经当了省级干部或市级干部,便很难在群众中见到了,即使是原来很熟的熟人也是这样,这真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肖郎是路人!”在电视上也常放些访贫问苦的场面,但一看便知道这是准备好了的镜头,所以党的很多话便很难传到群众的耳里。清代有一个大学者,就是乾嘉学派的一个名叫代震的领袖人物;他曾有一封写给一位将去上任当巡抚的朋友的信,他在信中劝朋友去地方了解民情、最好不去问他的下属官吏而要去问当地的普通老百姓,由于这些人与上官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对地方上官吏的表现是非曲直如“水镜之明烛须眉”(代震的原文),只有在那里你才能了解到原事物的真实情况;这是几百年前的贤哲的话,我想对我们现在也应有同样的教育意义。代震不是大官而只是出于一片公心,这倒是值得当今的为政者很好考虑的。
一个普通党员致党中央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言。
4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
今天,观看了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感触颇深。
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纠“四风”、反腐严惩。通过剖析多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的案例,由这些当事人亲自现身说法,讲述了其被腐蚀和堕落的真实故事。
纪录片开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可这些落马当事人却做了“不该做之事”。白恩培,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靠着祖国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步晋升。可临近退休,却因职务的提升、环境的影响,考虑自己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心里不平衡,导致贪欲膨胀,手中的权力成为招商引资、权钱交易的手段,全然忘了还有纪律和法律的约束,丢失了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触碰了法律的红线,最终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周本顺,河北省委原书记,出身贫寒家庭,最痛恨贪官,最终却成为贪官,莫大的悲哀。他在河北从政的时候,提出干部要“四清”:自己清、家属清、亲属清、身边清。可随着职位的升迁,自己提出的要求自己却没有做到。对于中央下决心反四风、抓八项规定时却并不接受,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满。他热衷于各种宴请,视频中他说过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尤其是对子女的溺爱,背地里的默许、支持和纵容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寄希望于鬼神的保佑,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李春城,四川省委原副书记,从14岁就希望有一天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能够为社会进步、为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最后却因为自己没有打牢根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变化导致一生的追求南辕北辙,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走向自己的反面,教训何其沉重!
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显示了党中央“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俄国某位作家说过:“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并向李保国、郭成志、杨双牛等优秀共产党员同志学习,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顽强的意志品质,坚守理想和信念并持之以恒,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以负面典型为戒,不断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真正做到“三严三实”。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