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永远在路上演讲稿

时间: 01-04 栏目:演讲稿

1永远在路上心得发言稿

最近有部电视专题片很火,很多人不仅天天追着看,还在朋友圈里热烈地讨论,这就是10月17日起播出的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这部片子充分展示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积极成效,深刻剖析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具有极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从这部片子中,有民众看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也有民众感受到了“心灵上的触动,行动上的推动”,还有民众体会到了反腐制度创新的突出成效,反腐在当下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和民心。

的确,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这关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实上,建党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治党的道路上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全面从严治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当下,创新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特殊的意义。制度创新是一项永恒的课题,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点和问题都各不相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党的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党的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疏于严格要求自己,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或是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滋生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懒政怠政现象。诸如此类,使党的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全面从严治党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不变,另一方面,党的建设又需要根据变化着的形势和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和开展创新。

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一直在积极实践并发挥出越来越强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短短600多字的八项规定,被称作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把“手术刀”。此后,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从顶层设计到具体举措,各项严明政治纪律的制度创新陆续推出并落地生根,随着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制度笼子越来越密,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还有许多新课题,需要标本兼治、打好管党治党组合拳,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领导能力、执政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而言,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将一直在路上。

2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演讲稿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总书记以一句“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我们党员干部发出了令人深思的警示:我们不但要重视作风建设,更要有常抓不懈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是由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诚然,作风建设是一个常提常新的命题。自古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宏愿,被无数先贤奉为安身立命的标准,其开篇要义便是修身持正,从而求得家、国、天下兴盛有序。我们党继承发扬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时刻将联系群众,服务人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培育并养成了优良的作风。

当前,因时代所赋予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责任所托付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必然促使我们居安思危,抢抓机遇,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严肃态度,警惕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让作风建设这颗“子弹”,以更高、更快、更严格的标准飞起来,打掉腐烂的害群之马,震慑慵懒散,假空乏,坚定广大党员干部信心,不断激发谋事创业的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海事系统适时提出了“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总要求,这必然地要求我们“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把作风建设落实到实处。本着对个人、对家人、对单位负责的态度,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作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可内化于心,又更多的表现于我们言行举止:它是广大党员干部形象外在的展示,是老百姓评价其优劣好坏的窗口,更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事业是否怀有信心,抱有希望,拥有期待的晴雨表。良好的作风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廉政勤政的集中表达,是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基本要求。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作风建设毫不动摇的决心,意味着作风建设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一时之举,而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必修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是需要党员干部人人参与的协奏曲。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然会面临着或晴朗或阴雨的各种“天气状况”,可无论外部气候如何,我们都要强化理想信念,紧紧依靠“群众路线”这一法宝,不怕风吹日晒雨打,一往无前锤炼“体魄”,修身律己,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不分离,不断规范为民用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东张西望、裹足不前,要有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决心,勇于较真、敢于亮剑;在路上,不是闲庭信步、游山玩水、敷衍了事、坐而论道,而是将其看做现实而紧迫的工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争分夺秒,着眼于工作实际,敢触及深层次问题,又不放过新出现问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不能走捷径,更不可能投机取巧。不良作风形成风气不是一朝一夕,改变风气自然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抓作风建设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必须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的两大问题。只有坚持标本兼治,不走过场,不浮于事,务实踏实,才能有效抑制并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顽固性、反复性问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行走着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一场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试想,没有加强作风建设下的铁军,怎么能走出新的万里长征开创辉煌;没有练就出来的铁拳,又怎么能破除藩篱桎梏,激发活力开启新气象?

谢谢大家!

3观看永远在路上讨论发言稿

20XX年10月17日开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永远在路上》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一些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既以周永康、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以上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又以“蝇贪”入手,通过剖析山东、广西、安徽、新疆、贵州等省区发生在基层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6起典型案例,说明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侵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的获得感,伤害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既要守住理想信念宗旨这个“高线”,也要守住党的纪律规矩这条“底线”。要不忘初心,时刻反思自己,坚持修身养德、砥砺信念,对于思想防线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发挥标杆作用,以反对“四风”为突破口,以“八项规定”为标杆率先垂范,时刻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言行一致、干净正派。“一把手”更要做好标杆示范,要率先垂范,切实负起责任,要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责任,要严格约束自己,还要让身边人员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处处慎欲、慎微。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以权谋私,以法谋私,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等司法腐败问题,是对司法公正的致命残害,侵害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是对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的严重挑战。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解决你”,作为法院纪检监察人员,深感责任重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用好“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是关键,只有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常态中让监督无处不在,才能阻挡党员干部一下子从“好同志”变为“阶下囚”。这既是组织的最大关爱,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好保护,通过“治微病”,让腐败知易行难。

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显示了中央从上到下反腐的决心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正如同专题片头工匠们用打铁的精神铸成的党徽一样,像一枚鲜红的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每个党员干部心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监督执纪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希望永远在路上,民族的希望也永远在路上……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