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国际化人才培训总结

时间: 09-06 栏目:总结

1工行国际化人才培训体会总结

20XX年10月起,经过层层考试面试的选拔,我有幸被总行选中,并得到营业部推荐,以国际化人才项目第七期学员的身份,与其它16位全国各地的同事一起,飞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与为期9个月的培训。

工作之后能有一段如此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反思,提升十分难得,因此对于这次机会我非常珍惜,早早就在心里将以往工作中考虑到的要点难点列了表,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要全力以赴,学有所成。9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各种新鲜理念,事项层出不穷,这既是对我的挑战,也激起了我的奋斗心。反思这段时光,收获满满:

毋庸置疑,前期在北京金融学院的3个月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英语预热环境,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国外生活有了比较好的适应能力。现在回想,无论是情景英语,翻译训练还是口音连读都能在国外找到可以应用的场合,比较实用。

同时在加拿大我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课堂阅读交流有针对性地积累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各种场景,完成对英文应用,反应能力的各项训练。想想自己居然能在期末考试时用3个小时写完近30页的全英文电子商务企业咨询报告,从一开始怎么落款都不会到熟练地通过电子邮件以标准的格式与各种人士打交道,可以打客服电话半个小时不停歇地向客服代表描述自己遇到的通讯收费问题……

这些日常交流所带来的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反馈,使得自己更有信心去使用英语,也更明白使用的诀窍。

在多伦多大学的培训分为两个部分。前期的定制课请业界专业人士从银行业,资本市场,税收,投资政策,领导力,交流沟通,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加的差异,也让我对宏观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

依稀记得我和RBC投行部的高管讨论投行业务的产品到底如何个性化,和个金部的理财顾问咨询后台系统如何给他们提供业务支持,和税务专家了解转移定价应该如何界定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我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也看到了我们很多业务的发展前景。

中期的选修课程让我有机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去探索其它的知识领域。我个人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大数据,电子商务,房地产投资,国际贸易融资等专业课程。大数据,电子商务让我对如何利用互联网+科技提高业务的效率与准确性形成自己的看法,房地产投资则使我触类旁通了解到我国住房登记系统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制约产权批量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最终应用在我们的小组论文里。国际贸易融资则让我对如保函,信用证等国际业务的参与方、单据流程有了大致了解,完成了我对锻炼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项初步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课下的交流,小组作业的配合,实习以及平常社会活动的参与,我有幸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有加拿大第一大银行RBC风控和投行部的前辈,社保基金投资项目的管理人,National Bank旗舰行行长及台湾华人商会原理事长,在多大商学院Rotman就读的金融界的师兄,咨询界,法律界,国际贸易界的资深人士。

从他们口中聆听教诲,向他们咨询各项业务的操作经验,在他们的引荐下参观或参与到不同的场合,并向他们介绍ICBC乃至中国的现状和影响力。这样的互动机会我觉得很难得,也很珍惜建立起来的联络和友谊,希望未来以此为起点,能够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探索多伦多乃至加拿大更广阔的地域,看卡尔加里作为石油之都,如何吸引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能源企业在当地投资,并因为当年太平洋铁路修建引入大量华工后形成华人聚集区。看温莎作为加拿大与美国底特律隔河相望的汽车之都如何走过工业化的兴旺与衰败。

看温哥华作为目前最吸引华人移民的花园城市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文化多元融合。看宗教,建筑如何在加拿大广大的土地上扮演社区聚集,道德监管,文化传播以及历史象征等重要角色。有时间便行走或停驻在这里遍布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展览馆里。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历史,用自己的语言与当地的居民交谈,这样的探索让我切实感受到社会环境里一些微妙而细节的区别并深思其影响。

综合整个学期的经历,我通过了所有必修,选修课的考试,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组长身份和我的组员们分工协作,高质量的完成了总行的论文要求并在最终的论文展示中拿到优秀;我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社交,活动,旅行探索一一实践;甚至考虑到回国后工作任务一定会很艰巨,我努力健身,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毕业典礼的结束也许真的意味着我们这次培训项目在加拿大段的终结,但我却会将我在这里学习,思考,领悟到的一切带回去,融入我的工作,生活里,让它焕发更大的能量。

2国际化后备人才语言能力提高培训班总结

培训学院孙副院长在讲话中对培训班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

一、参训学员学习风格及特点。参加培训学员多数来自集团或下属公司中高层领导岗位,学员的国际业务管理水平高、语言学习能力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强,这是培训过程中课堂案例解析、情景模拟对话、领导力演讲等活动组织实施的必要条件。

二、课程设置方面。为契合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实际培训需求,我院项目组队培训课程进行了精心设置,课程包括语言专业基础类,比如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听说训练;语言实训课程类,比如外教场景模拟实训、商务写作实训、演讲与跨文化谈判实训,从而在提高学员商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听说技能的同时,大大提高工作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培训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语专家及培训一线的多名本校讲师共同执教。在教学过程中,培训讲师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任务教学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如将学员置身于虚拟的商务情境中,完成角色扮演;再比如讲师课堂或课下布置学习任务,以任务目标为导向,通过搜索相关信息,互相沟通、以学习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来自华能香港公司学员代表学员发言中提到“学习的时光匆匆流过,在这金秋季节里,我们相聚北语,有思想上的碰撞,有课堂上的辩论、还有微信里的玩笑。总之满满的脑海里都是美好的回忆。感谢培训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

3国际化科研合作助推人才培养总结

一、国际化启蒙阶段

20XX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并不太懂如何做科研,缺乏经验,成果甚微。直到20XX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日本的FujiFilm公司开展了3个关于人脸识别的国际合作,我才慢慢地了解科研,学习做科研。20XX年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我结识了日本立命馆大学的陈延伟教授,于是聘请了陈教授为我校海天学者,陈教授也在20XX年的时候邀请我去立命馆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这期间,我从陈教授的团队中了解和进一步学习做科研的经验和方法。20XX年,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此后两年中,我陆陆续续地与陈教授合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从20XX年到20XX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努力提高自身学术积累,同时了解国际学术界,了解世界一流学术界的动向、会议期刊等级、投稿难易度、创新程度等。

二、主动发展阶段

20XX年,人脸识别研究方向已逐渐降温,我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视频监控领域,并且主要关注目标跟踪这一基本问题。通过阅读美国学者MinghsuanYang的IVT这篇论文及代码,开始熟悉目标跟踪,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20XX年的时候终于在准一流的国际会议ACCV上发表了3篇论文。于是这一年,在学校、学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主动邀请该领域的顶级学者美国的MinghsuanYang教授来访讲学,并聘请他作为海天学者,联合指导研究生。MinghsuanYang教授对我们论文写作的提升起到了极大帮助,同时通过Minghsuan开始审阅很多顶级期刊和会议,第一时间洞察到目标跟踪的发展动向,学习一流论文是如何从Submission,Majorrevision,Minorrevision到Accept的全过程。通过3年的合作,我们共同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8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篇论文。在此期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来发布自己的论文、代码和实验数据,以此来扩大影响力。

20XX年我短期访问了香港理工大学的DavidZhang教授,并且在20XX年参与他的973申请。尽管这个申请失败了,但是我学习到了如何申请大型项目。

20XX年,我们又邀请了当时国际的热点“稀疏表示”的提出者,UIUC的MaYi教授来访讲学,随后我们也在稀疏表示这个热点上发表了多篇一流论文,其中有两篇在20XX年6月份发表在顶级会议CVPR上,目前分别被引用186次和170次。

每年我们都积极参加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认识了很多一流学者。在这些学者中,很多人都会成为你论文的审稿人和副主编,所以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要想让一流学者认识你,最重要的是自身学术能力的提高,这些才是让学术界人士记住你的研究的根本。我们不断和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我们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中,20XX年成为了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onSMCB的AssociateEditor,20XX年一年我们论文的引用率达到了685次。

三、双向合作阶段

20XX年以来,参与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很多公司和高校开始主动向我们提出合作意向。例如:与美国Adobe公司在Saliency的方向上合作;日本Omron公司在异常行为检测、视频显著性检测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王晓刚团队在Deeplearning进行了密切合作;与美国的Toyota在无人车项目上合作;与NUS无人机的项目合作;最近又与USC的教授在Saliency方向上合作等等。同时我们也开始组织了一些顶级会议的Workshop以及申请顶级期刊的SpecialIssue,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四、科研合作助推人才培养

这些科研的合作也带动了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培养本科生方面。目前电信专业的本科生基本都是自费出国读书,真正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一流高校读博士的学生凤毛麟角,主要原因是国外教授关注的是学术能力,关心的是他的奖学金招收去的学生是否能为他发一流的论文。而本科生注重的却是英语成绩和GPA,很多学生还不断浪费时间去刷分,而科研只是蜻蜓点水,在老师那混混经历而已,缺乏学术研究的成果(高水平的论文)。所以我不断地矫正学生的错误观点,鼓励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去做一流的科研,去争取国外教授想要的东西。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我的学生也开始派出,短期访问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项目合作和学术联合培养,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也了解了一流的研究组和国外的培养方式。

从20XX到20XX,十年间只发表了一篇SCI论文,20XX年11月评教授时9篇不疼不痒的SCI。20XX年1年,我们就发表了10篇SCI,并且开始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发表多篇高引论文,获得一系列一流国际学术论文奖。经过这些年的国际学术交流,我的收获很大,进步很快,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我们要转换观念,积极主动的出击,去和一流的学者进行合作。同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的合作。第二,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学生多并且基础不错。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如今,机会也很多。很多人愿意和中国的学者来进行交流。第三,要瞄准和你有共同追求的学者们,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他们能和你真正密切的合作。第四,合作的基础一定是内外兼修,自己一定要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两厢情愿”,同时优秀的学生是科研的纽带。第五,充分利用我校的海天学者和国家基金委的海外学者基金等项目,来邀请高水平的学者来访交流。最后,用科研的合作推动学生高层次的留学,期待未来可以回馈母校。如果能在紧密的合作基础上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特别是国家级的国际项目合作将会有更多的益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