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高校2015年科研工作总结

时间: 09-12 栏目:总结

12015年江南大学科研工作总结

本人自20XX年7月任副研究员职务以来,先后任职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和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被聘为副研究员职务。工作期间,对照不同的岗位要求,认真履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六年来,在组织的关心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结如下:

任现职以来的工作履历:

20XX.7-20XX.10,扬州大学农学院任职,副研究员,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

20XX.10-20XX.10,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研究员,办公室主任、院党委委员;

20XX.10-20XX.9,江苏省委组织部派遣,宜兴市西渚镇人民政府挂职,党委副书记。

20XX.10-至今,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副院长、院党委委员。

一、思想品德方面。能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生活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立志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职业道德方面。热爱本职工作,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任劳任怨、踏实严谨,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平时尊重领导和同事,服从分配,与同事之间团结协助、相互配合。

教学方面。在扬州大学工作期间,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高校工作期间,系统地给本科生讲授了“农业推广学”、“农业经济管理”、“景观生态学”等4门专业课和2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系统地为研究生讲授了“茶树栽培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实习任务,学生和督导课评等级均为优良以上;主持校教育教改课题1项,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课题1项,教学效果优良。

作为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导师,认真做好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成8名本科生的本科科研(教学)实习任务,顺利完成学士论文答辩;作为硕士生导师指导了4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指导的学生均顺利就业并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科研方面。任现职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立开拓、主持攻关重大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较强,能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把科研和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互动。通过任现职以来的努力,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绩显著。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农机三项、省农业三项、省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其它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参加了国家基金、省基金等研究课题若干项。作为江苏省作物学会水稻栽培委员会委员,在开展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能结合江苏生产实际,积极参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科学选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20XX年10月到农科院工作以来,研究工作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主动地下基层,下园区找课题,能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积极思考,研究、探索符合苏州现代农业特色的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发挥团队优势,注重学科的融合和攻关,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实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在任现职以来近6年的工作中,本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发挥所长的工作宗旨和谦逊谨慎的工作作风,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农科院工作期间,都能认真守则,不断学精各项业务技能,并强化在工作中的执行力,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良好,20XX年度考核优秀,同年提前晋升工资一级。

业务上本着严谨、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地完成每一项科研任务和科学试验。6年来在《ACTAAGRONOMICASINICA》、《RICESCIENCE》和《中国农业科学》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通讯作者2篇,参加完成其他学术论文若干。主要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稻米品质形成机理与栽培调控技术”分别获得教育部20XX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XX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成果“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充实与品质差异形成机理及其调控”获得扬州市20XX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XX年被遴选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选。

四、加强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

任现职期间,受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委派,本人参加了“江苏省科技镇长团”,于20XX-20XX年期间挂职宜兴市西渚镇党委副书记。任职期间,紧紧把握学习锻炼的机会,紧密结合基层实际和农业科技需求,精心调研、科学研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职称和人才支撑,综合表现优秀,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和西渚镇党委聘为“宜兴市科技和人才工作顾问”和“西渚镇社会经济发展顾问”。

此外,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多渠道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如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转型发展的动力还不够足,学科建设中个人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大等等,本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为农科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工作总结

“十五”以来我院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科教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为指导,以“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大科研工作和科研投入的力度,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此为契机来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尤其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构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结合专业特点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服务,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作了大量科研组织和促进工作。

一、“十五”学院以来获准立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

我院有多个立项项目:

1、尤仁林:(1)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两课”教学改革研究》;(2)参与云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2、字如祥:(1)主持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和法制研究》、《少数民族高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研究》;(2)主持云南民族大学课题《云南民族大学55周年》校史编撰;(3)参与云南省民委课题《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研究》;(4)参与教育部司政司课题《高校师生思想变化和规律研究》

3、孙学华: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学分教学管理模式的设计与运用》。

4、李列:(1)主持云南省社科基金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2)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3)参与云南省社科基金课题《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5、洪崇文: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从瑞丽事件看滇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禁烟问题》。

二、“十五”以来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基地建设情况

1、申办“成人教育学硕士点”。

2、筹建“云南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3、恢复《云南民族大学夜函大教育通讯》。

三、“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成果情况

1、出版著作

(1)尤仁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主编)、《新编高校党课教程》(云南民族出版社、参编)。

(2)字如祥:《航海的历史丰碑》(云南民族出版社、合著)、《20世纪中国精神》(云南大学出版社、合著)、《大学校园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主编)等共8册。

(3)孙学华:《市场经济法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主编)、《法律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4)李列:《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人民出版社、专著)。

(5)尹世堂: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创新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参编)、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大学VisualBasic》(参编)、《大学VisualBasi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参编)。

(6)张邠:《实战管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专著)、《现代市场营销学》、(云南科技出版社、参编)

(7)鲁建彪:《傈僳族社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参著)。

2、全院发表论文300余篇。

四、“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尤仁林:论文《崇尚监督是政治文明的助推器》、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2、字如祥:(1)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针原则》、获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评选一等奖(省委宣传部);(2)论文《培养提高学生新闻采编播综合能力,为充分发挥院校、广播宣传舆论阵地作用作贡献》、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论文《充分发挥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获全国高校校报第三届优秀论文优秀奖;(4)论文《大学校园文化论》、获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5)论文《弘扬民族优秀冲突文化,促进各族青年团结进步》、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6)论文《民族院校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优势》、获昆明市五华区城市民族理论研讨征文参赛奖;(7)论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新探》等三篇、获云南民族大学处级干部理论评比一等奖三次。

3、李列:专著《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山花奖)20XX-20XX二等奖。

五、学院今后对科研工作的规划设想

(一)科研管理

1、完善院级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常规科研工作。我院参考学校所制订的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完善院级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并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加强常规科研工作方面,加强和科技处的工作联系,保持信息畅通;强化教研、科研项目申报的宣传力度和立项组织工作,在科研立项中加强人员组织,提高本院教师的参研比例;加强已立项科研项目的管理,督促相关人员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立项课题;加强科研成果的报奖组织工作。

2、设立兼职科研秘书,熟悉科研业务,工作效率较高,服务意识强,工作积极,刻苦钻研管理业务,科研管理系统运行正常。

3、科研档案完整。

4、制定科研工作计划,科研方向和重点,紧紧围绕成人教育学这一硕士点申报有序地开展工作。

5、科研奖励措施。在学校奖励基础上制定本院的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投入精力搞科研。

(二)存在问题

1、继续教育学院学科面广、门类多的特点决定了科研方向的散点式结构,就是各专业老师各自为点,形不成学科学术团队,难以成阵。

2、科研方法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老师产生了畏难心理;

3、宣传的力度不够,老师们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

4、教师的研究素质有待提高:对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创新性方面比较薄弱,研究结论为经验式的总结,多停留在表面描述上,缺乏科学性等。

5、部分教师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论文就是搞科研等,从而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6、部分教师以成人教育工作忙、杂事多为借口,疏于科研,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三)采取的对策

1、创造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建立能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评价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要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硬件条件的支撑,以解决科研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其他相关经费等问题。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为教师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围绕科研主题展开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

2、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和定位。

3、进一步确立教师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4、引导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选题、论证、实施、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或抽样、采用的方法、研究的经过、材料的归类和整理、结论、建议、设想或体会)

5、定期进行公开课、论文比赛等教育科研活动,广泛宣传和交流,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6、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我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始终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的。怎样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尤其是关于成人教育的研究有持久的生命力,为全省的成人教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向省内的同行学习、与各办学点沟通交流,获取成人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充分体现科研研究的价值。

32015年农业大学科研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教师和科技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技经费稳步增长,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成绩显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成果产出(尤其是SCI、EI论文)速度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技术转让初见成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加强;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11工程”完成了中期建设任务;“985工程”建设通过论证。20XX年度科技工作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

1、科研成果取得重要突破

20XX年度我校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21项获奖,获奖率78%。“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发展和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等2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绒山羊绒毛生长机理及舍饲半舍饲营养调控技术研究”等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有43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SCI、EI论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论文数量继续快速增长、质量呈上升趋势。全年SCI、EI、ISTP收录论文共计368篇(SCI论文281篇;EI论文61篇;ISTP论文26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比20XX年增长78%。全校有140位教师发表SCI、EI论文,SCI论文数排名前三位:杨定(21篇)、李宁(16篇)、王贺祥(14篇)。学院排名前三位:生物学院(84篇)、资源与环境学院(49篇)、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49篇)。SCI论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的作者张大鹏(5.634),累计影响因子最高的作者王贺祥(34.5)。

20XX年度申请专利172项,其中发明132项,占77%。比去年专利申请量(111项)增加55%。授权专利51项,是去年的2.1倍,其中发明16项,实用新型35项,创历年最好水平。20XX年申请新品种权6项,通过国家动物品种审定1项,计算机软件登记24项。

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重大成果与技术的转化与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我校“农大系列玉米品种”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遍布19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近14%。“旱稻系列新品种”建立了数千亩的示范区。“草业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近12万亩,经济效益过亿元;“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成果实现小麦亩产500-6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20XX万亩以上;“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在小麦等作物上推广60多万亩,经济效益1.2亿元;“农大褐3号”节粮蛋鸡新增饲养2千万羽,累计近1亿羽,经济效益8-9亿元;“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示范推广1000万亩以上。“饲草、秸秆机械化加工技术与机具”辐射加工范围2万亩,为企业和农户带来经济效益800万元;“现代节水灌溉设备及技术”已经推广到北朝鲜、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土壤水分智能快速检测仪器与技术”在11个省建立了21个固定墒情监测站。“高效复合增产菌及其生产工艺”专利技术,以104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在美国上市的佳华生物科技公司;“高油玉米技术”成功转让给美国QTI公司,标志着我国高油玉米研究工作继续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世界顶级种公牛在我校克隆成功,朱镕基亲自为克隆牛命名“大隆”和“二隆”。该项成果是中国在动物克隆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显著增长。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消除贫困科研奖1项。我校教授向国家提出了扶贫工作八点建议,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提出的建议值得研酌”。我校教师参与完成了《畜牧法》的起草工作,这是既《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修订)之后,我校参与完成的第三部国家法律。我校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CRDP)组织力量撰写的“关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农村要情》全文刊出。

2、项目与经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0XX年度共申报项目944项,批准项目406项,批准经费1.80亿元。与去年相比,申报项目数增加188项,批准项目数增加120项,增长42%,结题项目153项。

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成绩显著。“973”项目“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获得批准2500万元,使我校主持的“973”项目增加到6个,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3位。20XX年基金委资助项目总经费2806万元,比去年增加40%。其中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86项(全国所有单位排名第19位,北京市排名第4位),比去年增加7项,资助率29%,比基金委平均资助率高10个百分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科技攻关及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6项,批准经费5333万元,其中我校参与起草建议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启动实施,申报的“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得到批准,表明我校将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增效提出保障措施,在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863计划项目19项,批准经费1653万元;948计划项目6项,批准经费1360万元,国际合作项目48项,经费1310万元。

截止20XX年12月15日,到校科研总经费2.22亿元(含到校未拨款253万元),比去年全年科研经费增加10%。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93亿元,占总经费的87%,横向科研经费0.294亿元,占总经费的13%。总经费中科技部拨款1.17亿元(占5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拨款2714万元(占12.2%),农业部拨款2517万元(占11.3%)。到校经费列全校前三位的学院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5102万元)、生物学院(3625万元)、动物科技学院(2748万元)。

3、科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20XX年我校经多年建设的科研基地(中心)大部分通过验收。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和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通过农业部验收,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纳入农业部20XX年度建设计划(经费1200万元),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和农业部兽药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通过审查认可与计量认证,功能乳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市共建)通过建设计划论证,教育部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北京市教委投资200万元,加强我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动物生物反应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初审并进入现场考察。另外,我校还申报草业工程中心、野生稻种质资源保藏实验室等。逐步完成上庄实验站的机构设置、前期环境调研、土地勘测和初步规划等。

4、“211工程”完成中期建设任务,“985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论证

目前“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到账累计6500万元(占总资金的82%),20XX年中央专项资金到账20XX万元。20XX年招标采购设备总金额为3297万元,共计307件。其中进口设备共165件,计2887万元。国内设备共142件,计410万元。单价40万元以上设备14件,计1891万元。主要大型仪器设备(100万以上)有:同位素质谱仪、离子阱-液质联用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基因芯片分析平台、生物信息处理系统等。“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校内专家中期检查与评估,完成中期建设任务。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成立“985工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学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多次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论证报告》,并通过教育部论证。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同意我校立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控制额度为3亿元。进入“985工程”二期建设,为我校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迈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中,设立I类科技创新平台2个:农业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Ⅱ类5个:现代农业工程与信息化、动物营养学、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生物质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Ⅱ类1个:中国农村政策研究。

5、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为了配合“985工程”二期的规划建设,在原《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起草了《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我校“985工程”二期规划建设配套的保障措施,使我校今后在创新团队的培养和推荐工作有章可循。

为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解决其经费不足的困难,起草了《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经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并发文正式启动实施。第一批54个项目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已经专家评审后批准立项。科研启动基金的实施,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拥护。

为了宣传我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记载重大的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从20XX年起每年编印一本《大学科技发展年报》。

建立和完善了预答辩制度,全面提高了我校重大项目的资助率。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尽早地获得第一手材料。重大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效地协调组织申报。

组织召开了20XX年度学校科技工作会议。研讨了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方案,初步确定了6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正式拉开了我校“985工程”规划建设的序幕。

6、强化对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

组织完成了973项目“作物抗逆的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攻关、948等各类项目的验收,组织落实李宁创新研究群体和武维华创新研究群体的实地考察,顺利通过了国家基金委专家组的考察。完成了各类项目的中期检查,协调项目主持人、财务处配合财政部、农业部顺利完成了948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组织有关人员撰写国家科技攻关专项“草地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园艺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三个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并争取到3个课题的主持。组织召开了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四大作物超级种的培育”专家研讨会,形成项目立项建议书向科技部汇报。

协助教育部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规划”汇报会,全国38所大学校长向科技部、教育部汇报,协助国家基金委组织召开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暨海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生命学部”项目的二审评审会,圆满完成会议计划,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参会大学的好评。

为你推荐